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讲要

  华严讲要

  吴立民

  不弄清华严的道理,密教的一些道理不大好讲,所以我在讲密教之前还是要讲讲华严的道理。所谓教在华严,行在三密。实践啦,就是密教的实践啦,他的修行,行在三密;但是他的理论呢,教在华严。要懂得一些华严的一些道理,才有可能懂得密教。

  按大乘的经典来说,释迦牟尼最初讲的,他成道之后,最初讲的一部经是《华严经》。讲华严,佛教形容他,“日照高山”,等于太阳出来了。佛第一个讲的法是华严,这个华严讲的时候,所谓称“性而谈”,讲佛自己的境界,释迦牟尼称性而谈,所以讲的非常深奥,结果二乘的人,声闻缘觉的人听不懂,纷纷告退,离席了,听不懂走了。因为华严讲的道理是佛的境界,不是讲的菩萨的境界,也不是缘觉声闻的境界。比如,我们以前讲小乘,讲业力,讲四谛,讲十二因缘,那是小乘的境界。后来讲唯识,讲空性,讲中观,那是大乘菩萨的境界。现在讲华严了,才是佛的境界。所以这比四谛十二因缘,比中观唯实,要高一个层次,更圆满了。佛,称性而谈,所以过去讲华严宗,是穷理尽性,彻因赅果,性和理都穷尽了,这么所以叫“华严教海”,华严的教义像海一样,华严教海,汪洋纵容,广大齐备,形容华严的道理。因为密教的事相,这个曼陀罗那个曼陀罗,怎么加怎么持,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众生他可以变成佛,讲这些个道理,你要是不明白华严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道理,很难想得通。讲到哪儿都是谜,没个道理说得清楚。所以我想了一下,还是要讲讲华严。讲华严,不可能把华严的东西全部讲了,只是讲他个大要。本来今天应该讲密乘,为了了解,讲密宗的方便,我在讲密宗之前,还是讲讲华严。

  华严的经典很多,华严是龙树菩萨传来的。华严的经典结集不是像其他的经典,由哪一个懂经的,懂密的,跟佛接近的,他讲出来,大家认证,形成一部经,华严经他不是这样结集的。佛说了华严以后,这个经典就藏在龙宫里,《华严经》是藏在龙宫里,开始并没有传到人间。是龙树菩萨到龙宫去了,看了一遍,他记得了,把他记得的诵出来了,就传出来了。但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看到诵出来,是略本,是很简单的一个《华严经》。完整的《华严经》在龙宫里头,谁也没见过,那是广本。广本和略本呢,广本不晓得多好多。略本就是现在流传在人间的这个本子。现在传到中国的呢,也有多少不同。最早的有《四十华严》,后来有《六十华严》,60本的《华严》,再后来是80本的《华严》。

  《华严经》啊,华严经讲的什么东西呢

  讲的佛的境界。不是讲四谛十二因缘、讲中观唯识,那是菩萨的境界。华严他是讲佛的境界,佛究竟是什么境界

  佛的境界,在《华严经》来讲,他讲了很多,但是我们概括地讲,就两个字——法界。释迦牟尼,《华严经》讲整个的法门,他把万事万物一切法门,用“法界”两个字给概括了。所以华严宗又叫“法界宗”。这个法界,我们不要一讲法界,就想到世界。我们世界,这个宇宙吧,拿我们现前脑筋所能够想象的宇宙,比之于华严宗所说的法界,那就差得远,我们想像得很有限,华严经讲的法界了,广大无边,重重无尽,不是我们凡人普通人所能够想像得到的,这么一个世界,因为是佛的境界,彻底有了一切智,道种智,证得了这种智慧的人,就是把我们的八识能够圆满转成四智的人,他才能体会到这种法界的境界。

  华严宗讲的法界的道理很多,他把整个的法界,为了说明的方便,他归纳了四个法界:1 事法界;2 理法界;3 事跟理无碍的法界;4 事事无碍法界。

  实际上,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都是为了说明第四个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来建立的,真正讲法界就一个一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因为一般的人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他得一层一层的来说,先说事法界,然后说理法界,然后再说事理无碍法界,最后说事事无碍法界。那么前头三个都是第四个的说明,真正的四个法界都具备的,真正的,统一的,完整的法界,就是一个事事无碍法界。

  佛的境界,他就是事事无碍的境界。事事无碍不但是超空间、超时间,他事事无碍了,这个才是真正的,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在、绝对的神通。佛的这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头,是没有什么生啊死,没有什么涅NB231不涅NB231,没有什么佛不佛,他是事事无碍了。

  为了说明,华严宗的名相也不少,限于时间,我写在板书上的,知道有这么个说法就可以了。这重点还是要讲的,事事无碍法界,我从后面讲,前面也可以明了。我们把主要的、精要的讲了,其他的,找找书看,还是容易明白的。

  为了讲事事无碍的法界,讲佛的境界,我们一定要把四个方面的道理要弄清楚:互入、互摄、全体、无碍,把这四个东西弄清楚。我们前面讲了唯识、讲了空性、讲了中观,在那个理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应该说比较容易懂一点了。

  1互摄、互入

  互入,比较好说,就是你渗透到我这里,我也渗透到你那里去,等于两个镜子一样,这个镜子的影象反映到那个镜子里去了,同时,那个镜子的影象也反映到这个镜子里来了。两个镜子相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互相渗透,这个叫互入。

  我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互入的,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个法界,它通啊,不然你是你、我是我,两不相干,法界就不一统啊。华严讲法界,首先讲事物之间的互相关系。第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什么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

  事物,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是大家我靠你,你靠我,这个东西才成功,缺一不可。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缘又是哪里的

  缘是互起条件,同时而起,事物才能成功。我讲缘起已讲了,既然事物都是互相缘起的,有互依性,我要依靠你,你要依靠我。父母跟子女,没有父母也就没有子女,同样的没有子女也没有父母,父母和子女本身是互依的。人与人的关系,不管你是人际的关系也好,社会什么关系也好,或者其他什么关系也好,只要成为一个关系,必然是互依的,你靠我,我靠你。正是因为事物的缘起都是互相依赖的,所以它可以互入,必然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的。互入要弄清楚,万事万物都互相交涉。因为是互入的,所以《心经》里头讲啊,“色即是空”,讲互入的道理。这个,我再说明一下,我现在讲的,从讲空性以来,我讲,本来不是我们现代科学知识、常识,这个思维来想象的,如果我们用科学(逻辑思维),用我们常识的想象来考虑这些问题,想不进去的。我讲了,讲这些道理,如果我们深深地体会的话,深一层体会的话,我们要打破我们常规的思想思路,把思维的模式,这个思路转变一下。我们平常,常识的想法,按佛教来说,上次也讲过,总是有执着,总是抓住一个东西不放的,按唯识讲话,就是“我的,我的”。思路打不开,总是偏执的,你不是抓到“有”,就是抓到“无”;不是抓到这个,就是抓到哪个。他不了解这个东西的空性。现在呢,要打破,不走常规的思惟路子,跳出这个圈子,把思路打开一点,来观察,来想一想,有的可能想得通一点,想得开一点。不然的话,我们下面讲的,如果以常识来看,不大容易想得通。不大容易想得通就成了天方夜谭,神话了。因为华严,为什么他是讲的佛的境界,确实是在不可思不可议的情况下,勉强说出来的东西,已经是勉强了,我们再勉强来说,所以思路上一定要转,要调整一下,超脱一下,其实这是使我们智慧来开发,你跳出一个思维的路子,不走我们常识思维的路子,这对我们的思惟、大脑的开发会有好处。

  这是一个,互入,万事万物都是互相渗透的,相摄入的,我摄入到你哪里去,你摄入到我这里进来,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外,我依靠你而有,你也依靠我而有。这就是互相摄入,互相依赖,万物相依呀。

  什么叫互摄呢

  这个概念,如果说互入像两个镜子互照一样,那么互摄就等于波跟波相碰一样,水的波浪,这个水的波浪和那个水的波浪相碰,那就不是什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互入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一个彼一个此,如果互摄,那就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彼就是此,此就是彼;那真是不分彼此。互入还有个彼此,互摄就没有彼此了。你看,两个波相碰,波的本体都是水,水跟水相碰,你说哪一个是前波,哪一个是后波

  它是一体的东西,它互摄了,我们万事万物的本体都是互摄的,所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此就是彼,彼就是此,这就是互摄。如果这个原理成立,这个茶杯就是电灯,这个电灯就是茶杯;我这个人就是电脑,电脑就是我这个人;我可以是你,你也可以是我。不然的话,我讲密教,讲加持,就不好理解,所以我说一定要先讲华严,我讲互入互摄,你要懂这个道理。你这个加持,怎么来的,想想看,如果说前面互入,“色即是空”的话,那么互摄呢,“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话的另一个解释,就是色和空能够互入互摄,正是因为互入互摄,才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然的话,一个无自性的东西,空性的东西,怎么会是物质性的东西,不然就很难得理解,这个弯转不过来。

  还要弄清楚一点,这个互入、互摄是同时的。同时互相起来,同时互相渗透,同时互相依赖,同时互相摄持。是同时的,不是有先有后的。

  2全体、无碍

  我们再打个比方,互入互摄,比如说,好,我现在问你,这是什么东西

  你说是一杯水,这是常识人答的,你可以说是一杯水;而化学家答复,它是H2O;物理学家又说是纯净的液体;文学家更说那是我描写的对象……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他的答复也不同,但不管他怎么答,这一杯水里头就是饮料,就是H2O,就是物理学家讲的物理现象,也包涵文学家所描述的现…

《华严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唐密法脉传承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