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信愿之有无,你真信切愿就肯定往生!品位高下那在功夫的浅深。说浅深,不是说多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不算多,一天念十声佛号不算少,问题在哪里?功夫,真功夫。真功夫跟信愿有密切的关系。第十八愿说得好,十八愿是净土的核心,里头没有讲念很多佛,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这是净宗无比殊胜。那个一念、十念是真念,不是假的。我们现在念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是假的?这世界没忘掉。实在讲他念什么?他念娑婆世界,他舍不得这个世界,他舍不得这个身体。百分之九十九想到身体,想到我现在这个世界,想极乐世界百分之一分,那怎么能去?换句话说,你要决定真放下。决定真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再去想它了,一心专想阿弥陀佛、专想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往生,保证往生。这本经书是保证书,你要真正得到它,家里放这本书不管用,你心里头真有这本书、真有阿弥陀佛,你才是极乐世界的人。
我们再看下面的批注,「望西师谓住定供佛:约常途者,初地以上。又曰:初地以上,虽有此德,八地以上,是无功用」。我们看下面念老的批注,「盖谓初地菩萨,虽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离功用。八地以上,才是无功用道」。这个地方的初地都是讲的别教,别教初地他断证的功夫相当圆教初住,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就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初得常在三昧,不失定意,他刚刚得到,但是还不能像八地那样无功用道,这个境界没达到。无功用道就是纯是自然的,没有丝毫念头在里头。我们知道,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圆教从初住到等觉,都是明心见性,都是转八识成四智;换句话说,他们无论在什么状况之下,所谓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不起心、不动念;换句话说,是平等法界。为什么功夫还有浅深?初地浅,八地深,为什么还有浅深?我们在学教前面学得不少,我们体会到,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初住菩萨的习气很浓,八地菩萨习气就很薄了,很薄的时候他就自然了,很严重的时候那就勉强。虽勉强,不落痕迹,我们凡夫决定看不出来。谁看得出来?比他高位的菩萨看出来,比他低的看不出来。我们要不是佛菩萨把这个事情说出来,我们哪里会知道?不可能看到的。所以八地以上才全离功用,就是那种起心动念的习气非常微薄了,真正的无功用道。
「《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这是初发心,初发心就是圆教初住,初住叫发心住,发什么心?发菩提心。所以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假的,有名无实,为什么?真菩提心一发,你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就是初地菩萨,这个一定要知道。菩提心是什么?这个经题上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心全发出来了。对象,对象是遍法界虚空界,上面应对的是诸佛如来,下面应对的是无间地狱众生,全包了,全在你菩提心当中,上求下化。所以这个心才发,就成佛了。前面我们学过四种成佛,这是第一种,发心就成佛。这心一发,住哪里?住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不住十法界、不住六道轮回。这个我们要懂。
在这个世间有没有发的?有,有发的,为什么他还住在这里不走?他真走了,他的真身在实报土,现在这个身是他的应身、是他的化身,留在这里教化众生,不一样!他虽然这个身留在此地,你细心去观察,他一尘不染,他不生烦恼,他只生智慧。所以你细细观察,不一样!众生愈是苦难多,佛菩萨到这里也愈多,佛菩萨慈悲来救苦救难。众生为什么救不了?业障习气太重,不是佛不帮助,不接受!那不接受,这事怎么办?交给魔王波旬去,让他先把他清理清理,把他送到三恶道,去干什么?去消罪业,三恶道是消罪业的。罪业消掉之后,他再出来,佛菩萨再来教他。所以你真正能给他看清楚,我觉得魔王波旬也是佛菩萨变现出来的。
「《会疏》谓他方新发心菩萨,因闻弥陀名号,顿登上地菩萨,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会疏》说得好。他方,不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以外的都叫做他方。他方,你看新发心菩萨,初发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又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不得了!这末后的五愿,我们同学要记住,包括前头一愿,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这个五愿是阿弥陀佛为他方世界菩萨发的,不是极乐世界的。四十三愿以前的统统是为极乐世界的,四十四愿以后的这个五愿是为他方菩萨。他方,没到极乐世界去,能够听到净土法门、能够听到弥陀佛号,都得阿弥陀佛加持。阿弥陀佛如何加持?这五愿就说清楚了。我们今天发心要决定往生,而不是不想到极乐世界去,我们今天决定要往生。
所以住定供佛,这个住定供佛就是今天科学家讲的念力不可思议,就是念力的秘密。我们心念到诸佛如来,诸佛如来都知道,没有一尊不知道。这桩事情,《妄尽还源观》里头讲得非常清楚,过去我们学过两遍,很多同学都熟悉。《还源观》上讲的三种周遍,我们起心动念「周遍法界」,这个传播的速度没有能够相比的,光、电速度都太慢了,我们念头才动,遍法界虚空界全都接收到了。我们身体细胞,细胞是动的,它不是静的,这种波动现象也是周遍法界。所以无论是依报、是正报统统周遍法界,诸佛如来哪有不知道的事情!阿弥陀佛清清楚楚,释迦佛也是清清楚楚。第二个,这波动产不产生影响?产生影响,叫「出生无尽」,整个宇宙都在起变化,而宇宙这个变化它是没有停止的,它如果停止,停止就没有了,出生无尽。我们打个妄想,在这个世界没看到,其它世界出现了,这很有可能。所以起心动念要非常谨慎、非常小心,别去制造麻烦,恶念决定不能有,恶事决定不能做。
第三个,第三个太重要了,「含容空有」,我们的心量一定要拓大,那是什么?那是本心,你本来心量,「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本来有的,个个都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心量这么小,不能包容别人,自己傲慢,自以为是,不能包容别人?这就是堕落,堕落在十法界,堕落在六道轮回,堕落在三恶道,心量愈小堕得愈深。我们要承认,我们本来的心量,就是大乘教上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我们本来的心量。我们不能包容别人是我们自己错了,这不能怪别人,我们迷惑了、颠倒了。所以十方世界初发心的菩萨,听到净宗法门,接触到《无量寿经》,听到弥陀名号,得到弥陀第四十五愿的加持,就是这一愿的加持,立刻就登上地菩萨。你看初发心马上就变成地上菩萨,这多快!得诸三昧,住定供佛。住定供佛,成就就快了。供佛修福,闻法开智慧,为什么要?希望我们的定慧早一天圆满,定慧圆满就成佛了,这是阿弥陀佛这一愿帮助初发心的菩萨快速成佛,阿弥陀佛没有舍弃一个人。
「《疏》曰」,还是《会疏》,「纵虽新发意菩萨,闻名字人,能得定慧相即,真俗相照,顿得上地菩萨也」。这比前面又更进一步为我们解释,纵然这个新发心的、初发心的菩萨,虽然是新发意,就是初发心,闻名字人,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得定慧相即。这个地方的关键就在「闻」。我们今天听到这个佛的名号算不算闻?不能说算,也不能说不算。为什么?闻思修是三慧,不是三学,戒定慧叫三学,闻思修是菩萨的三慧,真正发菩提心,有,不是真发菩提心的人没有。闻是什么?闻是表接触,它代表的意思是接触。闻思修是一不是三,他一闻就明白了,明白用思做代表。我们一般人给你讲,我想一想再给你说,他要想一想才明白。菩萨不需要想的,菩萨一听就明白,所以就明白来说叫做思。那修是什么?修是迷惑没有了。从断迷叫做修,从明了叫思,从接触叫闻,闻思修是一桩事情,不能分作三个。菩萨的闻慧。
他有这样的智慧,他才能够定慧相即,你看它起作用了,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相即。真俗相照,诸佛如来所证的是真,世间人情世故是俗,他全都明了、全都通达,没有一样不清楚,这叫闻名。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我听到阿弥陀佛了,我就有了闻慧,错了,意思全会错了!你这个闻不是菩萨的闻,因为前面讲的初发意菩萨,他就有三慧。所以比小乘高,小乘有三学,菩萨有三慧,小乘三学是戒定慧,那是有阶段的,是因戒得定再开慧,它是有阶段;大乘这个闻思修三慧,那是一次完成的,它里头没有界限,它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三个意思,接触、明了、破迷开悟,它是一桩事情里头所完成的,这个高!所以他能够顿得上地菩萨,这把他为什么提升这么快说出来了。
那听阿弥陀佛的名开悟,真不得了!我们对于这句名号不思议的功德,我们用了多少年的时间在经教里,到现在才搞明白一点,才真正把它讲清楚了一点,还不能圆满。为什么不能圆满?我们年年讲这句名号,年年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年年有进步,没有圆满,随着境界不相同,体会到的意思广狭浅深不一样。所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程度浅的人见得浅,程度深的人见得深,其深无底,其广无边。什么人能究竟?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都不能究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然后你才晓得,佛的经典奥妙无穷,怎么能讲得尽?天天有新意思,你怎么能讲得尽?跟世间文章不一样,世间文章一个意思,没有什么深意思,所以能讲尽,文章看一遍不想再看了。世间最好的文学,中国古人所谓的中国四大小说,这是著名的文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小说,我想你看十遍之后不想再看了。为什么?意思尽了,它只有这么大的范围。这佛经你看千遍、看万遍,愈看愈有意思,它没有穷尽。中国儒家的东西可以达到百读不厌,你念一百遍还有味道,还想看,甚至于二百遍、三百遍。如果说古人的话读书千遍,读一千遍大概不想再看了,为什么?意思你都晓得了。唯独佛法,佛法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自性没有底,自性没有边,所以它的意思也就没有边、没有底。
下面引「《文殊般若…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