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受加者,以未入真如无相三昧故。然一登初地即便加者,盖以多劫积习善根之所成就,非特尔也。故从上诸祖,虽一念顿悟自心,不从人得。盖以多劫积习般若善根,久为诸佛护念,以内熏功足,故外感加持。岂浅薄者所可得耶。)
次第诸地,对治所治相,通达究竟,至法云地。住大莲华微妙宫殿。坐大莲华宝师子座。同类菩萨摩诃萨眷属围绕。众宝璎珞庄严其身。如黄金薝卜日月光明。诸最胜子从十方来。就大莲华宫殿座上而灌其顶。譬如自在转轮圣王,及天帝释太子灌顶。是名菩萨手灌顶神力。
(记曰。此灌顶神力加持也。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以二障所缠,故法身隐而不显。是则但有执持之力,而不能感加持之力。今行人入大乘照明三昧。以三昧力,顿断粗重二障,证平等真如,得法性身,与十方佛气分交接。故即感诸佛现身说法,神力加持。由内外交熏,净治微细二障究竟无余,一念顿证二转依果。以法性圆明,与十方佛同体无二。故感灌顶神力加持也。)
大慧。是名菩萨摩诃萨二种神力。若菩萨摩诃萨住二种神力,面见诸佛如来。若不如是,则不能见。
(记曰。此结二种加持,以明三种佛性义也。佛性有三种者,谓正因,缘因,了因也。众生各各虽具正因佛性。若不遇真善知识方便善巧助发,亦不能得了了明见。譬如王求箜篌之声,断弦裂木求之,毕竟不得。以无善巧方便缘故。彼外道二乘亦同禀正因。但由恶见熏习,妄执二种自性以为涅槃。虽欲求之,转增邪执。毕竟不能明见佛性。故云若不如是则不能见。意明外道二乘若果是真果,必得如此感应加被之力。今果既不真,故不能见。法华云。若得做佛时。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今既不然,足知非真灭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凡所分别三昧神足说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来二种神力。(唐译云。诸菩萨摩诃萨,入于三昧现通说法,如是一切,皆由诸佛二种神力。)大慧。若菩萨摩诃萨离佛神力能辩说者,一切凡夫亦应能说。所以者何。谓不住神力故。
(记曰。此言菩萨能明见佛性,故凡所动静云为,皆住如来二种神力也。一切凡夫同禀佛性而不能说法者,以日用而不知故。由不知,特不住神力耳。非不加也。以如来不舍一众生故。老庞云。野老负薪归。村妇连宵织。看他家事忙。且道凭谁力。问渠渠不知。特地生疑惑。伤嗟今古人。几个知恩德。故华严四十二种法门,皆菩萨承佛神力而说。至若异生皆能说法,各得一种法门,由住如来二种神力故也。)
大慧。山石树木及诸乐器城郭宫殿,以如来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乐之声。何况有心者。聋盲喑哑,无量众苦,皆得解脱。如来有如是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
(记曰。此返显如来非不加被终生,但众生不了自心,故不得如来真实受用耳。殆非如来弃众生也。故云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由是观之。无情被加尚出音声。况彼外道二乘有情者耶。故云,舍善根一阐提,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此非毕竟不加也。譬如日光,于生盲人无不利益。)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摩诃萨住三昧正受时,及胜进地灌顶时,加其神力。佛告大慧。为离魔业烦恼故,及不堕声闻地禅故,为得如来自觉地故,及增进所得法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咸以神力建立诸菩萨摩诃萨。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摩诃萨。
(记曰。此承上问也。大慧意谓如来既有无量神力利安众生。何独言加地上菩萨,而不言其余众生耶。故世尊答云。以登地菩萨,初入真见道,有相观多,若不加持,则堕魔业。故华严云。菩萨有十种魔。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是则初地不加,则堕魔业。七地菩萨,未离心量。若不被加,则堕外道邪径。八地菩萨,纯无相观,味著三昧,不起度生之心。故十方诸佛三加七劝,拔出寂定。云,起,善男子。勿得乐住三昧。汝之三昧,二乘亦得。故此不加,则堕二乘禅,不能到如来自觉地故。十地已上,金刚喻定,尚有最极细微二障。故胜进不加,不能顿断极微二障,不能顿得无上菩提。是故诸佛如来咸以神力摄受诸菩萨。以余地前非真修,故不摄也。嗟彼外道二乘,既不能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又不得蒙十方如来神力加持。如何能的究竟真常之果。此其所以甘堕沉沦,乐为鄙事,宜矣。是则圆觉三期,楞严坛场,非徒设也。行人宜深识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神力人中尊 大愿悉清净
三摩提灌顶 初地及十地
(◎已上略示邪正因果相已竟◎此下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八
一切佛语心品第二之三
(◎已上略示邪正因果相已竟◎此下第三广释邪正因果差别相分二◎初广释前三种褝以显三乘差别因果相又二◎初辨因别有三◎初广释愚夫褝中外道邪褝)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佛说缘起,即是说因缘。不自说道。(魏译云。如世尊说十二因缘,从因生果。不说自心妄想分别见力而生。唐译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世尊。外道亦说因缘。谓胜。(魏译云。自性。唐译云。胜性。)自在,时,微尘生,如是诸性生。然世尊所谓因缘生诸性言说。有间悉檀。无间悉檀。
(记曰。此大慧疑佛说法亦同外道,以发愚夫褝中外道邪褝也。此难佛说因缘亦同外道堕有者。由前云如来说法离于有无,依真谛缘起为首。非外道以胜性自在无因微尘时等为首。故此难云。佛说缘起是由作者,非自体起。亦同外道所说以胜性自在时我微尘生于诸法,是堕有也。故唐译云。今佛世尊但以异名说作缘起。然世尊所说因缘生法,与外道所说胜性等,为有别义,为无别义。故云,有间悉檀,无间悉檀。檀,此云施。华梵兼称,云遍施。言佛之法施也。此难佛说因缘未离于有。下难无因未离于无。)
世尊。外道亦说有无有生。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
(记曰。此难佛说无因,亦同外道堕无也。外道计有者从有因生。计无者从无因生。故云有无有生。谓若有若无,二皆有生也。此中大慧正取无因。然世尊亦说无有生,生已灭。此正同外道无有生,是无因也。无因则同外道计无。)
如世尊所说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此是世尊无因说。非有因说。世尊建立作如是说。此有故彼有。非建立渐生。观外道说胜。非如来也。
(记曰。此证成佛说无因,返不如外道所说为胜也。谓佛说无明为因,生行识等果。此不说自心生而说无明生,是无因也。此有故彼有者,谓此无明一有,则彼行至老死一时皆有,故云非建立渐生。外道说从神我主谛为冥初。从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为胜性。故以胜性为生因。如此建立渐次而生。斯则如来说此有故彼有,一时顿生,无有次第。且又果生因灭,是返不如外道说胜也。)
所以者何。世尊。外道说因不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观因有事,观事有因。(唐译云。世尊所说果待于因,因复待因。)如是因缘杂乱。如是展转无穷。
(记曰。此释成如来说法不如外道之所以也。谓外道说胜性等为因,不从他缘生而能生他,是因常为因,不为果。如此因果分明。然世尊说十二因缘。以无明为因,生行为果。又以行为因,生识为果。至老死为因,又生无明为果。如是一法,又作因,又作果。故云。观事有因,观因有事。是因果杂乱。三世轮转,无有一定。所以不如外道说胜。是故如来说法未有不同外道者也。此大慧以因缘设难,将辨缘起无性,显真如离言说相,以破外道言说自性相计著。◎先辨缘起无性)
佛告大慧。我非无因说。及因缘杂乱说。此有故彼有者。摄所摄非性。觉自心现量。(唐译云。大慧。我了诸法唯心所现。说此有故彼有。非是无因,及因缘过失。)大慧。若摄所摄计著,不觉自心现量。外境界性非性。彼有如是过。非我说缘起。(唐译云。若不了诸法唯心所现。计有能取及以所取。执著外境若有若无。彼有是过。非我所说。)我常说言因缘和合而生诸法。非无因生。
(记曰。此世尊释成不同外道所说,以明缘起无性也。意谓我了诸法唯心所现,本无实法。以无明不觉自心现量,妄见境界,以为实有。故宜荡擞泄时擞校鞘俏抟颍耙蛟倒А:握摺R员送獾啦涣酥罘ㄎㄐ乃帧<朴心苋∷ V粗饩场9释朴形薅铣R灰斓取1擞腥缡枪7俏宜翟灯鹬ā9饰宜狄蛟担票送嵌橛幸病G椅壹人狄蛟岛秃隙罘ǎ裎抟蛞J枪什煌獾浪怠9试品俏抟蛏!蛏媳缭灯鹞扌砸丫埂虼蜗哉嫒缋胙运迪
大慧复白佛言。世尊。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世尊。若无性者,言说不生。世尊。是故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记曰。此计诸法实有自性而生言说,将显真如离言,以破言说自性相计著也。由上佛说诸法无性故说缘生,故此难云,岂非言说有性而诸法亦实有性耶。意谓既有言说,必有诸法。若无诸法,言说何起。此计诸法言说皆有实体。故向下佛以二义破之。一谓诸法虽无,不妨言说,如兔角龟毛等。次谓虽无言说,亦能显说,如瞻视等。◎且初)
佛告大慧。无性而作言说,谓兔角龟毛等。世间现言说。大慧。非性,非非性。但言说耳。如汝所说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者,汝论则坏。
(记曰。此言诸法虽无,不妨言说也。唐译云。虽无诸法,亦有言说,岂不现见龟毛兔角,石女儿等,世人于中皆起言说。彼非有,非非有,而但有言说耳。大慧。如汝所说,有言说故有诸法者。诸法…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7-9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