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P5

  ..续本文上一页无性阐提,非菩萨阐提无以发善根。菩萨阐提,非无性阐提无以资愿力。此则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故云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魏译云。无性乘,谓一阐提。此即前五性中无种性。今会五性同归,故特言之,以显佛性平等,以明众生如也。)

   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记曰。此言无种性也。一阐提,此云断善根。又云焚烧一切善根。盖真如随缘成事,举体全变,无有剩法。今全体真如,变作全体恶性。恶性即如,更无涅槃可入。故云不般涅槃。)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

   (记曰。此言菩萨阐提也。菩萨愿尽众生界。谓众生尽,我愿乃尽。若一众生不尽,我愿不尽。故云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然所以愿尽众生界者,以众生本如,早已涅槃,不容更灭,故无涅槃可入。故云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与阐提名同,故云亦到一阐提趣。唐译以是名句作结语。)

   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记曰。大慧意谓无性断善,不入可尔。菩萨度生,本为求证涅槃,何以毕竟不入。故致疑云,此二种阐提中,何者毕竟不入涅槃。下佛答云,阐体尚有入时。菩萨毕竟不入。以知一切法本涅槃故。)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记曰。此正显佛性平等如如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阐提不断善性,如来以平等大悲而摄持之,故有时而发善根。由昔谤法因缘为种,今日缘熟,故如来以神力加持,或时善根生也。如广额屠儿,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提婆达多,生生谤佛,今蒙受记。如华严所明,由昔谤华严经,堕地狱中,而为地狱天子。毗卢出世,先以足轮光照,三重顿圆十地。此皆谤法阐提,蒙佛神力之验也。所云善根者,正由昔闻熏之种子耳。菩萨阐提不入涅槃者。以法界如,众生如。故众生界不可尽,烦恼不可尽,而行愿不可尽。此普贤大士所以常居幻化,而不入涅槃也。◎上从请分别自性章起止此明五法已竟)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卷第五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五

   (◎上明五法已竟◎下明五法中三自性)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

   (记曰。上言五法依自性而立。不知自性有几。故特示有三。意令了达缘起无生,故云当善。)

   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

   (记曰。此征列三自性相也。然五法自性,不出此三。以妄想依名相起,是名缘起。若了缘起如幻,则妄想无性,即是正智。名相体空,本自如如,总归圆成。故五法之自性,不出此三。◎下正示其相)

   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

   (记曰。此标指妄想自性,依他缘起也。相即名相。以不达名相体空,依他而起,种种遍计。是名妄想。)

   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

   (记曰。此征释也。谓名相皆从缘起,故云缘起自性事相相。以不了缘起无生,故心行于中妄生计著,故云行显现事相相。此言妄想从名相生。唐译云。谓彼于缘起事相,种类显现生计著故。)

   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记曰。此言依彼事相而生计著,起二种妄想,以明缘起自性也。名相为内外法者,内即根身,外即器界。然此内外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本无名相,但是一心。而人不了,因依遍计妄执各各有名有相,故名妄想事相。即彼内外自共相者。然内外不出人法二种,谓内身五蕴谓之人。外器四大谓之法。妄计五蕴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成人,故云共。妄计四大各有自体,故云自。和合变化而生万物,故云共。故云即彼内外自共相计著妄想也。良以心本无生,因境缘有。故云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记曰。此明圆成自性也。良以身心世界,元一如来藏清净真心。离名离相,本自如如。但依妄想攀缘而行,则名相斯兴,横生执取。若依自觉圣智而行,洞达自心现量,则法法圆成,唯是如来藏心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唐译云。名相分别二自性相。正智如如,是圆成实。二相,即妄相缘起也。)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记曰。此总结前问也。前问中先请分别五法自性法门。次请因知五法自性已,则观察人法二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乃至逮得如来法身。此上答五法三自性,酬先请竟。下明观察二无我,乃至究竟佛地,以酬次请。◎上明三自性竟◎下明二无我)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

   (记曰。此答次请也。然五法不出二种无我。以见有人有法,即是名相妄想。若了二无我,即是正智如如。故前分别五法自性已,次即教令当善观察二无我相。)

   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

   (记曰。此示二无我相也。良由不达根身器界唯心所现,故妄计分别,执为实我实法。所谓妄想斯兴,名相乃形。若了缘生无性,则二皆无我。苟二无我,则五法自性皆离,八识俱遣。所以顿证自觉圣智,逮得如来常住法身也。)

   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著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记曰。此教以人无我观也。唐译云。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见身器世界,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然人者,即现在五蕴集聚妄身,妄执以为我相者也。以身为我,亦以六尘所受用境为我所。今观此等本来不有,皆从无明爱业之所生起。眼等六根取六尘境而生计著,以为受用,妄生贪求。一切根身器界,皆是藏识所现影像,当体全空。但依妄想分别显示似有。况刹那相续变坏不停。于中观察,毕竟无常,谁为我者,故总云离。此正观无我。下约喻以明四念处观。)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

   (记曰。此明四念处观中,初观心无常也。谓观此心妄相生灭,如河流,逝速不停。如种子,能生来果。如灯,念念生灭。如风,飘飏不住。如云,倏忽变灭。举皆无常,故云刹那展转坏。躁动不住,如猿猴。故经云心想如猿猴。如此观察,于中毕竟谁为我者。)

   乐不净处,如飞蝇。

   (记曰。此观身不净也。谛观此身,其中但有三十六物,九孔常流秽污不净。而妄贪著,以不净为净,故如飞蝇。)

   无厌足,如风火。

   (记曰。此观受是苦也。唐译云。如猛火。观种种受用,众苦所集,无一可乐,甚可患厌。但以妄想贪求,无厌无足,故如猛火。)

   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

   (记曰。此观法无我也。唐译云。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谓观三界诸生死法,但因无明业力所使,随他牵引,流转不息,恒无主宰。如汲井轮,任他牵转而不由我。)

   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

   (记曰。前别相念观,此总相念观也。唐译云。种种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谓观此身虚假不实,如行尸,则大可厌患。如木人,则幻化非真。于中谛观推求,毕竟谁为我者。行尸喻身,机关喻心。楞严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记曰。此结人无我观也。唐译云,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审如是观,则当下无我。)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唐译云。唯共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唐译云。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分别一切法无我。

   (记曰。此明法无我观也,谓观蕴处界等一切诸法,本自如如。离我我所。唯共积聚。但因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性故无能作者。以此例观,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乃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是愚夫妄想力。非圣贤也。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识,五法自性悉皆无我,是名法无我智。然自共相者,乃凡夫外道,妄计诸法,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今自共相离,则四计俱遣,无生之理自见。以明见诸法本自无生,方名法无我智。故诫菩萨当作如是观。)

   善法无我菩萨摩诃萨,不久当得初地菩萨无所有观地相。观察开觉欢喜。次第渐进,超九地相。得法云地。

   (记曰。此下至得如来自在法身,通明观成得果之相也。我法有二,谓分别,俱生。然分别二执断尽,即入初地。俱生我执,从初地至七地断尽,方入八地。俱生法执,从初地任运而断。至等觉后心方尽,即入妙觉。故云,分别二障极喜无。法执俱生地地…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4-6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