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P5

  ..续本文上一页第1版)第50~59页。

  [32] 《通书

  诚下第二》,《周敦颐集》卷二第26页。

  [33] 未实现出来。

  [34] 开展清净解脱的根据。

  [35] 开展杂染生死一切事相的本原。

  [36] 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第59~60页

  [37] 侯外庐等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60页。

  [38] 据《释门正统》记载,杨龟山认为张载的《西铭》吸收了《华严法界观门》的思想。

  [39] 《〈正蒙〉范育序》,中国中华书局1978年版《张载集》第5页。

  [40] 《正蒙

  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8页。

  [41] 《易说

  说卦》,《张载集》第233页。

  [42] 客形

  [43] 《正蒙

  干称篇第十七》,《张载集》第66页。

  [44] 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学思想研究》,中国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315页。

  [45] 《河南程氏外书》卷十二,中华书局1981年版《二程集》第424页。

  [46]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第31页。

  [47]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第30页。

  [48] 《人物篇》,《河南程氏粹言》卷二,《二程集》第1267页。

  [49] 《心体与性体》(中)第49页

  [50] 庞万里《二程哲学体系》,中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第82页。

  [51]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上。

  [52]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下,《二程集》第54页。

  [53] 《伊川先生文集五》,《二程集》第609页。

  [54]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第195页。

  [55] 葛兆光先生认为,理一分殊的道理其实并不是宋儒的发明,甚至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它本是古代中国哲人心中皆有、人人口中却无的一种理念。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中国思想史》第二卷第299页,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56] 《朱子语类》卷一,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57] 《朱子语类》卷一第3页

  [58] 《朱子语类》卷一百第2549页

  [59] 《朱子语类》卷九十四第2369页

  [60] 《朱子语类》卷一第2页

  [61]《朱子语类》卷一第2页

  [62] 《朱子语类》卷一第9页

  [63] 陈来先生认为,朱熹对理、气关系的认识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他早年从理本体论出发主张“理气无先后”,“理在气先”的思想由南康之后经朱陆之辩到朱陆太极之辩逐步形成,“理能生气”曾经是他的理先气后思想的一个内容。而他的晚年定论是逻辑在先,逻辑在先说是在更高的形态上返回本体论思想,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见《朱子哲学研究》,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99页。

  [64] 《朱子语类》卷一第3页

  [65] 《朱子语类》卷二十七第677~678页

  [66] 禀受

  [67] 《与曾宅之》,《陆九渊集》卷一第4~5页,中国中华书局1980年版。

  [68] 《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第149页。

  [69] 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第171页

  [70] 《与侄孙浚》,《陆九渊集》卷一第13页。

  [71] 《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22页。

  [72] 《杂著》,《陆九渊集》卷二十二第273页。

  [73] 《语录》,《陆九渊集》卷三十四第405页。

  [74]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下。

  [75]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7页中。

  [76] 鲍博《陆九渊与禅学关系管窥》,中国北京《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第115页。在这篇文章中,鲍博先生将陆学与禅学在本体论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77] 即法、理、阴阳等。

  [78] 韩强《儒家心性论》第92页。他认为:儒家心性一元论发端于程颢,完成于陆王,发扬于刘宗周、黄宗羲;性气一元论发端于罗钦顺、王廷相,完成于王夫之、颜元、戴震。

  [79] 《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卷第576页中。

  [80] 《正蒙

  太和第一》,《张载集》第9页。

  [81] 《正蒙

  太和篇第一》,《张载集》第7页。

  [82] 《经学理窟

  义理》,《张载集》第273页。

  [83] 《正蒙

  诚明篇第六》,《张载集》第22页。

  [84] 《正蒙

  诚明篇第六》,《张载集》第24页。

  [85] 《经学理窟

  学大原上》,《张载集》第281页。

  [86] 《正蒙

  诚明篇第六》,《张载集》第23页。

  [87] 《正蒙

  诚明篇第六》,《张载集》第22页。

  [88] 《张子语录中》,《张载集》第32页。

  [89] 《拾遗

  性理拾遗》,《张载集》第374页。

  [90] 《中庸解》,《河南程氏经说》卷八,《二程集》第1152页。

  [91]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二程集》第204页。

  [92]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第2430页

  [93] 《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第1387~1388页

  [94]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第251~256页

  [95] 《朱子语类》卷五第89页

  [96] 《朱子语类》卷五第94~95页

  [97]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514~516页。

  [98] 道教对宋明理学的影响见陈少峰《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中国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版。

  

《论一心二门及其对理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