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一集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一集)  2011/1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土大經科注》,第一百九十二面第一行:

  這是宗趣裏頭第七個小段,「極樂不退因緣有五」。我們看念老的批注。「又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叁、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四、純諸菩薩以爲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這裏說了,極樂世界人人都能得到叁種不退,什麼原因?這裏說出來了,至少有五種原因。第一個,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這就是佛力加持的,彌陀他確實有能力做得到。我們中國習俗說保佑,攝持就是保佑。大慈大悲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自然成就了極樂世界,功成之後,阿彌陀佛沒休息,如果休息,功德就不能增長,就停在那個地方。不但他沒有停止,而且他更精進,更上一層樓,用極樂世界這個地區,等于說辦了個學校,接引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裏面有緣的衆生,到極樂世界來學習,到極樂世界來成佛。幹這樁事情幹到今天,世尊告訴我們已經十劫了。所以,他的功德天天在上升,沒有往下降,這個能力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爲有這麼大的功德,得到十方諸佛的護念,沒有一尊佛不講淨土叁經,沒有一尊佛不勸人往生淨土。所以往生淨土的人數是沒辦法計算的。

  世界無邊,衆生無量無邊,每天到極樂世界去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極樂世界有多大?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沒有大小。不像我們地球,太陽系,釋迦牟尼佛的叁千大千世界,這是什麼?這是法相土。法相土有局限,就有範圍,法性土沒範圍。所以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但極樂世界的實報土是法性土,現在我們明白了,它的凡聖同居土都是法性土,方便有余土也是法性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四十八願一開頭就說了,到極樂世界是金剛不壞身,紫磨真金色身,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隨順我們世間說的,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真話?有,在《觀無量壽經》上說真話了。告訴我們,彌陀的報身,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有八萬四千隨形好,這佛說真的了。八萬四千不是數字,代表圓滿,這大圓滿。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哪一土哪一品,因爲得到彌陀願力攝持、加持,相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所以,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我們前面讀過,在四十八願裏頭學過。

  彌陀爲什麼要這樣做?消除我們的傲慢、不平的心理,相貌好,自己就會驕傲,相貌醜陋就會有自卑感,這是一般世界上都有這個狀況的。極樂世界要平等,大家一樣,每個人相貌都是跟佛一樣,一個模子做出來的。這樣我們又懷疑了,這一個模子做出來都一樣,我們到極樂世界,誰是誰都不認識了。不會,有神通,每個人都有神通,對每個人一個也不會搞錯的,哪個是阿彌陀佛,哪是什麼人去往生的。十方世界往生的人非常之多,你個個都認識,這不思議的境界。

  最殊勝的,這些我們都要記住,彌陀念念不舍衆生,我們要學。爲什麼?衆生跟自己是一體。阿彌陀佛代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將衆生當中真正叫上上根人都接到極樂世界,專接上根。什麼叫上根?願意親近阿彌陀佛的人都是上根;自以爲很聰明,不需要到極樂世界,那不是上根。不可思議,我們要認真去思惟,冷靜去想想,這裏頭道理太深了。爲什麼成就那麼快?阿彌陀佛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一天空過。而且彌陀無量的慈悲,不但聽他講經,他還鼓勵你每天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聞法,聽聽別的佛怎麼教你。供佛,我們知道是修福,聞法是修慧,到極樂世界福慧雙修,一天都不會空過。所以他成就那麼快,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種環境,十方諸佛剎土裏頭找不到,我們必須要記住。

  第二個,「佛光常照」,這也是加持,自性智慧的加持,讓我們的菩提心增長,不至于退轉。菩提心就是我們總結經論提出十個字,真誠心,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誠心對自己,自受用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在一般經上叫深心,深心不好懂,我就直接用經題「清淨平等覺」。換句話,你在極樂世界,你的清淨心一天比一天清淨,你的平等心一天比一天平等,你的覺悟就是一天比一天提升,提升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回歸常寂光。對待別人,菩提心作用是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念念不舍衆生。而且看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我們要學習。我們今天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我們那種謙卑、恭敬心才生得起來。看到蚊蟲螞蟻都是菩薩,對人能不恭敬嗎?對父母能不恭敬嗎?對蚊蟲螞蟻都那麼恭敬,對樹木花草都恭敬。

  這一次雲南朱總來看我,帶著幾個朋友,種菜的,把我六和園菜園整理了一下,我很感激他。他把菜的種子種下去,每塊地方都插一個牌子是什麼菜,教給我們管理的人員:你每天念白菜菩薩、蘿蔔菩薩、苋菜菩薩,你要這樣去對待,不能有一點輕慢心。那些小蟲菩薩、小鳥菩薩,都要給牠們,已經約定了,指定一個區域供養牠們的,我們也很認真去種植,供養小蟲、供養小鳥;沒有指定的,一定保留,牠們決定不要侵犯。不要農藥,不要化肥,不傷害牠們,農藥、化肥是傷害牠們。他做了好幾年,做得非常成功,你們到雲南去可以看到了。這個成功之後就會推廣,不需要農藥,不需要化肥,種植的質量非常之好。那是什麼?恭敬心種出來的,用這個話,菩提心種出來的,這不是凡夫心,菩提心種出來的。「菩提心增進,故不退」。

  叁,「水鳥樹林悉演妙法」。這個水鳥、樹林哪來的?《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在彌陀講堂裏面,總得坐在那裏規規矩矩的,對佛恭敬,不得隨便。可是阿彌陀佛變成水鳥、樹林,那就可以隨便了,就可以放松一點。佛慈悲,讓你在聽經聞法的時候也逍遙自在。我們想想那個環境,他們爲什麼會不退轉?真有道理,你說校園多好,這個我們都應該要模仿,要來建造。現在能做得到,用小擴音器,整個校園裏面隨時隨處你都能聽到講經、聽到法音,有念佛的地區,有聽經的地區。經典一門深入,在過去,中國寺院庵堂都是一門深入,只有叢林例外,叢林等于說佛教大學,它有很多科系。但是雖然它科系很多,學生只能學一樣,不能學很多樣,很多樣它不教你。殿堂就是講堂,我們現在叫教室,某一個殿堂裏面,有老師,就是有教授,在以前佛門叫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等于是教授,現在稱的教授。這個教室就是一個教授,他專門在此地,譬如講《華嚴》,這華嚴講堂,這個首座和尚專講《華嚴》,學《華嚴經》就到那個講堂去,學《法華經》是另外一個講堂。這是一個學校,規模很大,講堂很多,教授很多,可是你學是跟一個人學。小廟是專修的。所以它把人教好了,人是教得好的;不教,光念經不行,他還是會胡思亂想,所以一定要教。

  「學記」裏頭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爲先」,大道理在,中國人都記住這句話,都真幹。家有家教,而家教是教育的一個核心,中心點,是教學的起點。家裏面也請一位老師,家學。大家庭,它也有幾個講堂,分開來教的;一般中等以下的,混合在一起,請一個老師。老師也是博學多聞,學生學一門,他都教,四書五經他都教。學生也是一門一門學,一門沒有學會不能學第二門。學生統統在一起上課,各人的課本不一樣,每個人進度不相同。讀書有樂趣,真快樂,沒有競爭,沒有比賽,大家心平氣和。現在讀書不行,心都是浮躁的,都要爭第一,都要爭個向前,這個錯誤的;古時候沒有,完全按照你自己能力來授課。用現在科學的話,這是最合乎科學的原則,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吸收的能量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很聰明,記憶力很強,一天讀書可以讀六、七百字。這個六、七百字是怎麼個算法?十遍,念十遍能背下來,以這個爲標准。每個人不一樣,根性差一點的人,他可以背一百多字,一、二百字。能背一、二百字的,每天來學習就是這一、二百字,以這個標准。能背叁、四百字的,就背叁、四百字。最高的大概到七百字,那很少,那是講上上根人。所以每個人進度不一樣,不浪費時間,不浪費精力,按照學生的根性、記憶的能力來授課。再一個是理解的能力,就是兩種能力,各個人不一樣。理解敏銳的,可以學習一點高深的理論;理解比較遲鈍的,對于高深東西就少講,淺顯的東西先學。所以這個老師不簡單,老師得到全家人的尊重是有道理的,他熱心來教這一家子弟。

  我們在這個不退裏面,我們看到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七寶池裏頭有八功德水,水流有聲音,聲音裏頭說法。樹林裏頭,風吹樹林,極樂世界的樹都是寶樹,無量珍寶所成。風吹,你看樹葉跟樹葉相碰就像風鈴一樣,出了非常美妙的音聲,那音聲在說法、在講經、在教學。所以,他的學習不中斷,「增其正念」,他不退轉。

  第四、「純諸菩薩爲勝友」。就是同學,同學都是菩薩,從上上根的等覺菩薩,一直到同居土下下品,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也都變成了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阿惟越致就是叁不退。所以他進步快,這我們不能不知道,他怎麼會退轉!每天都在學習,學習真的把那個法味嘗到了,嘗到法味生歡喜心,就不會有疲倦,永遠不會疲倦,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古大德有句話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什麼?我們這個人間,天上人間,你說那個樂趣比不上法味,你才曉得學習是多麼快樂的事情。

  人生,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像我這個年齡很清楚,一生當中最快樂的時期是什麼?在學校讀書的,這一生當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我們在抗戰期間,流亡學生,國家收留的,所以學校就是家,老師就…

《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