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八集) 20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17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九十八页,倒数第二行,我们从末后这句看起:
「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这个地方提到五种智,这是密宗所说的,显宗只讲四种,转八识成四智,密宗它加了一个庵摩罗识,所以转九识成五智。五智第一个是「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我们有个参考数据,《佛学大辞典》上节录下来的,「是转庵摩罗识所得。法界有差别之义」,法界从相上讲,有无量的差别。「诸法差别」,法界是一切法,一切法的差别,「其数过于尘沙,是为法界」。这个数字超过恒河沙数,这个话是真话不是假的,恒河沙是有数量的,这个法界诸法差别是没有限量的。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就是六大,六大是地、水、火、风、空、识,这个六大。六大周遍一切法界,而造作有情非情,故名曰大。非情就是无情,有情我们现在讲动物,非情就是无情,过去我们所说的植物跟矿物,这是无情的。这些都是佛随顺俗谛而说,随顺世间人。如果你要是讲有情无情是一体,这只有《华严经》上说过,「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说法是从真谛来讲的,就是诸佛如来他们自己亲证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这个地方指十法界,十法界都是凡夫,六道叫内凡,六道之内的叫内凡;四圣法界叫外凡,声闻、缘觉、菩萨、佛叫外凡,就是六道之外的。
凡圣的标准是在用心,如果用阿赖耶,那都叫凡夫,如果用真如自性,那就叫圣,叫凡圣。什么人用真心、用真如、用自性?法身菩萨,在净宗实报土的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不是凡夫,他们用真心、用真如。但是不管你是用真心、是用妄心,都离不开六大。但是真心跟妄心虽然都说六大,意思不一样,用妄心的没离开阿赖耶,地水火风空识是阿赖耶变现的;如果是法身菩萨,他不是阿赖耶变现的,他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一个是法性身,一个是法相身,阿赖耶变的是法相。但是性、相确实是一桩事情,圆教才说,密宗也说。这就是说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有情众生、无情众生,全是地水火风空识变现的。地水火风是物质现象,这个常讲四大,四大是物质,在五蕴里面讲它属于色法。受想行识这是心法,受想行识在此地就是空跟识这两个字。空识是什么?它不是物质,受想行识不是物质。受想行识是什么?受想行识是识起的作用,本识是阿赖耶,其它的末那、意识跟前五识,心心所,全是阿赖耶起的作用,阿赖耶起作用,所以称它为大。
在显教里面讲,无情是五大所成的,它里头没有识。这五大是地、水、火、风、空。地是物质现象。水,现在科学里面讲它带电,水是阴电,火是阳电;现在知道再小的物质它都带电,没有不带电的。风,风是说明它是动的,它离不开振动的频率,所有一切法全是从这个频率当中所产生的,不但物质现象是它,精神现象也离不开它。而且这个频率非常高,速度非常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秒钟一千六百兆次,单位是用兆,所以说它做空。识,识是受想行识。一般显教讲,无情五大所成,有情六大所成。显教观六大之空与不净,可是密教观六大圆融无碍,跟《华严经》上所讲的完全相同,事相千差万别,法性是一个,法性一味平等。所以六大确实相融自在无碍,《华严经》上讲生佛一体,有情无情不二,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大日住于此六大法界之三昧,名为法界体性智」,大日如来所证的跟华严完全相同。那我们知道,极乐世界也不例外,极乐世界确实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在这个境界里面才真正得「方便究竟之德」,德是讲德用,它起作用确确实实是究竟方便,也就是方便达到了究竟。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就是最恰当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最好的方法。这是诸佛与法身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应化在十法界,教化一切众生。
第二个讲大圆镜智。这里五智是以法界体性智为主,它是体,其余这四个都是它的作用。「大圆镜智,是转阿赖耶识所得」,称它为大圆镜,是这个智慧「显现法界之万象」。也就是得到这个智慧,世出世间一切法、过去现在未来,你统统看到了,你统统都接触到了,你一点都不迷惑,像一个大的圆满的镜子照见一样,称它为大圆镜智。由此可知,阿赖耶是迷于法界之万象,转识为智之后,阿赖耶就显现法界之万象,就看清楚了。阿赖耶是模糊、是迷失了,这一转过来觉悟了,恢复自性照见的德用,智照。
第三个「平等性智,是转末那识所得。成诸法平等作用之智」,真正看到一切法平等。我们一般人看一切法决定不平等,是什么原因?是末那。末那是严重的迷惑、严重的染污,染污的现象叫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是我们的末那识。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末那识做主。末那,佛告诉我们,四大烦恼常相随;换句话说,这四大烦恼就是它的四根支柱,成就末那。第一个是我见,你看《金刚经》后半部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的前半部是讲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四相,小乘须陀洹,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破四相入佛门了;后半部小乘没分,破我见就是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是初地菩萨,这个阶位不一样。这个东西一转,我执破了,不再执着有我,不但知道身不是我,念头不是我,灵魂也不是我。我们讲自性,自性,不错是我,但是自性是一切法共同一体。真正认识了一体。一体,佛法里头有个名字叫性海。我们自性像大海一样,末那识就是大海里起个水泡,世尊在《楞严经》里讲的比喻,大海当中的水泡。水泡很多,千千万万,都没有离开大海,都是从大海而生,都是从大海而灭,生灭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觉悟了,真正觉悟,真正无我。我是什么?一切万法是我的现相,是我的相,一切法性是我的本性。我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样不是我,那叫真的开悟了。所以我执破了,法执破了。法执破是什么?贪瞋痴慢疑没有了,我爱没有了,我痴没有了,我慢没有了,这就是平等性智现前,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样不平等,真平等!性平等,相也平等,法身菩萨证得。我们如果证得,那就成法身菩萨。成诸法平等作用的智慧,这个智慧现前,平等性智现前,一切法平等,众生跟佛平等,地狱跟天堂平等,无有一法不平等,回归自性。
第四个是「妙观察智」,这是转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所得的。这是什么?「分别好妙诸法而观察众机」。由此可知,平等性智是自受用,妙观察智是他受用,是我们对待一切众生的智慧,能观察一切众生,分别好妙诸法。也就是说,对于十法界,你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接触知道众生的根性、众生的业缘,业缘就是我们今天讲客观环境,你全都知道;说法契机,能帮助一切众生断疑生信,能帮助一切众生转迷为悟,这种智慧叫妙观察智。由此可以知道,佛在大经上常常说,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所以转识成智最重要的就是六、七。六、七哪个先哪个后?第七在先,第六在后。第七是烦恼障的根源,第六是所知障的根源,转第七烦恼障断掉了,转第六所知障破了,二障没有了就明心见性。所以五跟八,前五识跟第八阿赖耶识那是果上转的,六、七一转它们就随着转,六、七不转你没有办法转它们。最后一个「成所作智」,转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成就自利利他妙业之智」。先成就自己,这个一定的道理,自己没有成就,就不可能成就别人,一定是先成就自己,然后自然成就别人。自己成就了,就知道怎样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会有许许多多善巧方便,能令一切众生觉悟、起信、破迷开悟。
这是金刚杵比喻,如来就是金刚手菩萨手上拿的金刚杵,表这个意思。这个金刚杵是五智所成,就是表示五种智慧圆满,不是真正的武器,不是真正的,它是表法的。就跟华严三圣,普贤菩萨手上拿的是宝剑,表法的,代表智慧,唯有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所以佛法修的是什么?修的是真实智慧,我们不学佛,智慧就没有。有人问我们,学佛,佛是什么?我们要一个字答得出来,佛是智慧,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一切众生个个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现在迷了。迷了就叫凡夫,觉悟了就叫佛陀,佛陀跟凡夫是一不是二,就是觉迷不同的名号而已,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有人来问,我们也会观机,他是什么样的根机,用什么言语去答复他。答复也不是一种说法,你看《论语》里头,孔子弟子们问孝,什么是孝,孔子跟不同的学生讲法就不一样,针对他的根性,针对他的毛病,这是智慧的德用,这不是常识,不是知识是智能。你的说法能引起他的兴趣,会引起他深入去研究,这叫摄受众生,这是真正的教化。回答他的,他听不懂,他不了解,听了没兴趣,掉头而去,我们的回答失败。所以如来对众生没有定法可说,这一定要知道的。佛的方法活活泼泼,非常圆融,非常得体,这就是究竟方便,叫自在妙用。
我们看下面,「今愿文」,今是现前,这是四十八愿第三十二愿愿文里面说,「金刚那罗延身,若据显迹」,这显教说的,「则如过去诸解」,前面有些解释,「视为天上力士,那罗延神,大力坚固之身」。这个没错,一般解释都是这样的。金刚神是天上的力士,多半他们是指护法神的身分,那罗延神。护法当然要有威、要有猛、要有大力,他才能护法。「今据密义」,现在我们就密宗所说的,「金刚与那罗延,均是执金刚」,都能够称他为执金刚,手上拿金刚杵。「简称」,中国人喜欢简单,简称之为「金刚」。「论其密本」,密法里面所说他的根本,「即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是密宗开山的祖师,密是从他那里传出来的。「即是普贤」,普贤菩萨的化身,华严会…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七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