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七 第十則 睦州掠虛漢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獻給佛源老和尚(十七)

  

  第十則 睦州掠虛漢

  

  “垂示雲:恁麼恁麼,不恁麼不恁麼。若論戰也,個個立在轉處。所以道:若向上轉去,直得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千聖萬聖,天下宗師,普皆飲氣吞聲;若向下轉去,醯雞蠛蠓,蠢動含靈,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萬仞。倘或不上不下,又作麼生商量?有條攀條,無條攀例。試舉看:”

  我們對這段垂示又該怎麼理解?什麼“是恁麼恁麼,不恁麼不恁麼?”我們前面講過藥山祖師在參石頭老和尚的時候,石頭老和尚就說:“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你作麼生會?”我們這個心經常都是滴溜溜的轉,爲什麼?一會喜歡這個,一會喜歡那個;一會這個是好的,一會那個是壞的,老是在揀擇分別之中。我們的思維不入善就入惡,不入是就入非,不攀緣過去,就攀緣未來,這個是我們凡夫的。但是,祖師們、菩薩們,他們隨病施藥,教化臨時,他們也是不拘一處。法是活的,不是死,就象一個大夫看病,就一個病來說,他具體分析。同樣是感冒,風熱感冒、風寒感冒、飲食感冒,各種各樣的。根據各人的身體狀況,強弱、老幼、男女,種種差別。同一個病,人不一樣,下藥的輕重,多少,處方的君臣佐使都會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說般若是活的,不是死的。學修佛法,我們都要立在般若上,禅宗更是活法,不是死法。因爲我們的心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若論戰也,個個立在轉處。”什麼叫“論戰”?宗師相見,大家在一起,要商量,要相互勘檢;師家接引學生,學生來看老師,臨濟宗的賓主之間見面,要互相勘檢。你的修行,你的見地,到底落在什麼處?有什麼高明之處,有什麼不一樣之處。所以,要論戰的話,那就一定要“立在轉處”。

  什麼叫轉處?“無位真人”嘛,無具體的方位。你有具體的方位了,象中觀裏面的,“只破不立”,你去立論,你就完了。你立論,你說有,我就說非有;你說空,我說不空。你只要立一個目標,他就有下手處來反駁你。爲什麼呢?我們的心就是一個魔術師,是一個工巧兒。要說一個東西是對的,我可以找一萬條理由說這個東西是對的;我要說它是錯的,也可以找一萬條理由證明它是錯的。都有充足的證據,而且論證嚴密,天衣無縫,無懈可擊的。這在哲學裏面叫二律背反。比如說時間是無限的,對不對?對。但我也說時間是有限的,你說對不對呢?時間是無窮無盡,你怎麼能說時間是有限的呢?當然有限啊!現在是過去的終結點,又是未來的起點。什麼都離不開當下,離不開現在。現在就是個魔術師,他就可以操控現在、過去、未來。把過去變成未來,把未來變成過去,所以我們這個心就要立在轉處。

  《易經》裏面有句話:“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不可爲典要,爲變所適。”它根據變,要立在一個“變”的這麼一個基礎上。如果我們以死死的、不變的這麼一個眼光來看待事的話呢,我們就落在句下,死在言下,就成了教條主義,知見障、所知障等等這些就來了,所以說要轉。禅宗裏面,活眼活法是什麼?爲什麼講殺人刀,講活人劍?這個活人劍就是要轉。想一想,我們這個心轉不動了,你想多痛苦的一件事。我經常用廣州、北京的交通來做比喻,高速公路應通達無礙,無量的車可以在那通行,來來去去,來去自在。如果有一臺車壞在那了,一塞車,那麼整個公路就癱了。我們的心實際上也是一個高速公路,無礙淨光嘛,它思維的速度,運行的速度,可以讓無量的法義在我們心裏面遨遊,來去自在。所以才有華嚴宗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的境界。

  無礙在什麼地方?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無礙的,但是一個念頭盯住我了,煩惱盯住了我了,或者我有一個知見盯住了我了,這個心就就障住了。哪怕是真理積滯在你心裏,就如同是高速公路上放著一臺車,哪怕這臺車是寶馬、是奔馳,只要它在公路裏面不動了,公路就塞車了。所以佛教裏有說:“金屑雖貴,入眼成翳”——哪怕黃金,哪怕是寶石這些珍貴的東西。如果放在眼睛裏面,你的眼睛就沒有作用了,失去作用了。

  心也是這樣,什麼叫佛法?佛法就是流通無礙。我們就一定不能讓我們的心被一個具體的什麼東西給障住了。不爲煩惱所障,也不爲真理所障,對不對?我們雖有這樣的知,那樣的見,但不能讓它把心給障了。只有讓我們這個心真正的空、空、空、空、空…空到盡頭,一點障礙都沒有了,那麼萬法就可以在我們心中自由的來往。空並不壞萬法,因爲空,萬法才可以在我們心裏面來來去去,什麼樣的法我們都可以把它裝進來。裝進來了,它又可以不讓我執著,又不讓我死在一個具體的事相上。

  佛經裏經常都在說心如虛空,但心又含有萬法。萬法和虛空是什麼樣的關系?虛空是我們的體,萬法是我們的用。萬法來來去去,今天這個東西好,我就用一下,用了就放下。其它的法來了,我也玩一玩,用一用。這就多好呢!你只有到這個份上,你才能夠談得上“立在轉處”,轉處就是無礙。

  “所以道:若向上轉去,直得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千聖萬聖,天下宗師,普皆飲氣吞聲。”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胸量,如果達到這樣的狀態,就慶賀平生了。所以要善于去轉,一個螺旋放在地下,一鞭子抽過去,它就轉開了。你不抽它,它就倒著不動。鞭子抽得越有力量,它轉的速度越快,它就能得定,象靜止一樣的立在那裏。沒有力量,它就不轉動,不轉動,那就躺下了,就是一個死東西,就沒有靈氣了。“向上轉去”,爲什麼要“向上轉去”呢?因爲衆生心和聖賢的心實際上是平等無二的。我們怎樣從凡夫上升到聖賢,這是一個學修的過程,要向上轉。你向上轉,達到了華嚴宗裏的事事無礙境界,那麼就是釋迦老佛爺來了,彌勒菩薩來了,文殊、普賢、千聖萬聖、天下宗師來了,“普皆飲氣吞聲”。這個飲氣吞聲,實際上是贊歎。因爲他無話可說,“你好了,我們不再指導你了。”

  如黃檗祖師在《傳心法要》裏說的:“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沒有煩惱了,沒有病了,我就不需要吃藥了嘛。 “飲氣吞聲”——在禅宗裏,經常正話反說。爲什麼要正話反說呢?提高參禅人的意氣。因爲參禅的人是大英雄、大豪傑,是最不得了的人,他才有這個膽量去參禅。爲什麼呢?禅宗是減法,要把身上的一切東西減減減,減得幹幹淨淨,一絲不挂,一無所有,要有這個勇氣才,行。平常我們說:“舍、舍、舍……。”你舍得嗎?我所有的東西,你舍得嗎?我的地位、我的名譽、我的金錢、我的眷屬,你都舍不得,何況還有偉大的佛法。

  還別說禅宗,在中觀裏面,都要把這個給破掉。以大家最熟悉的《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它把這個六根、六識、十八界,把五蘊、四聖谛、叁法印統統都給你破掉、都給你放下,這是就是中觀的法。禅宗呢?凡有落處,皆非菩提。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品嘗到真正佛法的滋味。不然你就永遠是知見上。我說我能背佛經,你再會背佛經,你還有錄音機會背嗎?我們用錄音機好好的錄下來,你看它多重視啊,它又從不打妄想,老老實實在那裏唱誦、念經,但它畢竟是個機器,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我們要看到這個“轉”字的妙用。

  “如向下轉去,那麼就醯雞蠛蠓,蠢動含靈,一一放大光明,一一壁立萬仞。”什麼向下轉去?聖賢就要向下轉,凡人就要向上轉。我們是凡夫,我們還在因位之中,我們就要向上。向下轉,只有上面的才談得上向下轉。地獄的人還能再往下嗎?對不對?我是凡人,是六道衆生,你還沒資格向下轉呢!向下轉是上面的人,聖賢位的人才能向下轉,向下轉就是普渡衆生,也是萬法平等。

  這裏面說“醯雞蠛蠓,蠢動含靈”。“醯雞蠛蠓”在雲門寺太普遍了。我們每一個寮房裏面,只要晚上一開燈,各種小蟲子就來了,弄得很麻煩。把它消滅掉嗎,又不能殺生;不消滅掉,它又來騷擾你。但是你向下轉的時候,山河國土,無量衆生,有情無情,悉皆是佛的化身啊!都是佛的法身啊!而且都在大放光明。所以在禅宗公案裏面有“無情說法”這麼一則公案。一切生靈、乃至牆壁瓦礫都在宣說佛法;水鳥林木都在宣說佛法,都在大放光明。但我們爲什麼看不見,聽不見?因爲我們是凡夫。如果你是菩薩向下轉,你就能看得見。無量衆生蠢動含靈,它們都一一大放光明,一一壁立萬仞。都了不得!

  但這裏話鋒一轉,“倘或不上不下,又作麼生商量?”他是有針對的,因爲有個下,才有個上;因爲有個下,才說上,這是有個對比的。那麼不上不下,又作麼生商量呢?我們說要行中道,不上不下就是中道。我們如果無上無下,上下不二,前後不二,兩邊叁際斷,你說怎麼商量?那可是言語道斷裏的風光啊!當然,祖師在評唱的時候,意氣風發:“有條攀條,無條攀例。“這是當時的行話,有規矩就按規矩辦。沒有規矩,沒有案例,我就給你舉個案例給大家看一看。舉的什麼呢?

  “舉睦州道:“近離甚處?”僧便喝。州雲:“老僧被汝一喝。”僧又喝。州雲:“叁喝四喝後作麼生?”僧無語,州便打雲:“這掠虛頭漢。””

  這個公案很精彩,我在寫《雲門宗史話》的時候,也把這一條用上去了。雲門祖師可是睦州老和尚帶出來的。我們是雲門的子孫,我們就要懷念雲門祖師的那幾位師父。這些前輩善知識與雲門祖師有關的公案,我們都可以細細的咀嚼一番。睦州老和尚以前住寺廟,到了晚年,他就不住寺廟了。因爲他的母親活的歲數大,他八十幾歲,他媽一百多歲,他還要供養他母親,他畢竟是出家人,又沒有兒女,就他一個,于是打草鞋賣,來供養他的老母親。但是,他名頭在外,都知道他是黃檗祖師會下的首座,是臨濟…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十七 第十則 睦州掠虛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