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一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一集)  201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3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九十二面第一行:

  这是宗趣里头第七个小段,「极乐不退因缘有五」。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又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一、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故不退。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四、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五、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这里说了,极乐世界人人都能得到三种不退,什么原因?这里说出来了,至少有五种原因。第一个,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这就是佛力加持的,弥陀他确实有能力做得到。我们中国习俗说保佑,摄持就是保佑。大慈大悲四十八愿、五劫修行功德自然成就了极乐世界,功成之后,阿弥陀佛没休息,如果休息,功德就不能增长,就停在那个地方。不但他没有停止,而且他更精进,更上一层楼,用极乐世界这个地区,等于说办了个学校,接引十方世界诸佛剎土里面有缘的众生,到极乐世界来学习,到极乐世界来成佛。干这桩事情干到今天,世尊告诉我们已经十劫了。所以,他的功德天天在上升,没有往下降,这个能力是真的,不是假的。因为有这么大的功德,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没有一尊佛不讲净土三经,没有一尊佛不劝人往生净土。所以往生净土的人数是没办法计算的。

  世界无边,众生无量无边,每天到极乐世界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极乐世界有多大?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没有大小。不像我们地球,太阳系,释迦牟尼佛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什么?这是法相土。法相土有局限,就有范围,法性土没范围。所以那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但极乐世界的实报土是法性土,现在我们明白了,它的凡圣同居土都是法性土,方便有余土也是法性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四十八愿一开头就说了,到极乐世界是金刚不坏身,紫磨真金色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句话是释迦牟尼佛随顺我们世间说的,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说真话?有,在《观无量寿经》上说真话了。告诉我们,弥陀的报身,身有八万四千相,每一个相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佛说真的了。八万四千不是数字,代表圆满,这大圆满。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无论是哪一土哪一品,因为得到弥陀愿力摄持、加持,相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所以,极乐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我们前面读过,在四十八愿里头学过。

  弥陀为什么要这样做?消除我们的傲慢、不平的心理,相貌好,自己就会骄傲,相貌丑陋就会有自卑感,这是一般世界上都有这个状况的。极乐世界要平等,大家一样,每个人相貌都是跟佛一样,一个模子做出来的。这样我们又怀疑了,这一个模子做出来都一样,我们到极乐世界,谁是谁都不认识了。不会,有神通,每个人都有神通,对每个人一个也不会搞错的,哪个是阿弥陀佛,哪是什么人去往生的。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非常之多,你个个都认识,这不思议的境界。

  最殊胜的,这些我们都要记住,弥陀念念不舍众生,我们要学。为什么?众生跟自己是一体。阿弥陀佛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众生当中真正叫上上根人都接到极乐世界,专接上根。什么叫上根?愿意亲近阿弥陀佛的人都是上根;自以为很聪明,不需要到极乐世界,那不是上根。不可思议,我们要认真去思惟,冷静去想想,这里头道理太深了。为什么成就那么快?阿弥陀佛天天讲经教学,没有一天空过。而且弥陀无量的慈悲,不但听他讲经,他还鼓励你每天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闻法,听听别的佛怎么教你。供佛,我们知道是修福,闻法是修慧,到极乐世界福慧双修,一天都不会空过。所以他成就那么快,一生当中圆满成就。这种环境,十方诸佛剎土里头找不到,我们必须要记住。

  第二个,「佛光常照」,这也是加持,自性智慧的加持,让我们的菩提心增长,不至于退转。菩提心就是我们总结经论提出十个字,真诚心,真诚心是菩提心之体,真诚心对自己,自受用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在一般经上叫深心,深心不好懂,我就直接用经题「清净平等觉」。换句话,你在极乐世界,你的清净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你的平等心一天比一天平等,你的觉悟就是一天比一天提升,提升到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回归常寂光。对待别人,菩提心作用是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念念不舍众生。而且看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我们要学习。我们今天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我们那种谦卑、恭敬心才生得起来。看到蚊虫蚂蚁都是菩萨,对人能不恭敬吗?对父母能不恭敬吗?对蚊虫蚂蚁都那么恭敬,对树木花草都恭敬。

  这一次云南朱总来看我,带着几个朋友,种菜的,把我六和园菜园整理了一下,我很感激他。他把菜的种子种下去,每块地方都插一个牌子是什么菜,教给我们管理的人员:你每天念白菜菩萨、萝卜菩萨、苋菜菩萨,你要这样去对待,不能有一点轻慢心。那些小虫菩萨、小鸟菩萨,都要给牠们,已经约定了,指定一个区域供养牠们的,我们也很认真去种植,供养小虫、供养小鸟;没有指定的,一定保留,牠们决定不要侵犯。不要农药,不要化肥,不伤害牠们,农药、化肥是伤害牠们。他做了好几年,做得非常成功,你们到云南去可以看到了。这个成功之后就会推广,不需要农药,不需要化肥,种植的质量非常之好。那是什么?恭敬心种出来的,用这个话,菩提心种出来的,这不是凡夫心,菩提心种出来的。「菩提心增进,故不退」。

  三,「水鸟树林悉演妙法」。这个水鸟、树林哪来的?《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在弥陀讲堂里面,总得坐在那里规规矩矩的,对佛恭敬,不得随便。可是阿弥陀佛变成水鸟、树林,那就可以随便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佛慈悲,让你在听经闻法的时候也逍遥自在。我们想想那个环境,他们为什么会不退转?真有道理,你说校园多好,这个我们都应该要模仿,要来建造。现在能做得到,用小扩音器,整个校园里面随时随处你都能听到讲经、听到法音,有念佛的地区,有听经的地区。经典一门深入,在过去,中国寺院庵堂都是一门深入,只有丛林例外,丛林等于说佛教大学,它有很多科系。但是虽然它科系很多,学生只能学一样,不能学很多样,很多样它不教你。殿堂就是讲堂,我们现在叫教室,某一个殿堂里面,有老师,就是有教授,在以前佛门叫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等于是教授,现在称的教授。这个教室就是一个教授,他专门在此地,譬如讲《华严》,这华严讲堂,这个首座和尚专讲《华严》,学《华严经》就到那个讲堂去,学《法华经》是另外一个讲堂。这是一个学校,规模很大,讲堂很多,教授很多,可是你学是跟一个人学。小庙是专修的。所以它把人教好了,人是教得好的;不教,光念经不行,他还是会胡思乱想,所以一定要教。

  「学记」里头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大道理在,中国人都记住这句话,都真干。家有家教,而家教是教育的一个核心,中心点,是教学的起点。家里面也请一位老师,家学。大家庭,它也有几个讲堂,分开来教的;一般中等以下的,混合在一起,请一个老师。老师也是博学多闻,学生学一门,他都教,四书五经他都教。学生也是一门一门学,一门没有学会不能学第二门。学生统统在一起上课,各人的课本不一样,每个人进度不相同。读书有乐趣,真快乐,没有竞争,没有比赛,大家心平气和。现在读书不行,心都是浮躁的,都要争第一,都要争个向前,这个错误的;古时候没有,完全按照你自己能力来授课。用现在科学的话,这是最合乎科学的原则,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吸收的能量不一样。譬如有的人很聪明,记忆力很强,一天读书可以读六、七百字。这个六、七百字是怎么个算法?十遍,念十遍能背下来,以这个为标准。每个人不一样,根性差一点的人,他可以背一百多字,一、二百字。能背一、二百字的,每天来学习就是这一、二百字,以这个标准。能背三、四百字的,就背三、四百字。最高的大概到七百字,那很少,那是讲上上根人。所以每个人进度不一样,不浪费时间,不浪费精力,按照学生的根性、记忆的能力来授课。再一个是理解的能力,就是两种能力,各个人不一样。理解敏锐的,可以学习一点高深的理论;理解比较迟钝的,对于高深东西就少讲,浅显的东西先学。所以这个老师不简单,老师得到全家人的尊重是有道理的,他热心来教这一家子弟。

  我们在这个不退里面,我们看到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七宝池里头有八功德水,水流有声音,声音里头说法。树林里头,风吹树林,极乐世界的树都是宝树,无量珍宝所成。风吹,你看树叶跟树叶相碰就像风铃一样,出了非常美妙的音声,那音声在说法、在讲经、在教学。所以,他的学习不中断,「增其正念」,他不退转。

  第四、「纯诸菩萨为胜友」。就是同学,同学都是菩萨,从上上根的等觉菩萨,一直到同居土下下品,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也都变成了阿惟越致菩萨,这还得了吗?阿惟越致就是三不退。所以他进步快,这我们不能不知道,他怎么会退转!每天都在学习,学习真的把那个法味尝到了,尝到法味生欢喜心,就不会有疲倦,永远不会疲倦,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古大德有句话说,「世味哪有法味浓」,世味是什么?我们这个人间,天上人间,你说那个乐趣比不上法味,你才晓得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人生,我们自己回想一下,像我这个年龄很清楚,一生当中最快乐的时期是什么?在学校读书的,这一生当中最幸福、最快乐的。我们在抗战期间,流亡学生,国家收留的,所以学校就是家,老师就…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十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