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地具体诉讼事宜均由各万户府根据传统习惯法处理。到元朝末年,噶举教派的万户长帕木竹巴·大司徒·绛曲坚赞掌权统治藏区后,制定十五条法律并在藏区颁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青龙法律十五条即《青龙吼十五大法典》,其内容为:1、英雄猛虎律,2、懦夫狐狸律,3、地方官吏律,4、听诉是非律,5逮解法庭律,6、重罪肉刑律,7、回忆罚妄律,8、使者薪给律,9、杀人命价律,10伤人抵偿律,11、狡诳洗心律,12、盗窃追赔律,13、亲属离异律,14、奸淫罚金律,15、半夜前后律。 (a”i si tusgtso bor mdzad par bzhed ) de nyid sgrub parbyed pa la khas zhan rnams yal bar dor cing porengs su bcug pa ma yin pa”i bden rdzun thangmar brdal nag shan a”byed pa”i khrims kyis rgyalkhams rgan mo gser khur lta bur bde ba”i ched(1) bo stag gi zhal lce/ (2) sdar ma wa”i zhallce/ (3) sne mo las a”dzin gyi zhal lce/( byed pasrang don ) 4bzhes bden a”dzin gyi zhal lce/ (5)bkyigs khrims ra”i zhal lce/ (6) nag can khragzhal lce/ (7) dran a”dzin chad las gyi zhal lce/(8) hor a”dra za rkang gi zhal lce/ a”drar dponkhungs kyi mi la brtsi a”jog dang mi snas kyangbabs a”brel dang mthun pa zhig (9) pa stong gizhal Ice/lugs la srog tshab (10) pa khrag gi zhallce/ mirab a”bring tha gsum gyi (11) tol mnaa”bsgag gi zhal lce/ btsan sgam pos rdzun byas pala mnaa” sgog (12)pa a”jal gyi zhal lce/ btsansgam pos rkus na brgyad a”jal dngos dang dgu(13) a”brel a”bral bzlums gyi zhal lce/ tshun bagma gtong len gyi thad (14) byas byi rin gyi zhalIce/ btsan sgam pos a”dod log spyod pa la rin(15) phar tshur ( phyed tshun dang nam phyedphan la phyugs gyar ba”i a”chi ) zhal lce zheskhrims kyi zhal lce bco lnga”i rnams grangs zhibtu gsungs yod/
可以看出,《青龙吼十五大法典》中的许多条款,与图伯时期的法律条文同出一辙,如“诬枉人的人要明誓于神”等。《青龙吼十五大法典》的颁布对当时的西藏社会起到了良好的稳定作用。五世达赖喇嘛在所着《西藏王臣记》中说:当初萨迦派当政,统驭图伯, “由于后嗣者权贵各怀异态,各走一方,诸本钦等执法又多变异,鲜有定制。法王之律亦染霍尔之习,流于欺诈,或犯高下宽严不均等弊端,尤以运用霍尔法典,杀人者以偿命,例此律条,皆是造大罪孽者。因此司徒欲以图伯先代法所制十善法规作为准绳。若能如此遵行,则既不舍弃贫弱,又不纵容强悍,洞察真伪,分清皂白,则能使全藏安宁,虽老妪负金于途,亦可坦然无虑。”五世达赖喇嘛对大司徒绛曲坚赞定立法律的功绩是倍加赞许的。由于藏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尤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单纯简单,在法律制度上,改革在本质上幅度不大。此一时期依据以前之法律,主要有第悉藏巴噶玛丹迥旺波制定了《十六大法典》。这十六条法律是:
1.英雄猛虎律;2.懦夫狐狸律;3.地方官吏律;4. 听诉是非律;5.逮解法庭律;6.重罪肉刑律;7.警告罚金律;8.使者薪给律;9.杀人命价律;10.伤人抵罪律;11.狡诳洗心律;12.盗窃追赔律;13.亲属离异律;14.奸污罚金律;15.半夜前后律;16. 异族边区律。这一法律的制定同样是藏族传统法律继承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十六大法典》只是在《青龙吼十五大法典》之上加上了“异族边区律”,强调学习周遍国家、民族、地区的先进法律知识。第悉藏巴的法律法规较重视实际问题。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管理藏事,于1613年,在藏族法律十六条的基础上,删去了其中的第一条英雄猛虎律,第二条懦夫狐狸律,第十六条异族边区律,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一法律制定于甘丹颇章第一位第悉索南群培时,根据以往的《青龙吼十五大法典》、《十六大法典》等进行增删修订而成,最后由第巴桑吉嘉措改定。制定成新的法律十三条,并且在内容上作了更加详细的解释。五世达赖时期制定了《十三大法典》。《十三大法典》是在《十六大法典》的基础上进行整理而成的,因而内容上也大同小异。
1.官吏应遵守的法律;2.两造质对辨别是非曲直的法律;3.逮捕罪犯的法律;4.犯杀人放火抢劫等重罪的法律;5.使罪犯警惕而知悔改的法律;6.仿佛蒙古地方的法律,包括税官及官吏出差时应遵守的法律,强盗被捕后与失主对质的法律,夫妻离异的法律等;7.杀人者赔偿命价的法律;8.伤人者赔偿的法律;9.谎言起誓的法律;10.偷盗赔偿的法律;11.调解亲友纠纷的法律;12.处理男女通奸的法律;13.处理牲畜借贷纠纷的法律。
1679年,从藏族法律十三条中又删去“地方官吏律”(rgyal po me long gdong gi zhal lcea”m sne mo las a”dzin gyi zhal)一条,成为十二条。之后一直沿用十二条法律。
从五世达赖喇嘛到20世纪50年代,就藏族法律的基本状况看,传统法律一脉相承,没有多少变化;佛教的各层戒律在许多方面使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形式上已进入完全的宗教化状态;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与以上二律并行不悖。如此便构成了藏族制度文化在法律领域的一种独特的原教旨色彩的文化景观。在图伯赞普王朝崩溃后的千余年中,藏人的生活除了宗教文化习惯上强有力的统一性外,政治经济在大多数的时间中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藏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部落习惯法却在各地以基本相同的形式一代代传了下来。部落习惯法之所以传下来的一个重要历史原因除了各地群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有相对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加以维护外,那些掌管一方的土司、头人们也需要凭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法律条文统治管理各自辖区的民众。这些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相关部门的调查材料中反映得很清楚。从而更加充分地反映出藏族的传统法律文化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内在关系的共性和个性差异。
二、从藏地整体文化与具体政治经济文化
等的比较研究出发,分析佛教戒律
对于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藏传佛教在西藏传播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并随藏族历史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其宗教特点形成了分布广、教派全、寺院多、影响大的显着特点。
作为世界佛教三大语系之一的藏传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佛教在涅赤赞普的直系相传至二十七代拉托托日年赞时(255—375)时从印度传人西藏,到赤松德赞(742—797)时正式奠定传播基础。经过长期演变发展和与西藏固有苯教的斗争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这一佛教派别。自8世纪末到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时期(1576),宁玛、萨迦、噶举、格鲁四大教派先后传人德格,从而在德格形成了苯波、宁玛、萨迦、噶举、格鲁五大教派的鼎立局面。
(一)藏传佛教戒律对藏族社会的伦理道德及整体文化的影响
图伯赞普统治者的治国之策自从选择依循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后,藏人的社会伦理道德与自然观从原有的萨满本教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向佛教化的价值体系方向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藏传佛教戒律的影响最为直观。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 (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 “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 “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一个人一生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的行为变化。“十戒”源于“五戒”,指五种制戒。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1)杀生,(2)偷盗(不与取), (3)邪淫(非梵行),(4)妄语(虚诳语),(5)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
《试谈藏族成文习惯法规的历史渊源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