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P6

  ..續本文上一頁想。

  [43] 澄觀,改第七爲叁性空有宗—始教,第八真空絕相宗—頓教,第九空有無礙宗—終教,第十圓融具德宗—圓教。反而看不到如來藏與唯識思想的關系。見《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冊35,頁521中至下。

  [44]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正藏》冊34,頁657中。

  --------------------------------------------------------------------------------

  P.122

  中唯識與唯心思想的關系,便是一值得探討的議題。依此,則吾人再進一步探究法藏之十重唯識與窺基之五重唯識的課題,便不能只看到表面上的援引,而應注意法藏對佛教心識思想的特殊理解。

  (二)、十重唯識之前五重與五重唯識的對應關系

  五重唯識觀的內容爲︰1.遣虛存實;2.舍濫留純;3.攝末歸本;4.隱劣顯勝;5.遣相證性。法藏之十重唯識觀則爲︰1.相見俱存;2.攝相歸見;3.攝數歸王;4.以末歸本;5.攝相歸性;6.轉事成真;7.理事俱融;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網無礙。[45]

  法藏之十重唯識的確參照了窺基的五重唯識,這是無有爭論之事,然而如何吸收,學者之間郤有不同看法,就拿二者之名目對應而言,鐮田茂雄與方立天就有不同說法︰

  鐮田認爲十重唯識的前五重,除了第四重之外,完全吸收了五重唯識的說法,方立天在對法藏之第四重唯識的看法與鐮田相同,因爲窺基的“本”是指自證分,“末”是指相分及見分,而法藏之“本”則是《楞伽經》所指真妄和合之如來藏藏識,其爲第八識,余之七轉識爲“末”,因此法藏之“攝末歸本”便無有對應處。而法藏在《探玄記》中亦說︰“上來十門唯識道理,于中初叁門約初教說”[48],初教就是指唯識宗而言,是以法藏之前叁重含攝窺基之前四重,應是法藏十重唯識的原本說法。但若依于此說,則方立天未

  --------------------------------------------------------------------------------

  [45]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頁347。

  [46] 鐮田茂雄,〈唯心と緣起〉,《講座大乘佛教3─華嚴思想》,東京︰春秋社,1983年,頁249至250。

  [47]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頁218。

  [48] 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大正藏》冊35,頁347中。

  --------------------------------------------------------------------------------

  P.123

  令法藏之第二重“攝相歸見”有所對應就有問題,故五重唯識之前叁重之對應,應照鐮田的說法爲恰當。其次,窺基之“隱劣顯勝”“遣相證性”與法藏“攝數歸王”“攝相歸性”之間的關系,方立天以爲各自是文似而義異,鐮田未言及此。蓋因法藏之“攝數歸王”強調心所無自體歸于心王,窺基于“隱劣顯勝”則說:

  心王體殊勝,心所劣依勝生…雖心自體能變似彼見相二現,而貪信等體亦能變似自見、相現。以心勝故說心似二心所劣故隱而不說。[49]

  方立天恐因窺基此處言,心王、心所皆能變現見相二分,便稱“法相唯識宗認爲心王心所是所依與能依的關系,主從的關系,承認心王心所都有其自體”[50],但此說過當,因窺基言不惟心王可以變現二分,心所亦同樣可以變現二分,故從能變現的角度言“貪信等體”與“心王體”,但二者是不同層次的“體”,心所還是得依心王而有不能獨立存在,這與法藏的“攝數歸王”相同,故應依鐮田之說法爲是,以“隱劣顯顯勝”對應攝數歸王。

  最後“遣相證性”與“攝相歸性”,鐮田未言其異,方立天以爲不同。方立天的理由是法相唯識宗主張八識各有自體、強調性相不一,而華嚴主張性相融通,其性相是以如來藏爲性,以八識爲相,是以二者不同。然而再看窺基所言,顯然並非不言如來藏,也非不講性相融通:

  五遣相證性。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爲相用,遣而不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故有頌言:于繩起蛇覺,見繩了義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余經說(按:勝鬘經)心自性清淨。諸法聖賢即真如,依他相識根本性故。又說,一谛、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此觀攝[51]

  --------------------------------------------------------------------------------

  [49] 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大正藏》冊45,頁259上。

  [50] 方立天,《法藏》,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頁218。

  [51] 窺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大正藏》冊33 ,頁527中。

  --------------------------------------------------------------------------------

  P.124

  從上述引文可以看出,窺基認爲唯識性(唯識理)即同于自性清淨心、如來藏、真如、空、無相、一乘等等。而唯識相(唯識事)則是說明心識如何變現諸法生起妄想顛倒等。若依法相宗自宗的說法,唯識說是以叁性爲性,以內外境相爲相,或者就叁性中之染依他所起之遍計所執爲相,以淨依他之圓成實爲性。不過窺基的性相融通,站在唯識學立場,“遣相證性”是由唯識事相之遣除,不再于見相心所等心識現象去把握真理,終于得證唯識性、唯識理,就如人了知蛇繩麻叁者在認識上的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終于證悟真實之知的圓成實性。唯識事相與性理並不存在現象與本體上的對立,因而不能視之爲隔絕的二端,從認識義上(即能知與所知的關系)吾人可以明白唯識的事理融通,是本來如此的,但這並不是存有論上的融通,是以窺基說此爲“遣證”,理由便在斯。

  而法藏所謂之“攝歸”則是就“八識皆無自體,唯是如來藏平等顯現”而說,如就一般對如來藏思想的理解,法藏的說法可能帶有存有論上的意涵,但這尚涉及法藏對如來藏思想的理解與诠釋,同時也是本文要厘清的問題之一,因此,目前僅言及其可能的推論。也就是說,“遣相證性”與“攝相歸性”若依認識義而言,二者皆可表性相融通攝事歸理的實證境界,二者名異而義同,故鐮田之說爲是;但若法藏的性相之說帶有存有義,則“遣相歸性”缺少此義便不得同于“攝相歸性”之說,如此則方立天之說爲是。

  但值得玩味的是,法藏以唯識觀稱此十重觀法,其實踐義與認知義是至爲明顯無疑,然此十重觀法必然是與五教相關而爲其實踐法門,故法藏是否已預想了要表達存有論的意涵,尚有待探討;即便是有,華嚴心識哲學問題的認識義與存有義二者關系爲何,也有待進一步厘清。

  六、十重唯識觀的建立所欲展現的性相融通的立場

  (一)、十重唯識觀的思想基礎--空有思想融通和會

  法藏融通對立的目標,在佛教的內部系統中,首要的便是融通空有,他說:

  由緣起幻有,真空有二義:一極相順,謂冥合一相,舉體全攝;二極相違,謂各互相害,全奪永盡。若不相奪永盡,無

  --------------------------------------------------------------------------------

  P.125

  以舉體全收。是故極違即極順也。龍樹、無著,就極順門,故無相破;清辯、護法,據極違門,故須相破。違順無礙故,方是緣起。是故前後不相違也,余義准上思之,諸诤無不和會耳。[52]

  對法藏而言,佛學內部的空有問題,應分作兩個階段來理解,第一個階段是中觀學與唯識學的創立者如龍樹與無著,二者的思想是相順而無诤,因爲緣起有即本性空,這是一項分析命題,從這個觀點來說,二者雖有空有不同側面的著重,但思想基本原理還是相順無違,而且本來一致;但是緣起性空義,乃是最基本之共同命題,在此命題下,唯識與中觀學的開展過程中,清辯與護法之爭,不是直接由此原則而迳以解消,但法藏認爲反倒是透過其相違相破的過程,能積極地證成緣起性空此一原理之基礎性與普遍性,如此則緣起性空之說便不只是一種抽象的原理,也不可以只強調空或者有的含義,而是可以在任一事法之間,皆證知到事法自身的空有無礙而亳無例外。是故清辯與護法二者關于諸如空有之間的所有論爭的意義與價值,是在于作爲以對立相破爲手段,而揭示緣起性空之普遍原理的必要之辯證過程。

  是故法藏的違順無礙說,不只意在調和空有之爭,其言“若不相奪永盡,無以舉體全收。是故極違即極順也。”包含了華嚴判教五教思想中之頓圓二教的關系,換句話說,上述所引的文字,並他不是直接由中觀學與唯識學的內部來對護法與清辯進行和會,而是從頓圓二教之頓絕圓顯的圓頓不二或說頓圓同時的立場來進行。這也就是說,法藏建立頓圓二教的理論,是爲了克服佛教內部的對立,是以對十重唯識觀意義的理解,也須放在此一脈絡中來理解。[53]

  (二)、十重唯識與五教說之對應關系

  由于十重唯識必須放在華嚴五教的脈絡下來理解,故接下來我們便須討論︰1.相見俱存;2.攝相歸見;3.攝數歸王;4.以末歸本;5.攝相歸性;6.轉事成真;7.理事俱融;8.融事相入;9.全事相即;10.帝網無礙等十重唯識與

  --…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郭朝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