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 2012/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6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七十页倒数第六行:
「或有疑问,文中」,经文当中,「但云十念」,只是说十念,「何以径谓为称佛名号,而非他种念佛耶」。这个意思,提出一个疑问,经中讲十念并没有指这十念是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我们要把十念当作称念阿弥陀佛,而不是念其它的佛?提出这一个问题。「答曰:十念中之念」,这个念字,「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就是指的我们口念佛名,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实有明证」,这不是随便说的,有证据的。「本经」,是《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里头的《宋译》本,《宋译》本上愿文有这么一句话,「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吾名号」,这个吾就是阿弥陀佛自称,这就证明,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剎。」这一段经文讲得很清楚,「其中念吾名号只能解作念佛洪名」,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只能做这个解释。
「又《般舟经》曰: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对着这些菩萨众说,「欲来生我国者」,希望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这个话是阿弥陀佛说的,要想往生到极乐世界要常念我名,阿弥陀佛名号,莫有休息。黄念祖老居士病重的时候一天念十四万声佛号,念了半年。弥陀在《般舟经》上这几句话念老做到了,真干,这才决定往生。「又《观经》言」,这是三经的《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者」,这是讲九品往生,「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观想念佛)。若不能念」,观想如果心粗,境界很微细,你观不出来。今天我们展开《十六观经》,除念佛之外,其它的十五观任何一观我们都做不到,念佛是第十六观,只有这一观行。若不能念者,「应称佛号」。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即得往生。由上经义可证,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确确实实没错,我们不必怀疑,本愿里头这个十念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直接念阿弥陀佛都好。我们念四个字是跟莲池大师学的,祖师当年在世有人向他请教怎么念佛?他教人是南无阿弥陀佛,念六个字。别人问他,你自己怎么念?他说:我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人家问为什么?他说,我决定求生净土,没有二念。经上只是执持名号,名号就是阿弥陀佛,遵循佛在经上的教诲。为什么教别人念加上南无?别人往生的心不切,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加上南无好,南无是皈依的意思、礼敬的意思、皈命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礼敬阿弥陀佛。那是客气话,直接求往生那就不必要了,法门愈简单愈殊胜,四个字比六个字简单,四个字比六个字更容易,道理在此地。决定求往生就执持名号就好了,这是佛教导我们的。所以念佛重要,这经上讲的,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告诉我们,念一声佛号,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祖师大德给我们讲的,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把这个之改成重,重罪。我们念这个佛号真能消得了吗?关键就在至心,真正是至心,佛这个话就兑现了。我们今天念佛没有至诚心,问题在这个地方,我们对净宗,说老实话,是半信半疑,没有把它当作真实的大事,半信半疑,念佛的心还夹杂着杂念,对世缘没有真正放下。真正放下是什么态度?随他去,管这个干什么!
大乘教里头祖师大德有说,「好事不如无事」。唐朝时候庞居士(庞蕴),这佛门的大德,家里头富有,他学佛了,把他家里家财收集起来装在一条大船上,把这条大船划到江中心,船底打个洞,船沉下去了。别人就问他,你这么多的钱财,为什么不多去做一些好事?他说一句话,「好事不如无事」,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他整个家财付之于东海,就为说这一句话留给后人,这句话比他那一船金银财宝还要值钱。人要到无事,至心就现前,那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那一船财宝消不了。所以愿文里头讲的句句字字都要留意,不能轻易放过。至心信乐,这样的心态念佛才管用。至心是真诚到极处,一丝毫虚假都没有,才叫至心。至心信,至心喜欢,那个乐是喜欢、是爱好,爱好极乐世界、喜欢极乐世界,这个世间,连身体,依报所有的全放下,不再放在心上,这叫至心信乐。这样念佛,令声不绝,功德就具足,这个功德念念都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后佛来接引,决定往生。所说的十念,直是持名念佛,决定不怀疑。
「古注经家,于此愿文,亦有异解」。自古以来注经,就是讲经的这些大师,古时候不开悟不敢讲经、不敢著作,怕背因果。百丈大师与野狐禅的故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老狐狸前世就是法师,有人向他请教,错说了一个字,堕五百世野狐身。他有佛法的根柢,讲经的法师,不是普通人,人家问他一句话,说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就这一句话,堕畜生身五百世。凭着他修行的功德,五百世修成了人身,遇到百丈禅师,求百丈禅师帮助他解脱。百丈禅师就告诉他,明天上堂你把别人问你的那个话你来问我。第二天上堂,他就问百丈大师,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不说不落,不昧因果。他听了非常欢喜,他第二天就往生、就走了。不落因果是没有因果,不昧因果是因果有,你清清楚楚,知道什么因、什么果,你要去承受,这是真的,因果的定律决定不是假的。
因果从什么时候开始?跟宇宙源起同一天开始,佛经上讲的「一念不觉」,那就是因,「而有无明」,那就是果。那个无明就是阿赖耶,阿赖耶从哪来的?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有没有因?没有因,找这个因是决定找不到。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无明从哪来的,就是说一念不觉怎么来的?佛举了一个例子让他自己去想去,举「演若达多,迷头认影」。他这个迷从哪来的?没有原因,第一个念确实没有原因,第二念就有原因,第一念是因,第二念是果。第一念没有原因,告诉你这个念叫妄念,不是真的,你以为是真的,真的就有实体,它没有。所以无明上面加一个无始,叫无始无明。无始并不是说它没有开始,不是的。时间太久了,久远劫了,不晓得是什么时候,称个无始,这个概念是错误的。无始就是老老实实告诉你没有开始,假的,这个意思可深了!
我们明明现在身体在此地,这个摄影棚在此地,摄影机摆在我面前,还有些听众围绕,不是实在的,现在科学家知道,全是一种波动的现象,我们常说相似相续相,没有一样是真的。《楞严经》上说得好,「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就是诸法实相。《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个事实真相了解了,这就叫成佛,为什么?你万缘放下了。这放下是讲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回归自性,在净土讲你回归常寂光,你圆满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再执着了,执着就错了。为什么会有执着?对事实真相不了解,了解不透彻,他才放不下,真透彻了解,没有一个不放下的。诸佛如来放下了,习气都没有。法身菩萨放下了,还带着有习气。习气不碍事,只对于回归自性他有障碍,也就是你契入常寂光有障碍,带着习气你没办法证得,无法契入。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常寂光现前,实报土不见了。实报土虽然不见了,有没有?有,因为还有很多人习气没断。他在常寂光里头,这些人有感,常寂光里面妙觉如来自然就有应。所以诸佛如来的报身应化在实报土,妙觉如来应化在实报土里头不带习气,往生在报土里面的人带习气,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带习气有多少不同。
古来这些讲经注经的大德,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有不一样的讲法。「有曰」,有的人说,「此是摄上品愿」,有的人说,「有说下品非也。又有曰: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非是称名十念。」对十念也有不同的解释,依十法起十念,这是弥勒菩萨,「所云依十法起十念,指弥勒所问十念。」《弥勒发问经》里头讲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事情只有到极乐世界才真正搞清楚。没有到极乐世界的人,听到佛所说的,他有他的悟处、他有他的说法,统统都有道理,不能说他错,也不能说他全对,依照他们所说的方法去修行都能往生,这就没有大碍。只要具足信愿持名,无论哪一种讲法,他们所说不同只是品位高下,所以无碍于信愿持名,无碍于往生净土。实际上只要往生了,大概极乐世界没有品位,那品位之说怎么来的?恒顺众生。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导我们,看经不要着文字相,听经不要着言说相,这里头有大道理。教我们「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不但你听,你入境界,叫随文入观。我们为什么入不了?我们有意见,就是说有分别、有执着。如何才能真正入观?没有意见,完全用直心,听懂,有悟处,听不懂,不理会,随它去,再听第二遍,再听第三遍,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听上一千遍,全明白了。悟处,不能想,一想,落在第六意识,错了,一执着,落在末那识;七识是烦恼障的根源,六识是所知障的根源。不分别、不执着,佛一生说法这两句话说多少次,无数次,多重要,常常挂在口边,为什么还要分别执着?
《弥勒发问经》上面有菩萨问的十念,「具足如是念」,如是这是指下面所问的这个十念,「即得往生赡养国土」,赡养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凡有十念。何等为十」,是哪十念?「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这是第一念,这个重要,于一切众生要生慈悲心,…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六0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