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至宝所故,设诸方便。如来说法亦若此。非是实有所说也。故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亦非绝然不说也。宝镜云,虽非有言。不是无语。前云百八句依三界二十五有邪正四句建立,义见于此。◎上辩行中初总示正行之方已竟◎次略示邪正因果相分四◎初略示二因◎先示外道二乘邪因褝)
复次大慧。有四种禅。云何为四。谓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性自相共相,骨璅,无常,苦,不净相,计著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唐译云。如是观察,坚著不舍。)前后转进,相不除灭。(唐译云。渐次增进,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
(记曰。次略明邪正二因,初示外道二乘邪因也。然如来说法所以不同外道者,以因行不同故。故此特言四种褝以拣别邪正二因,欲令行人知所择也。褝者入理之方便,所谓因行是已。二乘外道不达自心现量真无我理。虽观我空,以取著未忘,愈增我见,故相不除灭。以因地不真,故果招迂曲。所以涅槃亦非真实。是名愚夫所行禅。)
云何观察义禅。谓人无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无性已。(唐译云。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唐译云。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
(记曰。此名菩萨修行方便,以示正因也。从三贤已去直至七地行相,皆在此列。所谓分别二障极喜无。法执俱生地地除。故云,观法无我,彼地相义,渐次增进。)
云何攀缘如禅。(魏译云。观真如禅。唐译云。缘真如禅。)谓妄想二无我妄想。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记曰。此明八地已上至解脱道行相也。唐译云。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知,彼念不起。谓若分别实有二无我理,即是妄想。故云妄想二无我妄想。若称实而观,人法本无,今何无二,平等如如,分别不起。故魏译云。不住分别心中,得寂静境界,是名观真如禅。此上乃三乘行相也。)
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
(记曰。此最上一乘行相也。所言如来禅者。非如来所行禅。乃以如来果地觉为本因心。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故云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即前云修行者大方便也。上二种禅,虽云正行,犹属渐修。此则顿悟一心,顿登佛地,三德秘藏,一念顿得。即能成就众生不思议事。故名如来清净禅。此正达磨所传禅宗。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心印。此经宗趣意在于此。岂外道二乘邪禅,及妄想攀缘作证者,所可比耶。故欲令行人必以此为真因,方得如来无上大涅槃果。以因真果正,此其所以如来说法不与外道恶见共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愚夫所行禅 观察相义禅
攀缘如实禅 如来清净禅
(记曰。此通颂四种褝相。下拣别邪正。)
譬如日月形 钵头摩深险
如虚空火尽 修行者观察
如是种种相 外道道通禅
亦复堕声闻 及缘觉境界
(记曰。此颂外道二乘邪禅行相,诫令行人不可误堕。谓外道所计神我,故入定时观见如日月之形明净朗耀,或见如红莲华在于海中,以此为真。二乘妄计五蕴实有自共相,故作无常苦空等观,[厂@火]身泯智同于虚空,如薪尽火灭以为涅槃。故诫云。修行者观察。纵见如是种种境相,绝不可误堕其中也。)
舍离彼一切 则是无所有
一切刹诸佛 以不思议手
一时摩其顶 随顺入如相
(记曰。此颂显正行也。意令行人不但舍彼外道二乘邪禅不可亲习。若依佛教门了达唯心现量,即观察缘如二种渐行,亦不必亲习。故云,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以依无所有观,则能顺入真如,是名如来清净无相禅。行人依此方名正行,则能顿契佛心。故即感十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顶。◎上略明邪正因行不同◎下略明邪正果相不同)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说何等法谓为涅槃。
(记曰。上明因行不同,此明果相亦异也。大慧闻因行不同,遂闻世尊既以如来清净禅为因行,不知以何等法为果相。故此请问涅槃,以显果德不同。)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习气藏意意识见习转变,名为涅槃。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记曰。此明转生死为涅槃,以显如来真果也。唐译云。一切识自性习气及藏识意识见习转,我及诸佛说名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谓一切识自性习气及心意识见习无明,皆生死因。意若了彼性空,即生死当体转为涅槃,即是诸法性空境界。不若外道二乘妄有证得执为涅槃。以彼因地不真,故所取涅槃亦非究竟,以不离生死因故。)
复次大慧。涅槃者圣智自觉境界。离断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谓自相共相妄想断,故非常。云何非断。谓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故非断。大慧。涅槃不坏不死。若涅槃死者,复应受生相续。若坏者,应堕有为相。是故涅槃离坏离死。是故修行者之所归依。
(记曰。此示涅槃相也。以涅槃乃自觉圣智境界。非是外道二乘妄相境界。离断常有无分别故。以离凡夫假我,及外道神我,故非常。以离外道豁达,及二乘断灭,故非断。以不坏,故不灭。不死,故不生。不灭,故为众圣之灵府。不生,故为群生之安宅。故云一切圣去来现在得自觉修行者之所归依也。此中凡夫妄认五蕴假我为自相。外道妄立神我主谛为共相。)
复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断非常。非一义。非种种义。是名涅槃。
(记曰。此结示涅槃正义也。良以三乘妄见取舍,外道妄执断常一异,总属妄见分别。如来自性清净大涅槃相,离此诸过,一切皆非。故六祖云。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幻梦。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观六祖说涅槃相,如掌中视庵摩勒果。此所谓转心意意识见习为涅槃,入诸法性空境界者也。)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涅槃者。觉自相共相。不习近境界。(唐译云。舍离愦闹。)不颠倒见。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觉。
(记曰。此言二乘涅槃假果也。二乘虽超外道邪见,而亦未为究竟。所谓但尽生死谓为解脱故。魏译云。声闻辟支佛,非究竟处生涅槃相。◎上示二果竟◎下略示当转二性)
复次大慧。二种自性相。云何为二。谓言说自性相计著。事自性相计著。言说自性相计著者,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计著生。事自性相计著者,从不觉自心现分齐生。
(记曰。此释上一切自性习气相,略示当转二性,以明果德不同之所以也。然如来涅槃所以不同外道二乘者。以如来转一切自性习气为涅槃。外道二乘执有自性为涅槃。所以不同。故此特示二种自性相,欲令知所转也。言说自性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三界本无实法。唯以名言为体。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以凡夫外道不知名言性空。妄计言说音声有实自体。依之分别造种种业。从来旧矣。故云从无始言说虚伪习气生。若了音声如响,则言说性空。风树窍号,太虚寂灭。分别不起,则法性湛然,唯一圆明,了罔尘习。此所谓转言说自性而为涅槃。外道不知出此,妄起诸见。故彼所计涅槃,皆从计著言说自性无始虚伪习气所生,非真实也。事自性者。经云。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以诸法唯心所现。如镜中像,本非实有。但是一心,更无别法。二乘不了唯心,心外取法,妄计诸法实有自体。以不达诸法本来寂灭相故,妄见有生死可厌,涅槃可证。故彼所证涅槃,皆计著事自性相,从不觉自心现分齐所生,非真灭也。由因非真因,故果非究竟。此如来说涅槃所以不同外道也。◎下略示感应二征)
复次大慧。如来以二种神力建立。(唐译云。神力加持。)菩萨摩诃萨,顶礼诸佛,听受问义。云何二种神力建立。谓三昧正受,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及手灌顶神力。
(记曰。次略示感应二征也。言行人内具真因,外感胜缘。由藉二种神力加持,所以不堕外道声闻辟支佛地。意令行人生决定信,趣究竟果耳。观夫正法住世诸大菩萨,皆久植善根,亲承佛足,且凡所行证,皆仗如来神力加持。况末法乎。悲夫。去圣时遥,魔强法弱。吾辈善根浅薄。苟不仰凭诸佛愿力加持,欲出生死,破魔冤,盖亦难矣。加持有二。一诸佛大愿力。二行者大信力。法华云。若有修行此经法者,我尔时为现清净光明身等。此佛愿力也。楞严云。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邱清净禁戒。颂此心佛所说神咒。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此行人信力也。此经虽单说愿力,意令增决定信力耳。又加持有二。一冥。二显。此二显加也。言三昧正受为现身面言说等者。盖是行人入三昧中,方得二种神力加持。殆非散心可得。故前云。舍离彼一切,则是无所有。一切刹诸佛,以不思议手,一时摩其顶。随顺入如相。)
大慧。菩萨摩诃萨,初菩萨地,住佛神力。所谓入菩萨大乘照明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以神通力,为现一切身面言说。(唐译云。十方诸佛普现其前。)如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萨摩诃萨。大慧。是名初菩萨地菩萨摩诃萨,得菩萨三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
(记曰。此现身面言说神力也。而云登地方加,三贤…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7-9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