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此通妨难,以显声闻菩萨所观虽同,所证则异,以明心有大小为差也。问曰。菩萨亦得此自觉圣智境界,何以不同声闻。故唐译云。菩萨虽亦得此圣智境界。以怜悯众生故,本愿所持,不证寂灭门及三昧乐。由观空而不取证,此所以异于声闻也。故勉之曰,菩萨摩诃萨,于此自证圣智乐中,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记曰。此明钝根声闻也。谓此声闻不知观空,但依圣教所说权乘八背舍等观门而修。观四大等诸法实有自相共相。虽不同外道计作者生。然亦执彼诸法以为实有自性。亦不离妄想。故唐译云。云何分别执著自性相。所谓知坚湿暖动青黄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教理见自共相,分别执著。魏译云。分别有物,执虚妄相。谓于彼法虚妄执著以为实有。)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记曰。此结劝离过也。声闻已得人无我。未得法无我。以人无我即是法执。故灭人无我相见,即是入法无我相也。)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记曰。此结名也。谓离彼二种声闻见,即名正智。故劝令应舍。◎上即二乘邪因以示正因竟◎下以圣智正因破外道邪因)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及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记曰。前明离二乘见,此明离外道见也。以外道计神我为生因,非真因也。以无常为常,非真常也。总皆邪见。离此即名正智。故发此问。意谓佛说自觉圣智,及第一义,为真常不思议。而外道亦说常不思议。世尊所说,岂不同彼外道所说耶。佛向下以因相不同,故不比外道所说答之。)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记曰。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第一义为因,以自觉圣智为相。所谓实相真因。非彼外道妄计神我为因。乃以无常为常。故不同彼论。)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记曰。此征释不同所以也。谓彼常不思议,乃妄立神我,不因自觉圣智相第一义智而成。故云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记曰。此正显彼非真常也。谓常不思议,必仗真因。若非真因,何能显现常不思议义耶。)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记曰。此纵夺妨转计也。恐彼闻佛说真常因自相成,乃转计曰,我说常不思议亦因自相成,何以不同佛说。故纵之曰。彼外道不思议若果然因自相成者,则彼亦应是真常矣。但由所计作者为因耳。然作者非真因。因既不真,岂获常果。故常不思议不成。下显正因。)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记曰。此明佛说因相俱真,以显真常不思议也。佛言,我说常不思议,乃依第一义谛因相成立。离有无二见。以得自觉圣智相,故有实相。得第一义智因,故是真因。一切有无戏论俱离,当体寂灭。譬如三无为法,永离诸过。故是真常。此其所以不同外道常不思议邪见论也。)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得修学。

   (记曰。此结指真常,故劝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记曰。此明外道不同佛说常不思议之所以也。所以不同者,以彼所立,于有为法外,别立作者以为生因,故为异因。佛以自觉圣智为因,故为真因。此所以不同。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以无常异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谓彼以异因,故非真常。我以自觉圣智为因相力,非自相作者因相力,故是真常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记曰,此就彼所立,以显真能破也。然诸外道因见诸法有已还无,妄计别有作者是常.而如来亦见诸法有已还无,说是无常.故唐译云.外道常不思议,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比知是常。我亦见所作法有已还无,无常已,不因此说常。若以三支比量合之。常不思议,是有法。定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所作瓶等,是无常法。因喻不转,故不成常宗。无常是有法。定非是常宗。因云所作性故。喻如瓶等。瓶等所作,是无常法。故即彼所立,翻成所破。然彼以妄计比知。我以自觉圣智现量。故我所说,非彼所论。)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记曰。此言外道所计作者,是以无因为因。竟成断灭,同于兔角。故其所立以无常为常。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唐译云。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议。此因相非有,同于兔角。故常不思议,唯是分别,但有言说。何故彼因同于兔角。无自因相故。以非第一义自觉圣智为因相,故云自因相非分。)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记曰。此明如来以自觉圣智为因,结成不同外道之论也。然外道于一切法,起有无二见,故于无常妄计为常。以彼不知自因之相,故去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如来说法,离此诸过,故不可与彼同日语也。上明二乘偏执外道邪见皆非正智。意显舍此即证自觉圣智矣。下二章约不灭不生,以明正智即如如。◎上破二种邪因已竟◎下举果验因二◎初破二乘灭见)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魏译云。不知世间涅槃无差别故。唐译云。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唐译云。彼愚痴人说有三乘。不说唯心无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来现在诸佛所说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于生死轮转不绝。)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寂灭,不容更灭。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明即妄想以证正智。即正智以显如如。以破二乘灭见也。然生死境界,本来不有。但唯心所现。藏识转变。而依妄想分别而有。若了妄想无性,即转识成智。若以正智圆照,则万法皆如。当体寂灭。岂容更灭。二乘愚痴,不能了此。妄取不受后有以为灭度,讵非大谬。所谓但尽生死,谓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所以常在生死轮转不息。以不达唯心现量,妄起种种分别故。◎上言不灭◎下言不生◎次破外道生见)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记曰。此言诸法本自不生,以示真常不思议因,以显即如如明正智,以破外道生见也。良以诸法无生,是三世如来所传心印。惟证相应。以唯心所现,缘生无性,离有无二见。如兔马角,非生而后无,盖生本无也。由凡愚不达,故妄执为有。然此无生理趣,乃自证圣智所行之处。非愚夫分别二见境界。)

   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记曰。此结上二章,以明生灭皆妄见也。故唐译云,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是藏识影像。所取能取二种相现。彼诸愚夫堕生住灭二妄见中。故于中妄起有无分别。斯则根身器界本自无生。唯八识影现。七识妄起执取分别,以为实我实法。此乃愚夫于无生中妄见有生。非圣贤也。意令即生灭以证真常。故于彼法应当修学。苟达生灭即常,则妄想即成正智,名相本自如如,即彼二乘外道可起如来种性矣。故下文明五无间种性。◎五勘果知因。谓勘验现行之果,足知过去习气之因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唐译云无种姓。)

   (记曰。此言五性不同,以明众生本具法性是一,但由外援故异,以成自觉圣智究竟差别相也。然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初无纤毫间隔。本无三乘五性之别。良以外缘熏习不一,故有五性不同。斯则机本不异,异在于师。故前勉修如实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故此下文云,当转彼恶见,则二乘外道当得如来法身,阐提亦作得度因缘也。引权入实,义见于此。言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又种者,因义,类义。谓众生佛性本来是一。盖由昔闻教法熏习成种,各有自类种子,故曰种性。此种性义,识论所明有其二类。一者本有,谓旧熏也。二者始起,谓新熏也。本有者,谓无始时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长劫所熏染净种子,此即名为本性住种。如佛于大通智胜时说法华经,而诸闻者直至今生还蒙佛化,方得成熟。此净法熏习,而为本性…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