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主人行住坐卧哪会想到我们,我也一样受累辛苦啊!”

  实际上我们的言句、思维也是一个影子,是我们精神的影子,我们念起念落,弄得我们觉都不安乐的。特别是打妄想的时候,烦恼攻心的时候,就很不自在。那么这个影子的影子,根在什么地方?那个就说:“我也没办法,我是主人家拖着的,主人家要走,他向东,我也只有跟着向东;他要向西,我也只有跟着向西;他要坐,我也跟着坐;他要站,我也跟着站。” 影子那能够当家作主呢?他也没办法,他也是无常。所以,我们看这个拣择、言句。言句是思维的,就说我们心的奴才,千万不能认奴做主啊!禅宗里面很多公案,很多祖师都说:“你怎么认奴做主啊!”不能把念头当作心。念头只是心里面的一些气泡而已,所以叫梦幻泡影,要把这个认识到位。

  “何故?不见赵州举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在第二则公案里我们已经谈到了,就不多说了。“又不见云门道:“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口喃喃地,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语句,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可谓如龙得水,似虎靠山。””

  这可是我们云门祖师爷的开示,我们就更得认真对待。云门祖师在一千多年前,在云门寺的时候,就有如此的开示。当然,在云门祖师的那个年代,参禅的比现在多,比现在的人精进,比现在的人用功。但是仍然受到了云门祖师的批评。这个批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批评是要把他们的方向纠正过来,因为禅宗不是教下学理的那一套。佛教里面称之为:教理行果,信解行证嘛。我们不能落在一个解字上,不能落在一个理字上,要把这个解和这个理转入行。通过行直入证和果的这么一个地带上来。

  “如今禅和子,三个五个聚头,口喃喃地。”大家在商量参禅的事,本来也是好事。你现在还难得看见这么一群人能够在一块讨论禅宗的事,大家互相作为增上的缘,互相提持,互相帮助,把办道的这个氛围建立起来。这是好事嘛,云门祖师为什么要批评他们呢?批评他们是为向上提持啊!因为参禅的人,他没有过这个关,往往会落在拣择语句上,在分别思维这个门头上弄光影。哪怕你谈的是向上一路,谈的是机锋转语。“便道这个是上才语句,那个是就身处打出语。”是啊,谈的都是机锋转语这些语言,在品评祖师的这些接人的手段:某人的答说,某人的下语,哪个精彩,哪个是软了一点,哪个又硬了一点,谁又特别的高妙,这种外行的癔说怎么行,如盲人骑瞎马一般,哪里上得了路。

  “不知古人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未明心地,未见本性,不得已而立个方便语句,他是不得已。”严格来说,向上门头的事,是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的。如果用以前祖师的话来说:“老僧宁可截舌,不犯国讳。”宁可你把我的舌头割了,我也不会说的。我们看到很多祖师开悟的时候,都是开口不得。象投子义青和尚,他是曹洞宗的中兴祖师。浮山法远帮助太阳和尚代传曹洞的法,投子义青在浮山老和尚的钳槌下,开悟时就给老和尚顶礼。老和尚就问:“你见了什么道理?给我礼拜。”首座和尚就道喜:“恭喜,青华严(因为他学华严经很著名)出了一身臭汗!” 但是青华严并不买账,他的话就说得很厉害:“设有也须吐却。”哪怕真的有明心见性这个东西,我见到了那个真如佛性,也要敢于把他吐掉。这样的语言,只有彻见本性才一说得出。当时浮山老和尚就赞叹:“此语可以上碑!”这么精彩的禅宗语句,那的确是可以上碑,记载下来,流传千古啊!但是,作为祖师而言,有,也要把他吐掉,要把他抹掉。无,也要把他吐掉,要把他抹掉。

  如洞山祖师圆寂之前说:“我有浮名在世,谁能为我除去!”毕竟他是一代祖师,曹洞宗的创造人。他这个话是很厉害的,我有浮名在世,我的名气那么大,全天下人都知道。“哎呀!人为名所累,谁能把我这浮名去掉呢?这时一个小沙弥站了出来,礼拜了一下:“请问和尚法号?”刚来的小沙弥不知道老和尚的法号,不知道老和尚上下怎么称呼。洞山老和尚很欢喜:“且喜浮名已除尽。”

  所以云门祖师说:“如祖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那里如此葛藤!”达磨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说了些什么呢?没有说什么嘛。二祖参达磨大彻大悟,打开《五灯会元》,里面也没有两句话。到底有什么呢?就是直指人心,就是心心相印,得的就是那么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不是第六识上的,也不是第七识上的,但是又不离第七识,又不离第六识。但是,我们怎么去感觉这个呢?

  云门祖师说:“须是斩断语言,格外见谛,透脱得去,如龙得水,似虎靠山。”这才行啊!我们看《碧严录》面,反复强调这样的紧要处。为什么呢?这是纲领,是禅宗的纲领。单传心印,直指人心是怎么回事?就必须“斩断语言,格外见谛”,让我们的思维流、思维的程序入被顿断。所以云门三句中,截断众流是居中的地带,前面是涵盖乾坤,后面是随波逐浪,中间坐得牢牢的,就是截断众流。你不过这一关,你就没法涵盖乾坤,哪怕你本来就是涵盖乾坤的。你也不可能随波逐浪,哪怕我们在生死之中,也是随波逐浪。但是悟前悟后,感觉是不一样,一个是解脱的,一个是沉沦在六道轮回中的。所以,真正的透脱得去,那就得了大解脱了。那就可以“如龙得水,似虎靠山”了。下面圆悟就开始评说了。

  “久参先德,有见而未透,透而未明,谓之请益。”古代的人,的确是非常用功,非常精进,许多人是一生去参。象雪峰祖师三上投子,九上洞山,你想一想那是多么的精进。如果用我们的话来说,那也不行啊,你看那投子祖师,他来来去去的没个规矩,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到洞山那里都来去了九次。我们怎么看?他是在道上忙嘛,因缘不契嘛,所以来了就去,走了又来。后来觉得还是没有开悟,还要去参德山老和尚啊!这才是真正发大心的菩萨,是真正的祖师。所以三上投子,九上洞山最后终于在德山老和尚那里开悟。

  “久参先德”,我们想一想,我们自己是不是能久参先德?“有见而未透”,有的人,他有见地,有一点感觉,但是没有透出他那个见障。“透而未明”,有的人透是透了,但是还没有明——顿而不圆啊,或躺在所悟中自足,不知有法身向上事。他就需要去找善知识,为他解粘去缚,抽钉拔楔。这个就叫“谓之请益”。在云门寺,常住和佛学院也有一些师父到老和尚那去请益,有的写个字条,有的当面向老和尚请教。还有外面来的,其他寺庙里面来的,也爱到老和尚那请益。这个请益有什么效果呢?当然是因各人的因缘和资粮不一样而各有所得,至于在老和尚那得的是什么,那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若是见得透请益,却要语句上周旋,无有凝滞。久参请益,与贼过梯,其实此事不在言句上。”的确是这样,为什么呢?还是我们谈浮山法远这个公案。浮山老和尚经常说:“末悟的人,参句不如参意。”你还没有明心见性,没有开悟,那么多语句,那么多祖师的开示你怎么消化得了,那么参句就不如参意。要知道,一千七百则公案都说一个意,都是一个事,你应好好去品其中的意趣。得了意才叫开悟,才叫明心见性。若是得意开悟的人呢?那就“参意不如参句”。什么叫参句呢?就是广学经论,融通万法!这叫由顿入圆。还要在圆教上下下功夫。并不是说我开悟了,就什么都会了,也未必。开悟了的正好学修万法,菩萨见道以后,也是正好学修万法嘛。

  当年首山老和尚很有名,他是学《法华经》的,大家都叫他念法华。他是在风穴祖师那里开悟的。当时风穴祖师就叫他对众下语,并给了个话头,“什么是世尊不说说?”大家都知道,老佛爷演法有时以说说法,有时以不说说法。“世尊不说说”——是以不说的方式坐在那里,以长坐以这种方式给大众演示不可说之法。提完问后,风穴和尚说:“在座的,人请下一转话啊!”当时有个真园头(种菜的)就说:“斑鸠树上鸣。”风穴老和尚就说:“你是痴福享多了吧,为什么不体究言句?说话这么粗鲁。”

  大宋王朝以文治国,文化鼎盛,禅师们必须有高于士大夫的文化素养,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于是就对首山和尚(那个时候刚刚开悟):“你来说吧。”首山和尚就说:“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尽管是他把香严祖师的语句捡过来,随口就说出来,但是风穴就说:“园头,你看念法华下语就得体嘛。”为什么得体呢?他学《法华经》的,在经论上基础就够。所以,以后象这样的人出来接法,他的手段就高,他的资粮丰厚,他的基础打得牢何!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

  “若是见得透请益,却要语句上周旋,无有凝滞。”未悟的人,参句不如参意;已悟的人,参意不如参句,要如华严宗所说的那样,达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久参请益,与贼过梯,其实此事不在言句上。”对于老参的人来说,到了善知识那去请益,实际上就是“与贼过梯”。强盗来了嘛,走投无路了,或者要偷东西了,给他一个梯子,方便他从事盗窃活动,也方便他偷到东西以后安全走掉,这个就是祖师的手段。我们经常看,有的说:“我悟了!”祖师说:“拿赃来!”悟不就是抓到贼了嘛!我把我烦恼贼抓住了。你抓住了贼,但你拿出赃物来啊。这在祖师公案里经常这样说。

  有人问五祖法演老和尚:“开悟的人是怎么回事啊?”他说:“我们都在生死之中,就象关在生死的牢房里面,又穿了囚犯的衣服,要出去,看守员马上就把你抓住,然后一顿皮鞭,脚镣、手铐把你弄上,你根本出不去。要怎么才能出去呢?最好穿着看守所警官的衣服,大摇大摆地走出去。跟他打成一片,你就自由了。作贼还是要装成正人的模样,你才能够逍遥法外。…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