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

  ——提交“普贤与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

  尕藏加

   【内容提要】

   普贤是藏传佛教中常提及或出现的著名菩萨之一,特别在各派密宗中将普贤菩萨的地位提升到极致,以表法身佛或法身境界。而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唯一跨越“前弘期”和“后弘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宗派,对普贤菩萨之法身说更倾注颇多笔墨作了全方位、多角度、追根究底的阐述,并结合自己宗派的密法与普贤法身佛之间建立渊源关系。本文仅就宁玛派与普贤法身说略作讨论,主要从“旧密”与普贤法身之说、“九乘”判教与普贤法身之地位,以及“大圆满法”与普贤法身之境界三个层面或不同角度,梳理、归纳和分析宁玛派对普贤法身佛或普贤法身境界所作的全方位、多角度、追根究底的诸多解说。

  

   【关键词】宁玛派 普贤 法身 研究

  

   普贤是藏传佛教中常提及或出现的著名菩萨之一,尤其在密宗中将普贤菩萨的地位提升到极致,以表法身佛或法身境界。而宁玛派作为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唯一跨越“前弘期”和“后弘期”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重要宗派,对普贤菩萨之法身说更倾注颇多笔墨作了全方位、多角度、追根究底的阐述,并结合自己宗派的密法与普贤法身佛之间建立渊源关系。本文仅就宁玛派与普贤法身说略作梳理或初步探讨,意在普贤专题研究中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之作用,不过笔者初次涉足这一专题研究领域,难免挂一漏万或错谬百出,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旧密”与普贤法身之说

  

   藏传佛教中有新密和旧密之分,两者在密宗的教理阐释和实践方法上,既有诸多共同处,又有不少异同点,如新密将佛教密宗分类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即四续,而在旧密中分为外三续即事续、行续、瑜伽续和内三续即生起摩诃瑜伽、教敕阿努瑜伽、大圆满阿底瑜伽共六续。因此,对于普贤法身无论在新密还是在旧密中皆有各自相同或不相同的解说,尤其是旧密中提出的密宗内三续与普贤法身之间有着多层关系。

  

   1、新旧密法之界定

   从密宗的角度讲,藏传佛教中有旧密和新密两大密法传承。至于新旧密法的界定,土观·罗桑却吉尼玛(thuvu bkan chos kyi nyi ma,1737~1808)曾指出:“在显教方面,无新旧之分,新旧二派之说,乃是纯粹以密教宏传情形来划分的。对于这个新旧划分,其说法颇不一致,最普遍的说法,是指以班智达弥底(念智称)来藏以前所译续部,则称为旧派密咒;仁钦桑布译师以后所译续部,则名为新派密咒”。[①] 这段论证可作为藏传佛教界对新旧密法之界定所下的权威定论,它不仅将藏传佛教新旧之分限定在密宗领域,而且明确了班智达弥底(pandita smri ti)进藏(十世纪末)前所译密宗经典均属“旧密”范畴;以藏族大译师仁钦桑布(rin chen bzang po,958~1055)为首开始所译密宗经典皆归“新密”范围。因此,大体上将宁玛派之外的诸多宗派所持的密法,均可列为新密传承系统,而只有宁玛派才算得上藏传佛教中唯一延续旧密传承的宗派。也就是说,宁玛派所推崇或实践的密法可以确认为肇始于公元7世纪中叶的旧密传承,而格鲁派、噶举派、萨迦派和觉囊派等宗派推崇或实践的密法都属于起始于10世纪末的新密传承。

   实际上,具体界定新旧密法,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学术研究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考证。譬如,笔者最近发现的藏文文献对新旧密法之界定又提供了新的更具体的资料依据,如“所谓的旧译密法,在显宗中无有新旧之分,甚至在下三续中也没有新旧之分,主要是在金刚乘无上续中出现,即从班智达弥底进藏前所译内三续及其分支等密典,才是旧译密法,号称“旧密””。[②] 引言中所谓的“下三续”是指佛教密宗四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中之前三续。由此可认为,藏传佛教中的新旧之分或新旧二派之界定,不仅出现在密宗范围,而且密宗中又局限于无上瑜伽续中。甚至可断言,藏传佛教中新旧密法之分,不是出现在密宗下三续中,而只是产生于无上续方面。同时,说明密宗六续中的内三续(生起摩诃瑜伽、教敕阿努瑜伽和大圆满阿底瑜伽)方是宁玛派所独有的旧密传承或旧密法体系,而以格鲁派为代表的诸多新派在无上瑜伽续中也形成自己的新密法体系,主要由父续(pha rgyud)、母续(ma rgyud)和无二续(ngo bo gnyis med kyi rgyud)三支密法传承构成。

  

   2、新旧密法对普贤法身之解说

   普贤法身作为一种抽象概念,宁玛派在考述密宗历史渊源或旧密传承时常提及,尤其结合佛教三身、四身或三界理论,对普贤法身所体现的法性、境界和佛位等多面深层含义进行描述或解说。譬如,《宁提亚西》(snying thig ya bzhi)记载:“最初吉祥普贤在未形成任何自性之法界,示现离戏无染之法身,向圆满受用并具足相好的五方佛(rgyal ba rigs lnga)和第六佛金刚总持(rigs drug pa rdo rje vchang),以自然加持中宣示密法;而金刚总持在兜率天向化身吉祥金刚萨埵(rdo rje sems dpav)和秘密主金刚手(gsang bdag phyag na rdo rje),以自性中传授密法;金刚手在火焰大尸林向化身噶热多杰(dgav rab rdo rje)上师,用修辞语言讲授密法。”[③] 由此可见,宁玛派或旧密从佛教三身理论的角度,认为密法最初由普贤法身佛传授给报身五方佛和金刚总持佛,再由报身五方佛或金刚总持佛传授给化身金刚萨埵和金刚手,最后由化身金刚萨埵或金刚手传授给化身噶热多杰上师。从此密法在有情众生或人世间传承不断。而从佛教三界理论的角度看,密法最初似乎是从无色界传到有色界,再从有色界传播到欲界即五浊世间。如此作判断不无道理,或许其中贯穿着“三世佛,利益三界众生”[④] 的深远意义或内在精神,而且此段话正是宁玛派高僧隆钦饶降巴(klong chen rab vbyams pa,1308~1363)站在法身为过去佛、报身为现在佛、化身为未来佛的佛学观点上所讲的。当然,这里所讲的“三世佛”与过去燃灯佛、现在释迦牟尼佛和未来弥勒佛为“三世佛”的佛教大众说法有所不同,应该区别理解。

   此外,隆钦饶降巴在《胜乘藏(品)》(theg mchog mdzod)中对密法传播途径作了进一步考述:“在何时何地如何产生续部呢?是由教祖三身合一而传播。其情形是:以法身加持本义而宣示,以报身明净自性而传授,以化身修辞言语并现实相而讲说。……。续部产生地有三:第一地,为法身佛地。在法界大宫殿,教祖普贤法身佛向智慧海眷属或徒众,以无时间概念、无言语文字而宣示大圆满自性法;第二地,为报身佛地。在密严刹土(色界十七天的最上层报身佛土名),教祖报身大日如来佛向五佛、虚空自在母等五佛母、地藏等菩萨、婀娜多姿等女菩萨,以及充满虚空之自显坛城等眷属或教徒,以六字之音或不言而喻之巧妙示现大乘佛法之无上类品,当时正处于智慧自显的时代;第三地,为化身佛地。在兜率天(六欲天之一),教祖金刚总持显现金刚萨埵智慧幻身,向出世之善缘者、诸菩萨、成就者、智慧空行者,以及入世之神、龙、人、阿修罗、食香者(dri za)等无数眷属或徒众,讲授不可思议之显密教法,其时代始于无限寿命直至百岁寿命之间。”[⑤] 可以看出,宁玛派或旧密在讲述密法传承乃至整个佛法源流时,极力强调普贤法身的元始教祖地位,并通过普贤法身佛宣示大圆满法来降低其他教主的身份地位,并结合三身说将报身和化身二佛始终处于第二或次等或附属地位,从而凸现法身佛的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

   至于新密对普贤法身的解说,主要是从佛教二身(法身与色身)理论的角度去认识或把握的。宗喀巴(tsong kha pa,1357~1419)在《密宗道次第广论》(sngags rim chen mo)中提出:“为利益化机众生而真实显现形体之佛不是法身,而是色身之两种。虽以解深密之智慧修法身、以广大之方便修色身,但脱离方便之智慧或隔阂智慧之方便,均不能成就法身或色身二身。故方便与智慧不可分离或缺一不可之观点,乃是大乘诸宗派之共同思想。”[⑥] 又曰“色身之本性乃圆满觉悟诸佛之圆满受用也,而化身之性相显现为化机有缘人而成为色形之主宰。”[⑦] 显而易见,在所谓的色身中已包含了报身和化身。所以,宗喀巴的二身说,虽可等同于宁玛派的三身说,但其中只是强调了法身不可显现为实相的道理,却没有明确指出法身可表以神格化或拟人化的普贤。又如“根据《现观庄严论》(mngon rtogs rgyan)记载:逾越第九地之智慧,则是何某住佛地,此乃住菩萨之十地也,故第十地为佛地,而金刚总持住十一地。……。觉悟佛乃十地之自在者;大日如来为获得殊胜之道者;持金刚者是第十一地之自在者。”[⑧] 在此虽然提到了金刚总持和大日如来等密宗教主,但是依然未提及在宁玛派无上内三乘中大力彰显的密宗大教祖普贤法身佛。然而,新派密法在佛性或法性的角度对普贤法身及其境界却作了深入细微的解说,认为法身可细化为二十七种,大致能体现九种境界。如法身之法身,法身之报身,法身之化身。在法身之三身中虽有时空概念,但不可言表;…

《宁玛派与普贤法身之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