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P4

  ..续本文上一页4] 《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第35页下、36页上。

  [5] 《大乘四论玄义》卷七,《卍续藏》第74册,第93页上。有关《大乘四论玄义》的研究,见伊藤隆寿《大乘四论玄义の构成と基本的立场》,《驹泽大学佛教学部论集》第2号,1972年;同氏《慧均〈大乘四论玄义〉について(二)》,《印度学佛教学研究》第20卷第2号,1972年。

  [6] 《涅槃宗要》,《大正藏》第38卷,第249页中。

  [7]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第1版,第121页。

  [8] 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第1版,第488页。Ming-Wood Liu ,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a-nature Doctrine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16,1989 , pp.23.

  [9] 《中边分别论》卷上,《大正藏》第31卷,第452页下-453页上。

  [10]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4页中-下。《敦煌宝藏》第23册,第91页下。

  [11] 《大乘唯识论序》,《大正藏》第31卷,第70页中-下。

  [12] 《大乘四论玄义》卷七,《卍续藏》第74册,第88页下-89页上。

  [13] 《中边分别论》卷上说:“不染非不染,非净非不净,心本清净故,烦恼客尘故。”《大正藏》第31卷,第453页上。

  [14] 上田义文亦强调,《摄大乘论》异于《大乘起信论》之根本点是把三性说当作体系的根本。《阿梨耶识の原始的意味》,《佛教研究》2-1,1938年,第45页。

  [15] 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大正藏》第31卷,第155页中-下。

  [16] 《摄大乘论抄》,《大正藏》第85卷,第1000页中。

  [17] 《摄大乘论抄》,《大正藏》第85卷,第1000页中。

  [18] 刘元齐《净影慧远〈大乘义章〉佛学思想研究》,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第1版,第379页。

  [19]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99页。

  [20] 赖永海《中国佛性论》,第102页。

  [21] 《佛性论》卷四,《大正藏》第31卷,第811页中。

  [22] 《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卷,第39页中。“理非物造”出自净影慧远《大乘起信论义疏》卷上之上,《大正藏》第44卷,第179页上。

  [23] 地论师的南道、北道与摄论师各有同异,南道派以法性、真如为依持,与摄论师的出世转依位相同;而北道派以阿黎耶识为依持,与摄论师的虚妄唯识相同。

  [24] 《大乘四论玄义》卷八,《卍续藏》第74册,第111页下-112页上。

  [25]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版,第389页。吴汝钧认为佛性具有广狭二义:从狭义上说,佛性为众生成佛的基础,这只限于众生的主体方面;从广义上说,则佛性为现象世界中所有存在事物的基础。在这两义中,以广义的佛性观较为后斯的中国佛教所重视。见《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0-31页。

  [26]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45页中。

  [27] 灵润针对新译唯识的佛性思想提出批评,首先他全盘否定一分无性说,称它为凡小不了义执;其次,灵润批评新译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小分,非全分一切”;最后,他评破“一分无情无佛性者,无有行性,若论理性则平等皆有”的说法。见释恒清《佛性思想》,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第1版,第242页。

  [28] 《法华秀句》卷中,《日本大藏经》第42卷,第69页上。

  [29]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83页。

  [30] 《摄大乘论释序》,《大正藏》第31卷,第152页上-中。

  [31]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6页上。

  [32] 赖永海指出,本有说在谈论因与果的相互关系时,更注重二者间的必然联系;始有说则在严分二者的基础上,强调因果转化的条件性。见《中国佛性论》,第108页。

  [33]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上,《大正藏》第34卷,第110页下。

  [34] 《大乘四论玄义》卷七,《卍续藏》第74册,第93页上。

  [35] 《摄大乘义章》卷四,《大正藏》第85卷,第1036页下。

  [36]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大正藏》第31卷,第831页上。

  [37] 释恒清《佛性思想》,第245页。

  [38] 《法华秀句》卷中,《日本大藏经》第42卷,第74页上。

  [39] 《法华秀句》卷中,《日本大藏经》第42卷,第74页上。

  [40] 见杨惠南《吉藏》,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第1版,第248-252页。

  [41] 安藤俊雄、薗田香融《最澄》原文“《决权实论》”,东京岩波书店1974年第1版,第388页。

  [42]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9页上;《敦煌宝藏》第23册,第98页下。

  [43] 《摄大乘论疏》卷七,《大正藏》第85卷,第999页中;《敦煌宝藏》第23册,第99页上。

  [44] 《摄论章》卷一,《大正藏》第85卷,第1025页下。

  [45] 《摄大乘论抄》,《大正藏》第85卷,第1000页下。

  

《三种佛性与真实胜乘——摄论师的佛性、一乘思想》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