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试谈藏族成文习惯法规的历史渊源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P3

  ..续本文上一页防身、口,护前四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恶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来源于佛经律藏的生死轮回思想以藏传佛教艺术的图式来展现佛教今生的行为影响来世人生的观念,藏语称“斯贝廓罗”。是佛教四谛教理的象征,生死轮回图作为佛教教理中个人作业与善恶因果报应示意图,画在藏区几乎所有佛教寺院的某个墙壁上。画面上一个棕色愤怒的阎王抱着巨大的轮,巨牙獠齿衔着轮的上部,象征着轮回中的六道众生都逃不脱死亡的规律,整个构图呈圆轮图式,内外共分四道圆层。圆轮中心是鸽子、蛇和猪三种动物,分别象征生死轮回根源贪、瞋、痴,即鸽子代表贪,蛇代表嗔,猪代表痴;第二圈为黑白两色色段,分别象征三恶趣和三善趣,即善恶六道为上下两部六段构图,具体图写六道轮回。上部三段分别描绘三善趣中的天界、人界和阿修罗界;下部三段分别描绘三恶趣中的饿鬼、地狱和畜生界。有的将阿修罗合并到畜生道,分为五道,称五分轮回图。最外圈分别绘以盲妇、陶匠、猴子、船、空宅、接吻、眼穿之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死尸等12个寓意深刻的图像,依次象征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和老死等十二因缘之义理。

  因而佛教戒律在藏语文化的各种形式及藏族社会习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其烙印。

  1.佛教戒律是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针对当时的情况随机制定的,因而在《律藏》中就有许多关涉僧俗徒众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代天竺地区社会时尚的风俗画卷。内容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其语言文字的丰富性,部分律藏经典及其相关注疏的翻译也使藏语言文字中增加了大量的新的名词术语,其中包括地域名、饮食谷物名、衣着名、行业名、人体器官名、时辰名、生活用具名、动植物名、医药名、动作行为名、数字名、度量衡名、货币名等等。这些具体词汇从《丹珠尔·佛学分类词典》等诸多词典和大小五明各个学科中的有关语言文字的着述中可见一斑。

  2.藏传佛教戒律对藏族民间风俗文化的影响也具有广泛性,藏族有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有关,其中与佛教戒律有直接关系的有雪顿节。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17世纪之前是一种纯宗教节日,源自佛教戒律“夏安居”的规定。遵照佛教戒律,凡比丘、沙弥在夏天雨季期间要进行长净和夏安居活动。出家人一般都足不出户,在家闭门修习,以免踩伤这一时期多出外活动的虫类;夏安居一般始于藏历三月,持续三个月时间,于藏历六月三十日结束。结束夏安居被称为“解制”。解制这一天,出家人纷纷下山,老百姓要以酸奶敬献。这就是雪(酸奶)顿(宴会)节的最初来源。放生节也是一个与戒律有关的节日。在各地藏区多有举行,主要源于戒律中的“不杀生”之戒。人们虽然困于高原环境,平时不得不宰杀牛羊以维持生存,但在放生节这一天,预先准备数十头,甚至数百头的牛、羊、马,为它们洒上净水,在耳朵上系上彩绸或布条后放生,从此不再宰杀它们,任其自生自灭,以表达对它们的怜悯赎救之情。佛教戒律中的别解脱戒对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随着佛教的深人人心,出家人的行为规范也逐渐融人藏人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仅就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选择一些事例来加以说明。

  3.戒律中对岁时历法的划分十分详尽和复杂。依照《俱舍论》与《律藏》的说法,以霍尔历十月下弦一日为一年之首计算,有四种划分一年时节的方法。这四种不同的时令划分方法中的第一、三、四种都是为配合戒律的守持而制定的,其中有的方法显然是为适应印度的炎热气候而制定的,并不适宜在藏地实施。历史上沿用下来的传统的藏族岁时历法计法一般分为六季,即春季、阳春、夏季、秋季、初冬、后冬“。这种划分法是适于藏地寒冷气候的。戒律当中对时辰节气的计算方法也成为藏人的计时标准。戒律中多样的时令划分法对丰富和完善藏族的岁时历法提供了借鉴,有的划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4.律学在藏族传统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以拉卜楞寺院的显宗学院为例加以说明:凡人此学院学习的僧人,必先广闻经义,闻后思维,通过辩论,然后修持,这既是显宗佛学的常规,也是本学院修习的常规。该学院习究三藏(即经,论,律)、三学(即戒律、禅定,胜慧),四大教义(即毗婆沙,经部师,唯识师,中观师)为主。通过师授、背诵和辩论的形式,达到通晓五大论(即《因明》,《般若》、《中观论》、《俱舍》、《律学》)。

  这五大部经典,分十三级学习,一般最少须十五年才能完成。其中的先后次序是:因明部,全部学程五年,分为五年五级。在因明部一年至四年者,称为“都扎哇”,意为集类论士。般若部,四年学程,分四年四级。在般若部者,称“帕欣巴”,意为般若论士。中观部,二年学程,分二年二级。在中观部者,称“乌玛巴”,意为中观论士。俱舍部,四年学程,为一学级。在俱舍部者,称为“左巴哇”,意为俱舍论士。

  律学部,只此一级,修业期限不定。所谓律,是佛教对比丘、比丘尼所制定的禁戒。律学部是在学习理论之后,以修行持戒为主的学部。戒有小乘的《别解脱戒》和大乘的《饶益有情戒》以及属于大、小乘的《摄善法戒》。律学部没有一定年限,许多僧人到此为止。有的到此终老一生。在律学部者,称为“噶仁巴”,意为经硕士。

  从以上教学程序中可以看出显学最后才以学《律学》为实践体验,可见戒律在藏族传统教育体制中的重要性。

  另外,从三学、六度”、三藏对于律的传承、定义和把握中也可以看出戒律在佛学体系的总体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5. 同样藏传佛教戒律对藏区政治制度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佛教思想以佛教戒律的形式贯彻实施于世俗社会的统治中,具体体现在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制定上。以“十善法”为指导思想的政治纲领,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图伯封建部落盟誓制政权。当时图伯的邻邦如唐王朝、天竺、于阗等正是佛教兴旺,声名远播之际,松赞干布也顺应时代潮流,选择了佛教这一在当时社会最高而最具魅力的意识形态作为教化图伯百姓的伦理思想武器。于是他先后派遣留学生前往天竺学佛,改制文字,翻译五明经典,修建大、小昭寺等宗教活动场所,以国家法令的强制形式要求臣民皈依佛法,想以佛教的“十善法”这一根本戒作为治国强民的根本原则和教化人民的基本理念。

  继松赞干布之后,又经赤松德赞和赤热巴巾等几代法王的努力,佛教思想才得以在藏地逐步由宫廷走人民间,占据影响全藏的国教地位。图伯的综合国力也得到空前的加强,一跃成为称雄中亚的强大帝国。上述三位国王也被后人尊奉为“三大法王”和“三怙主”。他们模仿阿育王,在天竺,阿育王为佛以后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养僧众。据善见律毗婆沙一,谓阿育王统领之国,其数有八万四千,故王敕诸国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云。依《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沪(a,phags pa byangchub sems dpa”i spyod yul gyi thabs kyi yul 1arnam par iphrul ba bstan pa zhes bya ba theg pachenpffi hig)中说: “转轮圣王,以十善道化天下,恶令受持,离十恶业,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为法王。”等大乘佛教理论来推行其国政的基本指导思想,来专门设立了管理僧官及传教的制度。《犍陀国王经》中也提到佛授阿育王“五戒十善”的事。阿育王是以“十善法”作为其以佛教治国的根本方法。阿育王不仅自己受持十善戒,行布施,而且也要求其人民“身自持十戒不疑,复教他守十戒,于梦中自护十戒,亦复于梦中面目见十戒”。他的石敕中一再嘱咐其人民不要杀生,不要饮酒作乐,不要批评和破坏别的宗教派别,要供养父母、婆罗门、修行者,甚至奴婢。这些敕令将世俗活动与宗教道德高度融合,成为阿育王所推行的佛教政治的又一大特点。

  自赤松德赞时期有第一批出家人开始,僧人便在西藏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中的少数人从最初的宗教专职人员到后来转变为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图伯的佛教事务最先由桑耶寺第一任堪布天竺僧人寂户等人主管,后来又任命了出家人的寺院规范师和非正式门徒的规范师。寂户去世后,赤松德赞委任拔·塞囊(法名益希旺波)为图伯佛教之宗师,主持图伯佛教事务,据《贤者喜宴》记载: “关于莲花生出走及顿渐之诤的情况,《拔协》一书有载:……赞普降旨云:益希旺波具有神通,彼系我王臣属民之善知识,故其(所说)则同于佛教之所言,遂赐其会议室一处并委任其为世尊(佛教)之宗师。继之,又颁布了佛教方面的命令,并赐予益希旺波以大金字告身,故其地位则在大尚论之上。随后,复献佛法之会议室,而此会议室(之规格)高于小会议室,为此则令佛法宗师益希旺波将大尚论之会议室建成小室。”“

  这是图伯首次设立佛教宗师,它是图伯佛教最高僧官,赞普给其以崇高的地位和礼遇,常驻图伯王庭,地位在众臣之上,并且专门设置最高规格的佛教会议室,供赞普与佛教宗师讨论…

《试谈藏族成文习惯法规的历史渊源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