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  2011/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08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三百二十七页,倒数第六行,我们学到「声闻」。

  「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槃者」,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关于批注里面讲到四谛,我们用《佛学大辞典》的一段参考数据,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我们学到集谛,这是世间因果。苦是世间的果报,三界统苦,堕入三界,没有不受苦的。这个苦报从哪里来的?是自己造作的。集就是过去今生所造的一切恶业,这些恶业能集起三界六道轮回的苦报,所以叫集谛。集是招聚的意思,招集的意思,这是说我们心起心动念有善、有不善,与我们的造作,造作也有善与不善。心善造的是善业,心恶造作的是恶业,善业一定感得三善道的果报,恶业肯定招三恶道的苦报。虽然生在三善道,三善道还是苦。

  佛给我们讲三苦,欲界苦、色界苦、无色界苦。欲界里头有八苦、有坏苦、有行苦,统统都要受。色界天超越了欲界,欲界里面,八苦他没有,但是他有坏苦、有行苦。无色界天,这是最高的一层,他连身体都不要,确确实实属于我们常说的灵界。他没有肉体,他不需要任何物质,完全处于精神的状态。所以他坏苦没有,他只有一种,行苦。什么叫行苦?就是这种生活他不能够永远保持。永远保持那就很好了!没有办法。他修四空定,四空定有一定的时限,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定功能支持多久?八万大劫,那就是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寿命,八万大劫很长很长。八万大劫到了,他的定力会失掉,定力失掉了,他就会堕落。所以还是苦,这种苦叫行苦。所以佛给我们说三界火宅,三界统苦。此地下面说,「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审是审思,我们认真去想想,一切烦恼、迷惑、造业,它对于将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这个一切烦恼惑业是因,现在在造因,将来决定招来的果报,业因果报丝毫不爽,这是因果的定律。在四谛里面称之为集谛。集谛说明什么?说明三界一切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这样子我们就向往到诸佛菩萨,诸佛菩萨这是出世间法,出世间也有因果,灭谛是出世间的果。佛是先讲果后讲因,因为果报你看到,你相信了,你明白了。灭谛,梵语叫涅槃,涅槃翻成中国的意思叫灭。灭什么?灭惑、灭业。惑是迷惑,业是造作,贪瞋痴是惑,是迷惑,杀盗淫妄是业,迷惑他才造业。迷里头有善、有不善,善也是迷,为什么?不知道这是假的。自性里头没有善恶,自性里头什么都没有。一念不觉之后,就发生了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有染净,没有善恶。分别执着重了,六道轮回出现了,六道轮回里头有善恶。六道跟四圣法界对比,四圣法界是净,是净土,六凡是迷,是染污,所以有染净。染里面有善恶,这个诸位要晓得就是,不是恶是染,善也是染,因为你有分别、有执着,你并不清净;善恶二边都离了,这就清净了。所以业,有净业、有染业。这就大幅度把自己提升了,圣人才是修净业,凡夫都是染污。所以六道里头有善恶,四圣里头就没有了。

  「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惑业是因,因断掉了,灭掉了,六道轮回生死之苦就没有了。「真空寂灭,故名灭」,这是小乘证的涅槃。「是为悟之果」,小乘人为什么会得这个果报?他觉悟了,他知道六道轮回是假的,不再造六道轮回的因,所以六道轮回的果没有了。也就是大乘教常说的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灭了。虽然出离六道了,他还没出离十法界,为什么?十法界的惑业是无明烦恼跟尘沙烦恼,这两样东西他还有。《华严经》上名词不一样,《华严经》上所说的妄想、分别,妄想就是大乘所说的无明烦恼,执着,执着是见思,尘沙就是分别。四圣法界里头有分别、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这两样东西断了,才能出十法界。

  出了十法界之后,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还有无始无明烦恼习气,这个习气没断。习气用什么方法断?没方法断。你看看,人到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么方法?不像见思烦恼,见思烦恼的习气有方法断,尘沙烦恼的习气也有方法断,无明烦恼的习气没有方法断。怎么办?就随它去,不要理它,根本不理会,时间长了,慢慢自然就没有了。要多长时间?《华严经》上告诉我们,要三个阿僧祇劫,要这么长的时间,这个习气自然没有了。于是乎我们就明白了,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寿命是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寿。这个无量寿是有量的,时间长,三大阿僧祇劫比那个八万劫不知道要长多少,八万很短,三个阿僧祇那就太长了!古德有翻,阿僧祇是多大的数量?印度讲大数,十大数里头最后的一个大数。这个数量倍倍相乘,很不容易用数字来把它叙述出来。诸位要知道,这个《佛学辞典》里头有,《教乘法数》里头有,可以做为参考数据。但是《华严》上告诉我们,时间不是真的,《华严》讲念劫圆融,迷的时候无量劫,觉的时候一剎那,时间跟空间都是假的。所以,对佛说这些数字也不要执着,知道有这回事情就行了,不要放在心上,它不是真的。

  「止持会集音义曰: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在小乘,很显然的就是灭六道轮回的生死,就是三界的生死。欲界有六层天,欲界六层天,六层天下来是人道,人道往下,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全属于欲界。欲界上面,有色界、无色界,统统都属于六道的范围。六道里面的生死没有了,为什么?因断了。所以佛教人怎样离苦得乐?理上来讲,就是破迷开悟。六道从哪来的?从迷来的,迷了才有六道,觉了就没有了。佛知道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如何落实?用教学,把事实真相讲清楚、讲明白,你真听懂了,你就肯放下。放下迷惑,不迷了,放下造作,不造业了,不但恶业不造,善业也不造。善业是好的,善业与性德相应,没错!如果有分别执着就不相应。性德是善,但是里头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如果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着就错了。

  所以佛教学生,行善要知道三轮体空,我自己行多少善,放下,没有这个念头;做多少好事也放下,也没有这个念头;别的一切众生得到多少利益,也不要放在心上。心里头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叫净业。如果有丝毫染污就不是净业,就是染业,记住,染业就出不了六道轮回。这些道理不能不懂。佛教我们做一切好事都不要放在心上,不要报酬,不需要别人赞叹,一切都不要,好事为谁做的?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还有「这些好事为谁做的」,你还没有放下,你还在迷。自性里面,法性里面,丝毫染污都没有,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告诉我们,头一句话就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没有一丝毫染着。我们修学的目标,最后的终极目标是明心见性,就是灭谛,就是大般涅槃。

  所以灭是寂灭,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寂灭。寂灭两个字也就是我们经题上所说的「清净平等觉」,这就是寂灭。灭是什么?灭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佛菩萨。无所不为真的是无为,这个意思你能体会到吗?诸佛菩萨自性里头大慈大悲就从这儿表现出来,他有没有执着?没有。这个表现出来是对我们说的,他自己有没有?他自己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这一点一定要认清楚。没有起心动念,还天天在普度众生,救苦救难,完全是应众生之感。应众生之感,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方法来帮助你觉悟,就用什么方法。所以菩萨示现,佛当然是一样的,佛菩萨示现没有一定。佛菩萨帮助众生的方法也没有定法,所以说佛无有定法可说。佛的法从哪里来的?完全是从众生心行所反应的,法从这么来的,没法。众生的反应没有了,法就没有了。众生病从哪里来的?大夫说对症下药,你得什么病,用什么方法治;你病好了,法也没有了,没用了。你有病的时候它有用,你没有病的时候,法没用了,药就没用了。这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则我们要了解、要掌握住,在学习佛法就不会迷住了,真正懂得佛的意思,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

  「以诸烦恼结使灭故」,烦恼没有了,结使灭了。结使就是见思烦恼,佛用这个字做比喻,把见思烦恼比喻作什么?阴差,专门来抓犯罪的人,好像世间的刑警。古时候讲结使,就是现在讲的刑警,你有罪,他就来抓你,抓你去受刑。这个很可怕!这多少?十大类,就是五种见惑、五种思惑。五种见惑,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五个差人;五种思惑,贪瞋痴慢疑,合起来十个,叫结使。我们烦恼没有了,这些刑警对我们就不起作用,我们没有犯罪,就不起作用。这三界的业就灭了,不造三界业。

  「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前面讲的有余涅槃,是灭谛有余涅槃,为什么?你还有身在。涅槃是活着证得的,不是死了证得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误会了,认为佛家讲的涅槃就是死了。如果涅槃就是死,那何必要修行?每个人都要死,死的时候就入大般涅槃,哪有这个道理!涅槃是活着证得的,活着证得,还有身体在,这叫有余依涅槃,有这个身体在。所以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我这个身体不要了,舍这个身体了,「后世苦果,永不相续」,舍这个身,不会再受身,不会再去投胎,这叫真正舍掉了,那叫「入无余涅槃」,你身体没有了。「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详细的去审查,涅槃确确实实是寂灭,清净寂灭。涅槃也翻作法身,也翻作本性,也翻作法性,也翻作实相,又翻作寂灭,也翻作圆寂,你把这些所有翻译的名词融会贯通,涅槃的意思。

  那要怎样才能得涅槃的果报,就是清净寂灭?最后就要修道,这是因,出世法的因,涅槃是出世法的果。无余涅槃就回归自性,圆满的回归自性。不但在三界里头没有舍身受身,没这个现象,在实报土里头也没有,也没…

《净土大经科注 第八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