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就是与贼过梯。“其实此事不在言句上”。无论怎么说,都不在言句上。因为明心见性,见的不是言句,我们的真如法性不是言句。又举云门祖师的话说:“此事若在言句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句?何须达磨西来!”我们想想,为什么叫教外别传?教内有三藏十二部,学三藏十二部就够了,为什么还需要达磨祖师来说西来意?为什么还需要禅宗这杆旗子立在这呢。下面圆悟祖师又说。

  “汾阳十八问中,此问谓之“验主问”,亦谓之“探拔问”。”这几天常与明向大和尚一块探讨的时候,大和尚对汾阳善昭这头西河狮子,对汾阳的首座弟子慈明楚圆也是非常仰慕的。汾阳善昭是临济宗宗师,是临济中兴的第一个祖师。他就有十八问,就是宾主相见时相互间的提问。象 “如何是赵州?”这类的问,叫验主问,亦为之探拔问。为什么要“验主”呢?考验你嘛,你是一方的主持,教化一方,名声很大。那你给我演示一下,到底真功夫在什么地方?华山论剑嘛!看你有没有功夫。另外就是探拔问,试探你一下,看你的功夫到底怎么样。

  “这僧致个问头,也不妨奇特。若不是赵州,也难抵对他。”“如何是赵州?”你怎么回答?你若说我的禅怎么怎么,我又没有问你的禅怎样,我是问赵州,跟禅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去介绍赵州的风光如何——现在全国都在搞旅游,把宗教的寺庙都用来搞,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嘛!这样去回答也不是,谁在问你风土人情呢?他是虚虚实实,不可琢磨的,这样的问头,的确不好回答。

  “这僧问:“如何是赵州?”赵州是本分作家,便向道:“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僧云:“某甲不问这个赵州。””你看他多乖巧啊,多机敏啊!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古代的县城、州城,不外乎就是四道城门。北京城、长安城,古代的开封城也就是九门,九门提督嘛,管九个门的城防司令。他不问这个赵州。赵州老和尚厉害啊,反问他:““尔问哪个赵州:”后人唤作无事禅,赚人不少”。

  什么叫无事禅?给你指驴为马的,说些不相干的话,你稍不留意,你就上当了,你就被打出门去了。象马祖下面的那一位,洞山老和尚的剃度老师灵默和尚,他向马祖告假,马祖问他:“哪里去?”他说:“我见石头和尚去。”马祖说:“石头路滑啊!”他说:“没关系,我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到了石头和尚那,石头和尚还是老规矩,坐在石头上。他就绕着石头和尚转了三圈,把锡杖一拄,说:“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

  怎么理解呢?老和尚你名气那么大,你一句话能够把我的心抓住,使我心心相印, 我就住下来,侍候你,给你当徒弟。如果你一句话抓不住我,那对不起,我走我的,你在这坐吧,我另找高明去了。石头和尚坐着头也不抬,眼也不开,好象没这个人,也没听到这个话。灵默和尚呆了半晌,他看这老和尚不吭声,以为老和尚不会答话,不敢接招,于是乎就转身下山。刚走了十来步,石头和尚在他背后就叫一声:“阇黎。”他一下就回过头来,以为石头和尚给他说什么。石头和尚说:“从生至死,只是这个,你回头转脑干吗?”就这么一句话,灵默和尚大彻大悟。立即顶礼,就在石头那侍候了十多年啊!

  你想这样的一句话怎么回答,“一言相契则住,一言不契则去。”好霸道!遇见这么霸道的人,你怎么接他?他在马祖那也是十多年,那可不是一般的。要说机锋传语,什么棒喝之类的,他全会。但你说他开悟没开悟呢?他是似是而非,又象开悟了,又象没有开悟。石头和尚如果不是恶辣钳锤,而且见机迅猛,一棒把他打过来,他能服气吗?所以,我们要看到祖师厉害之处。

  什么叫无事禅呢?很多的时候,你说他问的是什么?特别是轻飘飘的那类:“你吃饭没有啊?”赵州老和尚经常就是用无事禅,对新来的,“你吃粥没有啊?” “吃了。”“那洗钵去。”有的时候他说:“你新来的,喝茶去。”又看到一个,“你什么时候来的?”“来了几年了。”“哎呀,我老了,眼睛也看不见了,脑袋也记不住了,喝茶去。”这个就叫无事禅。无事禅里面,你弄不好,就栽到了陷阱里面,叫你出身不得啊!所以圆悟祖师就说“后人唤作无事禅,赚人不少。”

  “何故?他问“赵州”,州答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所以只答他“赵州”——尔若恁么会,三家村里汉更是会佛法去!只这便是破灭佛法,如将鱼目比况明珠,似则似,是则不是。”我们看这些祖师里面的公案,真是杀人不眨眼,你弄不清楚怎么回事。好象就是这么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总之是弄不清楚,莫测高低。如果我们不去做意理会,不做情解,那么这可是现现成成,明明白白。如果你去理解,赵州老和尚的“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头都要把你弄晕。

  再如有人问赵州老和尚:“贵姓?”赵州老和尚就回答他:“苏州有。”“老和尚贵庚?”你是那一个生的,甲子多少啊?赵州老和尚就说:“常州有。”问他贵姓,什么贵姓呢?苏州城里面有,苏州城那么大,十万人家,百家姓里面决不缺一姓。又问多少岁了,“常州有”,常州十万人中所有甲子都占齐了。总之,六十个甲子中就有我的岁数。你怎么去咬嚼他的语句?没你下手之处啊!。

  “尔若恁么会,三家村里的汉更是会佛法去!”如果我们都这样去理会,那么一切的人都成了会佛法的了。 “你吃饭没有?”“我吃饭了。”祖师是这样说的。但这里的老乡个个都会这样说。“你吃饭没有?”“我吃过了。”“你干什么去了?”“我进城办事去了。”谁不会啊?随便找个小孩、老乡,都会。但这些不是佛法。若这样理会,“只这便是破灭佛法,如将鱼目比作明珠,似则似,是则不是。”所以,祖师们虽常用平常语句接人,但若不契入本分,把这平常语认作是佛法禅法,可是“破灭佛法”的啊!

  “山僧道:“不在河南,正在河北”,且道是有事?是无事?也须是仔细始得。”前面括弧里面的“不是河南,正是河北”,到底是说什么呢?是无事?是有事?大家还是别上当,祖师的语言往往就是陷井,你若陷进去就麻烦了。“远录公云:“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远录公就是浮山法远禅师,他对政策法令很熟,如同衙门里的刑事师爷。以前他与天衣义怀到山西去参汾阳善昭——那个时候北宋跟西夏有战争,晋陕一些地方实行交通管制。出家人去行脚的话,经常会遇到地方关卡的盘察:“什么地方来的,有没度牒?”刁难你,不让你过关。远录公对这些法律文书很熟,所以就顺利过关了,于是大家称他为远录公。

  远录公说:“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是什么末后句,我们看过德山和岩头的公案,已经谈到过这个末后句。如果你不过语言这个关,思维的这个关,没有截断众流,是过不了牢关的。所以,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指南之旨,不在言诠。什么是南?我们拿指南针一看,指南针也怪,它就会端端指在南边,无论你怎么转身,不论你怎么调头,它的那个南北的方向都是很准确的。要去说,在古代还不知道电磁学和磁铁的物理性能,你语言怎么说得清楚呢?我这次常问什么是甜味,什么是咸味?你怎么用语言来表达,没法表达的。

  “十日一风,五日一雨,安邦乐业,鼓腹讴歌,谓之太平时节,谓之无事。”开悟的人,他把烦恼转过来了,处处菩提,法喜充满,自然就唱起太平歌了。随顺世间因缘而随波逐浪。如尧舜之时天下太平,真的是十日一风,五日一雨;老百姓安邦乐业,鼓腹讴歌。这个日子好啊,现在云门寺也是这样。大家都可以安居乐业,鼓腹讴歌,真正的太平,当然就无拂心之事可为了。

  “不是拍盲便道无事;须是透过关棙子,出得荆棘林,净裸裸,赤洒洒,依前似平常人。由尔有事也得,无事也得,七纵八横,终不执无定有。”这才有道人的气象,才有道人的意味。为什么呢?必须“透过关棙子”——通过言语道断,截断众流这一关,“出得荆棘林”——把语言关、烦恼关,知见障、所知障、什么障都通达无碍了,透出来了,你才能够无事,你才出得这个荆棘林。那个时候“净裸裸,赤洒洒的”,为什么呢?无碍,无牵挂,一尘不染了嘛。到这个时候,是否是有神通呢、有净土、有报化呢?也不是。“依前似平常人”,还是跟平常人一样。

  有的说虚云老和尚神通广大,不得了,了不得啊!但是云门事变的时候,一样的还是被打的遍体鳞伤,死去活来的。我们老和尚,大家都说他老人家了不得,是菩萨在世,去年把腿弄断,现在心脏安起搏器,还是到医院里面看,所以这个还是平常人。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不要脑袋里面弄些神神怪怪的事情来。这个就跟禅宗、跟佛法不相应。“依前似平常人”,这是决定见,不要怀疑。以为修道了就不是平常人。他的确不是平常人,他烦恼上不是平常人,但他一样的还是生老病死。过去的祖师哪一位现在坐在这里啊?如果坐在这里,老和尚就会说是“野狐精”,就会拿捧子打了。该来就来,该走就走,法尔如是,随顺因缘。有的祖师活一百二十岁,有的祖师也就三、五十岁。这几天大和尚天天和我聊慈明老和尚,他也仅活了五十三岁,年龄不大就走了,所以还是平常人。

  “由尔有事也得,无事也得,终不执无定有。”有事自由自在,无事仍然自由自在,潇洒飘逸,七纵八横。不管天怎么变,地怎么变,风怎么吹,雨怎么下,始终不“执无定有”——对有无不去妄加损益加减,他才不在这有无上去掏心费力。他过他的日子,不落有无是非之中。又不离有无是非。天天都在人群之中嘛,人群之中肯定有有无是非。但他不执著在无上,又不执著在有上。我们如果把我们的心淘炼在这么一个份上,那就光辉了。

  “有般底人道:“本来无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这个话说得很精彩,象马祖说的一样。但 “——此是…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十六 第九则 赵州四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