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寿佛经》上所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佛,你的妄心就是魔,给你说老实话,魔跟佛是一不是二,迷失了真心那你是魔,觉悟了真心你就是佛,佛是你,魔也是你,你不是佛就是魔。我们今天的真心在迷,不是在觉悟,如何转迷为悟,这就是大乘佛教,用什么方法?就是用教学。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做教学工作,教学能帮助众生破迷起信,然后再转迷为悟,究竟圆满的觉悟,就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证得这就圆满,圆满回归自性,净土里头就是常寂光净土,圆满的回到常寂光,功德圆满了。这一愿我们就学到此地。再看下面第四十三愿,「宝香普熏愿」。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
就是地面。
【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是一章,一章也就讲一愿,在二十四章里面排列是第二十二章,四十八愿里面是第四十三愿。我们看念老的批注,「右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会疏》谓此界金银虽发辉,无旃檀之香」,辉就是光辉,金银有光辉,但是没有香气。「沉麝虽熏馥」,沉香、麝香虽然熏馥,有很浓的香味,但是「无珠玉之光」,都有欠缺不圆满。极乐世界它是圆满的,它不一样,「今极乐中,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庄严清净,它放光又美丽,它统统具足。不但如此,「又妙香芬馥」,它有妙香,「普熏十方,广作佛事,故称奇妙」。这经上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妙香普熏十方,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没闻到?不是没有,真有,是我们自己有障碍。极乐世界的宝香,我们没有闻到,极乐世界的光明,我们也没有见到。其实都有,都是真的,我们念佛的同学确实有见过的,缘成熟他就见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闻到异香。一般闻到异香的机缘比较多,特别是在初学的时候,为什么初学会闻到?初学的心很诚,心很清净,诚心诚意的诵经念佛会闻到这个香。老修为什么?老修心里乱,诚心不像从前,退了,念头也杂,所以这种瑞相就没有了。如果真正恢复到清净心,你又发现它又有了。
由此可知,佛光、妙香从来没有间断过,真的是普熏无量无边诸佛剎土。这个事情,我们不能有意去求,我想见光、我想闻香,这是什么?这是妄念,这个妄念正好是障碍。没有妄念的时候境界能现前,有妄念的时候妄念把境界障碍住,这个道理我们要懂。那我们闻到、见到了,要知道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用不着到处去宣扬。我们的远公大师,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开山祖师慧远大师,他在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他一生当中三次见到极乐世界,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今天要往生了告诉大家,往生时候第四次佛来接引,而且莲社有很多早往生的人都在佛的身边,缘成熟他该走了才说出来。现在人不行,沉不住气,还不知道见是真的、是假的,就到处宣扬,这个到处宣扬不是好事情。正因为你沉不住气,所以佛不现身给你看,现身给你看你就到处造谣言。真正见到的,就像远公大师一样,他不会给你说的,不会告诉任何一个人,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永远保持着清净平等觉重要!
佛一现身马上就把你扰乱,你就自以为不得了,我这功夫不错,佛我都看到,这个念头一生全功尽弃。佛很爱护你,不示现给你看,知道你受不了!所以佛现身给我们看、不现身给我们看都是大慈大悲,我们真的有这种定力,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可能你就会常常看见;但是决定不能说,说就错了。要记住经上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光是虚妄,香也是虚妄,但是它真有。虚妄什么?你不要去执着它,不要去分别它,别去想它就对了。今极乐世界,一切万物庄严清净、光明美丽,又妙香芬馥,普熏十方,广作佛事,故称奇妙,这个佛事就是帮助众生觉悟,这叫佛事。现在一般人,一般社会大众把佛事误解了,佛经上讲的佛事就是佛的教学,帮助众生开悟,这叫佛事。
「如《华严经》鬻香长者云:阿那婆达多池边出沉水香,名莲花藏。若烧一丸,如麻子大,香气普熏阎浮提界。众生闻者,离一切罪,戒品清净」。阿那婆达多池,有人说这个池是在喜玛拉雅山的顶上,有这个沉水香,翻译中国名字叫莲花藏。若烧一丸,如麻子大,麻是芝麻,这么小的一粒,烧这一丸香,香气能普熏阎浮提界。这个后头我没看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有这个传说,根据我不知道,以前老和尚讲给我们听的,哪个朝代也记不清楚,印度有一位高僧到了中国,带的有这个宝香,这个香有多少?四两,他献给皇上。献给皇上东西至少要有一斤,才符合这个标准,四两不接受的。这个法师就把这个香,大概是烧了一炷,整个长安城都闻到,真是宝香,就接受了。所以这一个城区,大概差不多有三、四十里的范围都能闻到这个香,这的确是稀有。我们想到这样的珍奇东西出现,人民有福报,它才会出现。现在为什么不能出现?现在出现的是核武,这些东西不能出现,人心乱了。
古时候人心是定的,古人的思惟是有范围的,有界限的,总不能离谱。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教学,让你起心动念不能离开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标准。所以说不离谱就是不离这个标准,上下差一点没关系。现在这些东西没有了,完全没有,提起来没人知道,这是什么?一百多年不讲了、不学了。这个事情,从慈禧太后开始的,她不重视传统文化,她也不尊重佛法,自称为老佛爷。满清从开国历代帝王都是三宝弟子,都称佛为老师;她自封自己为老佛爷,把其它的佛菩萨都摆在两旁边,这成什么话!上行下效,所以士大夫阶级,今天讲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对佛法那个尊重的心就降温了,还是有尊重,不像以前那么样的尊重。满清亡国之后,中国社会一直动乱,讲的人都没有了。抗战之前社会上还有少数人在讲,有少数人在听,没人真干了。抗战之后讲的人没有了,在国内、国外没人讲了,非常稀少,一、二个,大概听众也不过二、三十个,衰到极处。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中国人不如外国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他懂得。所以汤恩比博士是英国人,一九七十年代的时候居然提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提出这么的话出来,英国人,这是个研究世界文化史的人。中国人不知道,在外国人知道也不多。
他的话,我在二00五年、二00六年访问伦敦,去看欧洲汉学中心,牛津、剑桥跟伦敦大学,我们跟他们交流。我问他们,这些都是用汉学写博士论文的,里面还有一个用《无量寿经》,用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写他的论文、写报告。我说汤恩比博士的话,你们能相信吗?这个话问别人不行,问你们可以,你们专门研究汉学,研究儒释道的。跟他们交流不需要翻译,他们讲的一口北京话比我还标准,他们能读中国的文言文,我们不能不佩服。我问他,汤恩比的话是不是真的?他们不敢答复,对着我笑,笑了半天。我反过来问,那汤恩比是不是讲错了?也不答应,我说你们很聪明,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包括他们的教授。最后我告诉他们,汤恩比说的话没错,但是我们把他的话解读错了。这个话提醒他们,解读错了,所以你们不敢承认,也不敢否认,这就是你们对这个话半信半疑。为什么解读错误?我说我们要是提到儒,你们马上想到什么?四书五经、十三经;要讲到佛,你一定会想到,《华严》、《法华》、《般若》这些大乘经典;讲到道,你一定想到老、庄,这些东西能救这个社会吗?你们天天在这研究,天天拿这在作论文,你们看到社会这种动乱,你不敢下断语。
我说这些东西,你们想的没错,这是儒释道的精华,儒释道的花果。花果从哪里来的?我用植物来比喻,花果是枝条上生。枝从哪里来的?枝从干生的。干从哪里来的?干从本生的。本从哪里?本从根生。我说你们没有这样想过,真的,没有一个人这样想过。找根,如果不找根只是花果,你把花果采下来放在瓶子里供养,它是死的,几天就烂了、枯了,那当然不能够化解问题。根是什么?根是儒释道三家的普世教育。这个花果那是专家,是真正有天分的人学的,普通人学不到的,那是什么?圣人、贤人。普通平民不是圣贤,甚至于连君子都达不到,你要把他们教好。这个他们真没想到。我说佛家的普世教育,《十善业道经》,没人想到;道家的普世教育,《太上感应篇》,也没人想到;儒家的普世教育,这个根是《弟子规》,统统没想到,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如果不从这上扎根,你搞一辈子,都是没有根的东西,你搞得再好、再漂亮,是假的,不是真的,不管用,你救不了这个社会。如果我上面暂时放下,我把这个根先扎好,管用,就像汤恩比博士说的一样,真能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真能够拯救世界,化解冲突,恢复安定和平,真能做到。
我跟他们交流的时间,虽然只有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是一个学校一个小时,对他们有启示。不从根本上下手,我说你们的成就是儒学、道学、佛学。这个名词里头什么意思?知识不是智能,外国人的文字是从左到右看儒学、道学、佛学。我说我们中国的文字,是跟它完全相反的,我们是从右面向左看,中国看法学儒、学道、学佛,意思不一样。学佛,释迦牟尼佛,要向他学习,学得跟他一样,这成佛了;学儒要学得跟孔子、孟子一样,学道要跟老子、庄子一样。你们想想,汤恩比博士说,如果现在这个社会上,出现了几个孔子、出现几个释迦牟尼、出现几个老庄,这世界有没有救?有救。那要怎么?要学佛、学儒、学道。单单搞儒学、道学、佛学不行,没用处;要学儒、学佛、学道,要从根扎起,扎根教育,这是中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的。中国几千年这个教学,这个教学是家庭负责任,不是国家。家对于这个家学是非常重要,如果什么?家…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六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