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

  

  “垂示云: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所以道:若向上转去,直得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普皆饮气吞声;若向下转去,醯鸡蠛蠓,蠢动含灵,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万仞。倘或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有条攀条,无条攀例。试举看:”

  我们对这段垂示又该怎么理解?什么“是恁么恁么,不恁么不恁么?”我们前面讲过药山祖师在参石头老和尚的时候,石头老和尚就说:“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你作么生会?”我们这个心经常都是滴溜溜的转,为什么?一会喜欢这个,一会喜欢那个;一会这个是好的,一会那个是坏的,老是在拣择分别之中。我们的思维不入善就入恶,不入是就入非,不攀缘过去,就攀缘未来,这个是我们凡夫的。但是,祖师们、菩萨们,他们随病施药,教化临时,他们也是不拘一处。法是活的,不是死,就象一个大夫看病,就一个病来说,他具体分析。同样是感冒,风热感冒、风寒感冒、饮食感冒,各种各样的。根据各人的身体状况,强弱、老幼、男女,种种差别。同一个病,人不一样,下药的轻重,多少,处方的君臣佐使都会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说般若是活的,不是死的。学修佛法,我们都要立在般若上,禅宗更是活法,不是死法。因为我们的心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若论战也,个个立在转处。”什么叫“论战”?宗师相见,大家在一起,要商量,要相互勘检;师家接引学生,学生来看老师,临济宗的宾主之间见面,要互相勘检。你的修行,你的见地,到底落在什么处?有什么高明之处,有什么不一样之处。所以,要论战的话,那就一定要“立在转处”。

  什么叫转处?“无位真人”嘛,无具体的方位。你有具体的方位了,象中观里面的,“只破不立”,你去立论,你就完了。你立论,你说有,我就说非有;你说空,我说不空。你只要立一个目标,他就有下手处来反驳你。为什么呢?我们的心就是一个魔术师,是一个工巧儿。要说一个东西是对的,我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说这个东西是对的;我要说它是错的,也可以找一万条理由证明它是错的。都有充足的证据,而且论证严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这在哲学里面叫二律背反。比如说时间是无限的,对不对?对。但我也说时间是有限的,你说对不对呢?时间是无穷无尽,你怎么能说时间是有限的呢?当然有限啊!现在是过去的终结点,又是未来的起点。什么都离不开当下,离不开现在。现在就是个魔术师,他就可以操控现在、过去、未来。把过去变成未来,把未来变成过去,所以我们这个心就要立在转处。

  《易经》里面有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它根据变,要立在一个“变”的这么一个基础上。如果我们以死死的、不变的这么一个眼光来看待事的话呢,我们就落在句下,死在言下,就成了教条主义,知见障、所知障等等这些就来了,所以说要转。禅宗里面,活眼活法是什么?为什么讲杀人刀,讲活人剑?这个活人剑就是要转。想一想,我们这个心转不动了,你想多痛苦的一件事。我经常用广州、北京的交通来做比喻,高速公路应通达无碍,无量的车可以在那通行,来来去去,来去自在。如果有一台车坏在那了,一塞车,那么整个公路就瘫了。我们的心实际上也是一个高速公路,无碍净光嘛,它思维的速度,运行的速度,可以让无量的法义在我们心里面遨游,来去自在。所以才有华严宗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样的境界。

  无碍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心本来就是无碍的,但是一个念头盯住我了,烦恼盯住了我了,或者我有一个知见盯住了我了,这个心就就障住了。哪怕是真理积滞在你心里,就如同是高速公路上放着一台车,哪怕这台车是宝马、是奔驰,只要它在公路里面不动了,公路就塞车了。所以佛教里有说:“金屑虽贵,入眼成翳”——哪怕黄金,哪怕是宝石这些珍贵的东西。如果放在眼睛里面,你的眼睛就没有作用了,失去作用了。

  心也是这样,什么叫佛法?佛法就是流通无碍。我们就一定不能让我们的心被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给障住了。不为烦恼所障,也不为真理所障,对不对?我们虽有这样的知,那样的见,但不能让它把心给障了。只有让我们这个心真正的空、空、空、空、空…空到尽头,一点障碍都没有了,那么万法就可以在我们心中自由的来往。空并不坏万法,因为空,万法才可以在我们心里面来来去去,什么样的法我们都可以把它装进来。装进来了,它又可以不让我执著,又不让我死在一个具体的事相上。

  佛经里经常都在说心如虚空,但心又含有万法。万法和虚空是什么样的关系?虚空是我们的体,万法是我们的用。万法来来去去,今天这个东西好,我就用一下,用了就放下。其它的法来了,我也玩一玩,用一用。这就多好呢!你只有到这个份上,你才能够谈得上“立在转处”,转处就是无碍。

  “所以道:若向上转去,直得释迦、弥勒,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普皆饮气吞声。”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胸量,如果达到这样的状态,就庆贺平生了。所以要善于去转,一个螺旋放在地下,一鞭子抽过去,它就转开了。你不抽它,它就倒着不动。鞭子抽得越有力量,它转的速度越快,它就能得定,象静止一样的立在那里。没有力量,它就不转动,不转动,那就躺下了,就是一个死东西,就没有灵气了。“向上转去”,为什么要“向上转去”呢?因为众生心和圣贤的心实际上是平等无二的。我们怎样从凡夫上升到圣贤,这是一个学修的过程,要向上转。你向上转,达到了华严宗里的事事无碍境界,那么就是释迦老佛爷来了,弥勒菩萨来了,文殊、普贤、千圣万圣、天下宗师来了,“普皆饮气吞声”。这个饮气吞声,实际上是赞叹。因为他无话可说,“你好了,我们不再指导你了。”

  如黄檗祖师在《传心法要》里说的:“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没有烦恼了,没有病了,我就不需要吃药了嘛。 “饮气吞声”——在禅宗里,经常正话反说。为什么要正话反说呢?提高参禅人的意气。因为参禅的人是大英雄、大豪杰,是最不得了的人,他才有这个胆量去参禅。为什么呢?禅宗是减法,要把身上的一切东西减减减,减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一无所有,要有这个勇气才,行。平常我们说:“舍、舍、舍……。”你舍得吗?我所有的东西,你舍得吗?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我的金钱、我的眷属,你都舍不得,何况还有伟大的佛法。

  还别说禅宗,在中观里面,都要把这个给破掉。以大家最熟悉的《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它把这个六根、六识、十八界,把五蕴、四圣谛、三法印统统都给你破掉、都给你放下,这是就是中观的法。禅宗呢?凡有落处,皆非菩提。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品尝到真正佛法的滋味。不然你就永远是知见上。我说我能背佛经,你再会背佛经,你还有录音机会背吗?我们用录音机好好的录下来,你看它多重视啊,它又从不打妄想,老老实实在那里唱诵、念经,但它毕竟是个机器,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转”字的妙用。

  “如向下转去,那么就醯鸡蠛蠓,蠢动含灵,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万仞。”什么向下转去?圣贤就要向下转,凡人就要向上转。我们是凡夫,我们还在因位之中,我们就要向上。向下转,只有上面的才谈得上向下转。地狱的人还能再往下吗?对不对?我是凡人,是六道众生,你还没资格向下转呢!向下转是上面的人,圣贤位的人才能向下转,向下转就是普渡众生,也是万法平等。

  这里面说“醯鸡蠛蠓,蠢动含灵”。“醯鸡蠛蠓”在云门寺太普遍了。我们每一个寮房里面,只要晚上一开灯,各种小虫子就来了,弄得很麻烦。把它消灭掉吗,又不能杀生;不消灭掉,它又来骚扰你。但是你向下转的时候,山河国土,无量众生,有情无情,悉皆是佛的化身啊!都是佛的法身啊!而且都在大放光明。所以在禅宗公案里面有“无情说法”这么一则公案。一切生灵、乃至墙壁瓦砾都在宣说佛法;水鸟林木都在宣说佛法,都在大放光明。但我们为什么看不见,听不见?因为我们是凡夫。如果你是菩萨向下转,你就能看得见。无量众生蠢动含灵,它们都一一大放光明,一一壁立万仞。都了不得!

  但这里话锋一转,“倘或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他是有针对的,因为有个下,才有个上;因为有个下,才说上,这是有个对比的。那么不上不下,又作么生商量呢?我们说要行中道,不上不下就是中道。我们如果无上无下,上下不二,前后不二,两边三际断,你说怎么商量?那可是言语道断里的风光啊!当然,祖师在评唱的时候,意气风发:“有条攀条,无条攀例。“这是当时的行话,有规矩就按规矩办。没有规矩,没有案例,我就给你举个案例给大家看一看。举的什么呢?

  “举睦州道:“近离甚处?”僧便喝。州云:“老僧被汝一喝。”僧又喝。州云:“三喝四喝后作么生?”僧无语,州便打云:“这掠虚头汉。””

  这个公案很精彩,我在写《云门宗史话》的时候,也把这一条用上去了。云门祖师可是睦州老和尚带出来的。我们是云门的子孙,我们就要怀念云门祖师的那几位师父。这些前辈善知识与云门祖师有关的公案,我们都可以细细的咀嚼一番。睦州老和尚以前住寺庙,到了晚年,他就不住寺庙了。因为他的母亲活的岁数大,他八十几岁,他妈一百多岁,他还要供养他母亲,他毕竟是出家人,又没有儿女,就他一个,于是打草鞋卖,来供养他的老母亲。但是,他名头在外,都知道他是黄檗祖师会下的首座,是临济…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七 第十则 睦州掠虚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