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
屈大成
内容提要:汤用彤的佛学研究,素以客观、精审见称,观汤氏现存的著述,范围涵盖由印度佛教成立至中国元明佛教。汤氏对于中国佛教的研究,论介文章很多;而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则推介较少,本文尝试整理及阐述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讨论,冀藉此加深对汤氏佛教研究成果的认识。
汤用彤是世界公认的佛学研究大家。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魏晋玄学论稿》、《印度哲学史略》等,皆成经典着作。这里主要介绍汤氏生平里跟佛教有关系的事项。而汤氏生平详情,可参看《反观人生的玄览之路——近现代中国佛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207~225;孙尚扬:《汤用彤》,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对于汤氏的中国佛教研究成果,讨论颇多;本文论介他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
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 汤氏在《印度哲学史略》“绪论”曾表示,印度佛教与中国学术有特殊之关系,应独立成书。参看《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全集》(下简称《全集》)卷3,页7。他原亦打算写一部印度佛教史专着,惜未能成事。参看武维琴:《汤用彤先生对印度佛教思想的研究》,页162。因此今天未能较全面和有系统地知道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看法和观点。而现存汤氏的着述,多少有论及或涉及印度佛教,以下依年代先后列举:
1.《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1924年)
这是汤氏根据觉音《清净道论》、《阿毗达磨义集论》,及近人论着,对《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所引述上座部所立九心轮的一段文字的阐释。
2.《南传〈念安般经〉译解》(1928年)
这是巴利文本《念安般经》的汉译文,汤氏并附上《解脱道论》的话为释文,另有译者按语。
3.《印度哲学史略》第五章“佛教之发展”(原是1929年的讲义,经修改于1945年出版)
4.《印度哲学讲义》第五章“原始佛教”和第七章“印度佛教之发展”(任教北大时代的讲义)
这两种着作,论述了印度佛教的发展概况,尤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
5.《印度佛学概论》(抗战时期授课纲要)
这是讲课提纲,分短引、佛学之特点、材料、佛说、佛教之转变、般若空宗、瑜伽有宗七节。简列要点,篇幅短小。第七节“瑜伽有宗”说见《乙亥读书札记》第二册,但这札记已佚。因此第七节内容不可得见。
6.《评“小乘佛教慨论”》(1937年)
这是汤氏对高井观海(1884—1953)《小乘佛教概论》的书评。
7.《“佛典选读”叙目》(1938—1939年间)
这是汤氏学生石峻所保留的一份研习印度佛教的简单书目,列举了《阿含经》、《俱舍论》、《般若经》、《中论》等十八项资料的名称。
8.《法相唯识学》(40年代)
这是讲演提纲,分唯心与唯识、功能无作用(无为)、依大空而建立三节,简列要点,并附图解。
9.《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宫静等依遗稿整理,1994年出版)
汤氏这书主要抄录印度哲学资料,其中“四吠陀书和佛教之比较”、“经部”、“化地部”、“提婆达多学说”、“提婆达多以及各种婆罗门的主张及行为”、“提婆达多事实及学说”、“马鸣关于“受后有””七项,属佛教条目。
10.《汉文印度佛教史资料选编》
不少介绍汤用彤学术成就的着作都提及这书,但新近出版的《汤用彤全集》没有收入,也没有交代其下落,本文未能参考。麻天祥说:“l954年,汤氏……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做了一些资料整理工作,以之为后学提供学习和研究条件。其中有……《汉文印度佛教史资料选编》”(氏着:《汤用彤评传》,页48)。孙尚扬说:“用彤还广泛收集了汉文佛经中关于印度佛教的资料。据悉,商务印书馆亦将印行这部资料”(氏着:《汤用彤》,页271)。汤氏学生武维琴介绍汤用彤对印度佛教思想的研究时,也用到这书。《全集》卷7收入汤氏的《读书札记》,包括“读《续藏》杂抄”、“成实论师资料抄”、“佛史资料摘抄”等,当中有涉及部派佛教和唯识宗的资料。笔者初以为这札记或即是《汉文印度佛教史资料选编》。可是,《全集》“编者后记”表示汤氏一直想修改和补充《隋唐佛教史稿》,因此这些札记注意的是佛教宗派问题(《全集》卷7,页684)。又钱文忠指《读书札记》“主要是为研究隋唐佛教史积累资料”(参看氏着:《〈汤用彤全集〉第七卷〈读书札记〉与“〈隋唐佛教史〉”》,《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页22)。这样看来,这札记似乎不是《汉文印度佛教史资料选编》,故本文不用。(补记:本文完成后,得汤一介教授告知,原来《汉文印度佛教史资料选编》还在整理中,《全集》未收)本文主要根据第3和第4种着作,分六节论介汤氏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为保留原着神粹,当中多引述作者的原话。
一、研究资料
巴利文佛典和梵文佛典是印度佛教的原始资料。汤氏曾学习巴利文和梵文多年,但他没有过份偏重这两种语文的佛典,而指出汉文佛典和藏文佛典也是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材料:
经近代学者考证,公认锡兰所传巴利文佛藏记载最为近古。及至佛法演变既久,宗义分歧,欲整理搜讨,则中国所译佛经实保留资料最多。现存佛典绝大部分收在汉文或藏文大藏经中,梵文所存者颇少,但自为可供参证之极重要材料。至若佛教密宗典籍,则自以我国西藏所存为巨擘。《印度哲学史略》,《全集》卷3,页59。
汤氏认为,梵文佛典固然重要,但存世者不多,因此要整理各派教理及追溯其来龙去脉,汉文和藏文资料甚要紧。此外,有关密宗的资料,西藏所存的尤多。汤氏编辑《汉文印度佛教史资料选编》,想是要把汉文资料的价值揭示出来。
二、释迦牟尼及其教学
汤氏认为,佛教虽非印度的正统宗教,但实足以代表印度的精神,信徒且遍布东亚;而佛教之所以这样兴皇,乃由于释迦牟尼的人格及其教学,均有过人之处。参看《印度哲学史略》,《全集》卷3,页58、62,《印度哲学讲义》,《全集》卷3,页179。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平,汤氏指出其生卒年,众说纷纭,考证困难;而在释迦牟尼的众多事迹中,汤氏特别谈到其从弟提婆达多跟释迦牟尼意见不合,自成一派,流传千年:
有从弟提婆达多者,初为信徒,後不嫌於佛教之和易,叛教独立,佛弟子一时颇受诱惑。其徒党至我国晋时,沙门法显游履印土,见其犹有存者,唐时玄奘亦见其寺庙。《印度哲学史略》,《全集》卷3,页58~59。
汤氏还于《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中,辑有关于“提婆达多”的三条资料(抄录自《阿毗达磨显宗论》、《大毗婆沙论》、《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季羡林论文《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提婆达多问题》(1987)启始说:
唯独有一个我认为是佛教初期的一场重大的斗争问题,却从来没有人提出来过。只有现在常常使用的一个新词:“路线斗争”约略能表达出这场斗争的重要性。这就是提婆达多问题。季羡林:《季羡林文集》卷7,第278页,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1998年。
最近季氏回忆他的学术生涯,也特别提及这问题:
(提婆达多)在印度佛教史上,应该说是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但是,据浅见所及,东西各国治佛教史的学者,没有哪一个把它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出来过。参看氏着:《学海浮槎——季羡林自述》,第19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汤氏比季氏更早注意到提婆达多一系,可见他发掘问题的识见。
对于释迦牟尼的教学,汤氏分宗旨、观察方法、要义三方面作介绍,特重其跟其他沙门、婆罗教学的不同。在宗旨方面,有两点:
1.释迦着重断苦绝欲的修行法门,不谈空洞无关人生解脱之理论,并批评外道的迷信咒术。
2.释迦主张戒、定、慧的修养——戒律以持身绝外缘、禅定以治心坚性、智慧以灭痴去苦。并且不重神通、不尚苦行和不纵情欲。对于戒、定、慧三学,汤氏指出持戒为修定的准备、智慧是修定的结果,三者关系密切:
综计佛所谓三学,戒实为定之预备,慧则其最终结果。而所谓三学,戒实为定之预备,慧则其最终结果。《印度哲学讲义》,《全集》卷3,页187。
在观察方法方面,释迦提出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等观念分析,从各方面透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如实知见宇宙人生的真相,为契入责相,名“如实知见”、“如是知”。在要义方面,包括三法印、四谛、无我、业报、中道等。在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行皆苦”)中,汤氏以无常为释迦的基要教法,最值得重视:
因诸行无常,故痛苦生。因五蕴非常,故曰无我。是以无常一义,最宜玩味。……综计释迦伟大之教法,无不在无常义之真确认识。《印度哲学史略》,《全集》卷3,页61。
又四谛向被视佗佛教的核心观念,汤氏指出苦、集、灭、道四谛的名目,或非佛陀所创,但其内容可包揽释迦觉悟时的全体内容:
论者谓四谛原非佛陀之创说,上古医方盖有病集灭道之说。而婆罗门各宗,多有四谛之说。但四谛名辞,或非佛创,而四谛内容,则可包摄佛成道时内观之全体。《印度哲学讲义》,《全集》卷3,页184。
又佛教主张无我,引起谁是业报轮回的主体的疑惑。汤氏对这微妙的问题,特作解释,指出众生乃五蕴的聚合,生灭相续,业力于中引生果报,非常非断:
盖释迦虽立无我,而仍深信轮转业报之说。业报者就福善祸淫之说,而谓作业此生,依其自然牵引力,受果来世。作业必异熟,故前后生灭相续不绝,如火燎原,薪尽火传,五蕴散灭…
《汤用彤有关印度佛教的研究(屈大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