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国来两千年,两千年前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中国老祖宗已经知道教学重要。「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上写的,根据过去学者专家考证,《礼记》的完成应该在战国时代。战国时代佛法没到中国来,「教学为先」这句话不是从佛经上学来的,是中国老祖宗知道的,跟佛法不谋而合,完全一样,重视教学。所以佛法是教育,真正的高等教育,但是普世的教育它并不疏忽,它全包了。小乘就是普世教育,教人应该要做一个好人,应该要行好事。
下面说,「无退转」,这是只有极乐世界有。进入它的学校,你绝对不会留级,你会年年上升。升的速度大家不一样,有人升得很快,有人升得很慢,只有升没有往下降的,没有往后退转的,所以一定成就。这里第一个好处你亲闻佛训,第二个好处你不退转,第三个好处「寿命无量」,「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净四土」,这好处在这里。寿命无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无量是有量的无量,为什么?你没有回到常寂光,回归常寂光就真的无量。所以实报庄严土是三大阿僧祇劫,有量,但是必定证入常寂光,从有量的无量真正进入无量的无量,一生成就,这才是人生第一桩大事,我们要追求这个。你要晓得追求这个,把心定在这个方向、定在这个目标,你有真实智能,你这一生决定成功,不会叫你失望的,这是阿弥陀佛保证你的。这一部经典是保证书,保证我们成佛,保证我们成就。圆断诸惑,圆是圆满,所有一切烦恼习气统统断了。圆净四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等于圆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这个太难得太难得!我们这一生能遇到这个法门,无比的幸运。
下面这一段,「极乐胜于十方」,就是说明极乐世界跟十方诸佛剎土相比,它特别殊胜,真的是不能够相比。这一开头跟我们讲不退有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藏法数》里头有参考数据,三不退,第一个,「位不退。谓别教菩萨」,这是天台大师判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有四种方式:藏、通、别、圆。藏要用现在的话说,小学,通是中学,别是大学,圆是研究所。释迦牟尼佛办学有次第的。三种不退转,第一个是位不退,位是圣人,证得这个地位,不会再退堕到凡夫,这是位不退。「别教菩萨从初住位中断见惑,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则永不退失超凡之位,故名位不退。」别教菩萨初住位,《华严》圆教,别教的初住他们断证的等级跟圆教的初信相同,圆教就是初信。初信确实断见惑,小乘就是初果,断证功夫相同,智慧不一样。智慧,小乘不如别教,别教不如圆教,也就是别教初住菩萨智慧比不上圆教初信菩萨,但是断烦恼的功夫一样的,智慧不一样。
见惑,普通讲五种。第一个是身见,凡夫执着身是我。小乘初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不再执着身是我。为什么?他看破了,就是他明白,放下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好像身上穿的衣服,我知道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的,是我所有的,身体不是我,身体是我所有的。古人有一句话说,「借假修真」,我要用这个东西做工具,要提升自己境界,这就对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跟你讲清楚、讲明白是圆教。我们这个肉身是阿赖耶的相分,也是阿赖耶三细相里面讲的境界相,物质现象,阿赖耶的物质现象。阿赖耶的物质现象太大、太多了,你在这么多现象里头执着这一点,认为是自己的身,它就现身。为什么?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从念头产生的。念头从哪来?念头也不是真的,是阿赖耶的见分,是阿赖耶的转相。转相(见分)也是广大无边,就是精神现象,遍宇宙的精神现象,你执着这一点是自己的心,把物质执着这一点这是我的身,这叫迷了,错了,错得太离谱了。一旦觉悟、明白了,不再执着,就能放下,放下就证得位不退,这是圣人。由此可知,凡圣差别在哪里?一个执着有我,一个是执着没有了,不再执着就是圣,执着就是凡。
为什么他能够不执着?关键在看破,他了解事实真相。一般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他执着,真正了解明白了,不再执着,叫断见惑。见惑头一个就是这个身相。第二个是二边,叫边见,就是对立,今天讲相对的。科学家所讲相对论,相对就是佛法讲的边见,相对是错误的,完全从错误见解里头产生,根本就没有。宇宙是一体,怎么会对立?所以对立的念头是错误的,这个要放下。不再跟一切人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他迷,我觉悟,我不再跟他对立。第三、第四合起来,中国人讲成见,这是见取见,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这讲因果,因上的成见,叫戒取见。我们通常把它两个合起来,中国人叫成见。某人成见太深,就是什么?你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看法认为是正确的,这也是错误的。最后一种,不属于前面这三大类的,一切错误的看法就叫邪见。所以见解上,错误的见解完全离开了,小乘证初果,别教证初住,圆教是初信,都得位不退,他不会再堕落为六道凡夫。虽然没有离开六道,他还在六道修行,为什么?这个地方说,二住至七住位中断思惑,证阿罗汉果。在《华严经》里面就是二信到七信位,证得阿罗汉果,超越六道轮回,不再搞六道凡夫,这叫位不退。
第二种,叫行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八住已去,至十行位中,伏断尘沙之惑,则永不退失菩萨之行,故名行不退。」这是教化众生。众生难度,你好心教化,他不听,不但不听,有的时候毁谤羞辱你,甚至于杀害你。菩萨不退心,无论你用什么态度对我,我还是要帮助你,绝不记仇,绝不退转。阿罗汉就不行了,阿罗汉、辟支佛受不了,遇到这个境界,算了,我不教你了。这叫退转了,教学退转,所以叫行退了,这利他的行退了。必须到什么程度?八住以上,《华严经》里面八信位以上,八信、九信、十信,这三个位次当中伏断尘沙烦恼,这样不退失菩萨行。这都没有离开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八住,我们讲《华严》是八信,八信是什么?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信是十法界的佛。这三个位次,还不是灭断,伏断,伏断尘沙之惑。念老批注当中,我对念老的这个说法我赞同,如果说是伏断尘沙烦恼,这在八信位,九信位的菩萨尘沙习气断了,那不是伏断是灭断。所以到佛的位次,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不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就不是法身菩萨。所以他超越十法界,他生到实报土里面,只有无明习气没断,其它的尘沙连习气都断干净了,这才能讲得通。你按照这个级别往上提升,我们这才搞清楚、搞明白。
第三,「念不退。谓别教菩萨从初地已去」,初地等于圆教的初住,「破无明惑,则永不退失中道正念,故名念不退。」《华严经》上讲的永不退转于萨婆若海,萨婆若是梵语,就是一切种智,这个地方讲中道正念,都能讲得通。念念不退,向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妙觉位,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达到究竟圆满回归常寂光,就这个意思。
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一百九十面第三行,「又此土修行难,退缘多故」。这都是事实真相,我们禁不起诱惑,内有烦恼习气,外面有强大诱惑的力量,所以很容易退转。「故修道者多如牛毛」,这是比喻,修道的人多,「得道者少如麟角。极乐成佛易,无退转故」。所以说个老实的话,修任何一个法门,在这个世间成就都不容易,只有修净土。修净土只要往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圆满的成就,这个不可思议!「经中《往生正因品》云: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当作佛」。这是佛在经上说的,所有往生的人,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就是三种不退统统具足,这还得了!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我们要知道,这不是假的,佛决定没有妄语,句句话都是实话。如果我们真的听懂了这一句话,我相信你就会下定决心,这一生当中拼命的要求生净土。为什么?真的是真实利益、真实智慧。皆具金色三十二相,这一句话所表示的,三十二相我们把它看作圆满的意思,到达极乐世界,你就证得一切圆满。金色,它真正的含义是不变,你看五金,银铜铁锡都很容易氧化,黄金不会,黄金不会变。所以金代表不变,代表永恒,表这个意思。我们称佛为金色身,有很多人着了相,都用金来把它贴成全身的金像。你想如果一个人,一身都是黄黄的,你会喜欢他吗?所以搞错了意思。金是代表什么?永恒不变,我们讲长生不老,取这个意思,取它表法的意思,它不变。所以在五金里面,它是最珍贵的,是这个意思。皆当作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了。
「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得阿惟越致」。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方世界没有的,只有极乐世界这么一处,非常珍贵,稀有难逢。「阿惟越致」是梵语,「此翻不退」,翻成中国的意思是不退。不退又有三个意思,第一个,「位不退。入圣流」。所以只要把五种见惑放下,这五大类错误的看法修正过来,那就是圣人,小圣,小小圣,小乘的初果,《华严经》初信位的菩萨。不要看他小圣,他们没有出六道,但是永远不会堕三恶道,他在六道里头天上人间,而且只有七次,七次往返肯定断思惑,就超越六道轮回,真的是圣人,他不是凡夫。第二,「行不退。除见思惑」,见思惑断了。「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这是菩萨,能代一切众生苦,实践度众生的大愿。绝对不会像小乘一样,遇到不能接受的,他就不肯教了,他就退转。这叫位不退。第三,「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萨婆若海就是如来果海,如来果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回归自性,真的回归。回归自性,就是《华严经》讲妙觉果位,真正是无上菩提。
下面第五段,「此土修证三种不退」。我们看批注,「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须断见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见地…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