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
陈国钊
稽首礼佛尊,敬礼诸菩萨
开显唯识义,利乐诸众生
此宗义甚广,释要业流转
五位与百法,心王与心所
五蕴与四大,有情器世间
前六与末那,赖耶与种子
现比非三量,依止圣言量
相见二分说,能缘与所缘
自证证四分,能所量量果
性独带三境,四缘诸法生
三能变识现,唯识无外境
三性三无性,示现中道义
菩萨五位行,修行十地因
转识成正智,究竟佛位成
今略说种子,三世业流转
有无二漏种,色心法为二
种子为功能,非色亦非心
力用偏法界,现行相见分
有漏种六义,缺一种不成
能所熏各四,新种藏于识
种来本新说,俱说为圆满
八地烦恼除,有漏不现行
十地断二障,转依佛位成
希求殊胜法,为明唯识义
学人作此颂,作为增上因
生生勤修学,世世菩萨行
修学之所得,回向觉菩提
稽首礼佛尊,敬礼诸菩萨
我今以头顶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感谢世尊往昔住世所说的一切法。
又以无限恭敬心敬礼诸天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等等大菩萨。
开显唯识义。利乐诸众生。
由世尊所说“解深密经”,“华严经”等,又由慈氏菩萨所说五部经论,“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等文,无著菩萨造“摄大乘论”及世亲菩萨所造的“唯识三十颂”等经论,都能令众生明唯识义理得益而离苦得乐。
此宗义甚广,释要业流转
唯识宗所讲义理非常深奥及广泛,包括宇宙万法、法相,及我人的心意识等。而最重要讲出佛家所说的业、三世轮回流转的所依,这就是讲过往世所造业怎样带到今世,而今世所作诸业又如何留存到下一世。就是唯识学主要所讲的赖耶缘起及种子义理。
五位与百法,心王与心所。
宇宙万法无数无量,不可能一一说明,所以不得不加以整理归纳。在弥勒菩萨所造的“瑜伽师地论”中把万法归纳为六百六十法,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归纳为七十五法。而唯识宗简之为“百法明门”,即是五位百法。所谓百法就是一百名相,即名词,作一一解释,再将百法归纳为五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法”“无为法”。
(一)“心法”是人的精神主体,共百有八种,叫做“八识”,也叫做“八识心王”,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及阿赖耶识。“前五识”就是生理学上的感觉器官之功能,“意识”为我人心理活动,前五识中任何一识发生作用,“意识”跟而起之,所以为“同时俱起”,以起了解分别作用,这叫做“五俱意识”。“末那识”为思量之义,它是恒审思量,执著自我。“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它藏有宇宙万法的种子,宇宙万法的本源。
(二)“心所有法”的意思是“心王所有之法”,它附属于心王,与之相应生起。此法有六类、五十一种。“第一,五偏行心所”1.作意2.触、3.受、4.想、5.思量;“第二,五别境心所”1.欲、2.胜解、3.念、4.定、5.慧;“第三、十一善心所”1.信、2.精进、3.惭、4.愧、5.无贪、6.无嗔、7.无痴、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第四,六烦恼心所”1.贪、2.嗔、3.痴、4.慢、5.疑、6.不正见;“第五,二十随烦恼心所”前十种为“小随烦恼”次八为“中随烦恼”末二种为“大随烦恼”1.忿、2.恨、3.覆、4.恼、5.诳、6.谄、7.憍、8.害、9.嫉、10.悭、11.无惭、12.无愧、13.不信、14.懈怠、15.放逸、16.惛沉、17.掉举、18.失念、19.不正知、20.散乱;“第六,四不定心所”1.悔、2.眠、3.寻、4.伺。
(三)“色法”是指物质而言,也就是有质碍,会变坏的一切物质现象。色法有十一种,就是“五根”“五境”和“法处所摄色”。“五根”者为1“眼根”为眼识所依之根,能发眼识了别色境。2“.耳根”为耳识所依之根,能发耳识,了别声境。3.“鼻根”为鼻识所依之根,能发鼻识,了别香境。4.“舌根”为舌识所依之根,能发舌识了别味境。5.“身根”为身识所依之根,能发身识,了别触境。“五境”1.“色境”为眼识所缘之境,此境有三类(一)颜色(二)形色(三)无表色。2.“声境”为耳识所缘之境,此境有三类(一)内声(二)外声(三)内外声。3.“香境”为鼻识所缘之境。此境有六种,三实三假。三实为好香,恶香,平等香。三假为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4.“味境”是舌识所缘之境,有六种:甘、酸、咸、辛、苦、淡。5.“触境”是身识所缘之境,有坚、湿、暖、动四种,又有轻、重、滑、涩等二十余种。最后为“法处所摄色”为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也就是“法处”所摄的色法。这一类色法是无质之色,为意识所缘的对象,为五根不能领纳,计有五种。
(四)“心不相应行法”是依心、心所、色法三位差别假立之法,离开了色、心、心所,此假法就失去了作用。共有二十四种法。1.得、2.命根、3.众同分、4.异生性、5.无想定、6.灭尽定、7.无想报、8.名身、9.句身、10.文身、11.生、12.住、13.老、14.无常、15.流转、16.定异、17.相应、18.势速、19.次第、20.时、21.方、22.数、23.和合、24.不和合。
(五)“无为法”是与有为法相对而言。有为法是因缘和合造作之法,是有生灭变异之法。无为法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是宇宙的实体。实体不待因缘造作而有,也就是真如。真如者,真者真实,如者如常,实相有真实如常之相。真如不生不灭、不一不异、“法性”,无为法有六种,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想受灭无为、5.不动灭无为、6.真如无为。
五法中前四种法全是“有为法”,第五法为“无为法”。
五蕴与四大,有情器世间
我人平常讲的宇宙,在佛经上称为世界,也叫世间,世是迁流义,过去、现在、末来迁流不息,各世,指示时间。界是方位义,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十方,各界,指的是空间,间是间隔,与界同义。在佛经上说世间有两种。1.“有情世间”、2.“器世间”。有情是指有情识,有情见的众生,以人为代表,合胎、卵、湿、化生各种有情,各为“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情所依托的山河大地、房屋器物的物质世界。这两种世间全是由“五蕴”、“四大”所构成。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各自为蕴。“色蕴”者为指物质现象,包括地、水、火、风,构成物质,现象界四种基本原素。为“百法”中十一种色法,即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和无表色。“受蕴”就是心识的一种作用,就是百法中的“受心所”,受是我人身心对外境的感受。这种感受有三受1.“苦受”2.“乐受”2.“舍受”即不苦不乐受。“想蕴”为五位百法之心所有法中的“想心所”,是内六根对外六境相对而生起取象,对所缘的境,重新加以分别想象构成概念。所以经论讲“于境取象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行蕴”为五位百法中,心所有法中偏行位“思心所”的作用,有五十一个心所,除受、想心所外其余四十九个心所及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心所也在其中。它是有一种意志作用,使心识有种种活动,在种种或善或恶的境上驱使心识造出种种善恶之业。是有行动及意志的意义。“识蕴”识以了别为义,即判断与分别,它对于所缘的境,有了解分别的作用,也就是五位百法中的心王法,为“八识心王”。在五蕴中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物质的组合,即“色蕴”也就是“色法”。另一类为精神的组合即“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心法”。“四大”为色法的四种基本原素“地、水、火、风”。“地”大者性坚,能支持万物。“水”大者性湿,能收摄万物,“火”大者性暖,能调熟万物。“风”大者性动,能生长万物,这四大以其能造作一切色法,万物由四大造,我人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
前六与末那,赖耶与种子
小乘佛教讲识只讲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识,修行到灰身灭智,断三界烦恼六识不起,只能不起我执,不能断除法执,就是涅槃。大乘佛教建立第七第八识成为八识理论,前五识所依根为前五根,第六识意识所依根为在何处,原来意识所依根为第七识末那识,第七末那识潜藏于意识之后,所以有潜意识之义,末那识的作用是“恒,审,思,量”恒常的审察,思虑度量执持第八识“阿赖耶识”,慢,我爱,与它相应,盖覆它,使它成为一个污染识,以自我为中心,产生自私自利,由于末那识是染污识,所以影响到前六识都是受到染污。第六意识所依于第七末那识,而末那识所依何处,原来末那识是依于第八识“阿赖那识”。所以阿赖耶识为前七识之根本,它是一切业力寄托的所在,也是六道轮回的主体,有情我人的根身,器世间都是由阿赖耶识变现而有的,阿赖耶是梵名,汉译为藏,故称“藏识”,藏有三种意义:“能藏”“所藏”“执藏”。“能藏”者为能藏一切法种子,令诸法种子不失没,能藏为阿赖耶识,所藏是种子,“所藏”为前七识所熏的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则受熏的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执藏”执为有执持义。为第七末那识所执持阿赖耶识,自无始来恒常相续没有间断,被第七识末那误执是常,是有一实主宰“实我”,好比库藏的守护者执持库藏。所以能执是第七识末那识,而第八阿赖耶识为“所执”,所以阿赖耶是“无覆无记”,末那识是“有覆无记”。
现、比、非三量,依止圣言量
现有三种意义(一)现在(二)现有(三)现显。“现量”者为以上三种还要有“现前直觉”犹如明镜,一照便现,丝毫都没有“作意”…
《浅明自悟唯识种子颂(陈国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