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
圣凯法师
一、序论
二、教主之比较
三、因地本愿之比较
四、净土状况之比较
五、往生法门之比较
六、结语
七、参考书目
一、序论
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难多的世界。面对这个多苦多难的世界,而引发向往美好的世界,是应该的,也是一切人类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1)重视自己的理智与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进一步的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2)在佛法的普及声中,佛弟子不仅只要求众生自身的清净,更注意到环境的清净。印顺法师说:“圣者们的修证,与身心修证的同时,对于(众生)人类的苦难──社会的、自然界的苦难,要求能一齐解除的,那就是佛教净土思想的根源。”(3)于是,比对现实世界──释迦佛土的缺陷,而表达出他方清净佛土,这是佛弟子共同的愿望。
净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实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常见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之兜率净土,另外还有《华严经》之华藏世界、《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心净土净。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曾流行一时,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4)至于其他净土,虽然随著经典传入中国,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地极为特别,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往生极乐净土法门中,也不像后世以念佛为主,经典中原来是以诸行往生的。这当然是佛法适应世谛流布,因适应中国的时、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发展到今天,时代在迅速地发展,佛教要掌握时代的命脉,就必须在传统的净土思想中,抉择出适应今天环境的方便,这是现代佛法弘扬者的任务。
中国自从本世纪初以来,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在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除了继承传统的佛教以外,对佛教自身也进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提出是这时代的结晶。于是,人们在强调“西方净土”外,逐渐提倡“人间净土”,这是佛教适应时代的新方便,即重视在现实人间努力于心灵的净化、生活的净化、环境的净代。对人间净土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近现代中国佛教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实,被中国佛教徒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佛净土、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及智慧、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在这四大净土中,以弥勒净土出现最早,也最充满人间现实性。其次,弥陀净土与阿佛净土是初期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两大流:阿佛土是般若流,是重现实的、自力的、智证的、重头陀行的净土思想;弥陀净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愿的净土思想。药师净土出现最晚,于是受弥陀净土及密教影响很大。所以,对这四大净土进行比较,而抉择出适应现代的净土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撰写本论文的目的。
净土是诸佛于因地行菩萨道,生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所以,每个净土都有教主,每个净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愿,由于因地的誓愿与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门。因此,本文将从教主、因地的本愿、净土的状况及往生法门四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净土法门之间的同异,以此抉择现代社会弘扬净土的新方便。
注释:
(1)《杂阿含经》卷10,《大正藏》卷2,69c。
(2)《维摩诘经》卷上,《大正藏》卷14,538c。
(3)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7页,正闻出版社,台北,1992年。
(4)关于弥勒净土在中国式微的原因,参见杨惠南《佛教思想新论》,216页,东大图书有限公司,台北,1982年。
二、教主之比较
四大净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众生,弥勒净土的教主是弥勒菩萨,阿净土的教主是阿鞞佛,极乐净土的教主是阿弥陀佛,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是药师佛。每个教主的名号都有一定的表法意义,佛菩萨都是依德立名,或约崇高的圣德立名,或取像于自然界,或取像于人事界,从种种方面表现佛菩萨的特德。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名号中,看出各净土的不同特色。
1、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又称梅旦丽耶菩萨、末怛利耶菩萨、迷底屦菩萨、弥帝礼菩萨。意译作慈氏。(1)修因时,以慈心利他为出发点,所以以慈为姓。据传此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而名为慈氏,这可以从弥勒的本生谈《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即有弥勒菩萨因地修慈三昧而不食肉的记载。(2)《华严经·入法界》:“或见弥勒最初证得慈心三昧,从是已来,号为慈氏。”(3)由此经文可知弥勒菩萨最初因地发慈心,修慈三昧,从此之后,生生世世常以弥勒为名。慈是四无量心中之首,此慈从如来种中生,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为慈氏。
释尊预记弥勒菩萨将于未来人寿八万岁下生成佛,这思想从小乘佛教即已流传,《长阿含经》的《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经》的《说本经》等都有记载。本来,弥勒菩萨比释迦早发心修行,而因为释尊精进勇猛的缘故,所以却反而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就是经论中所说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
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4)
由此可见,在因地修行时,释尊以度化众生为主,弥勒以摄取净土为主,开显出二种菩萨行:一为信愿的净土菩萨行,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这也是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差别。《弥勒菩萨所问会》又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舍施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5)所说的善巧方便安乐之道,即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
昼夜各三,正衣束礼,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6)
这说的即是礼敬诸佛、忏悔、发愿、随喜、请佛说法、请佛住世、随顺佛菩萨学,与普贤十大愿王略同。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义,即安乐行,以摄取净佛国土为主,所以是多集佛功德的净土行。但是,易行道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容易成佛,所以释尊比弥勒菩萨早成佛,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释尊的难行道富于大悲的精神,值得众生仰慕、赞叹,但弥勒的易行道更契合人性,因人性中多怯懦、贪逸。在初期大乘思想中,秽土修行胜进净土修行,重视现实世界的净化,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人类重视现实世间的净化,这是人类共同的要求。印顺法师认为弥勒与“明月”有关,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代表著清凉与光明,为佛弟子的理想。(7)《弥勒大成佛经》赞颂弥勒说:“光明大三昧,无比功德人。”接著说:“南无满月……一切智人。”(8)这是以满月的辉光,形容弥勒的确证。《弥勒菩萨所问经》也说:“遍照明三昧,普光明三昧,普遍照明三昧,宝月三昧,月灯三昧。”(9)由此等文句,可证明弥勒与月光的关系。印顺法师说:“这象征此界是五浊恶世,苦痛充满,惟有弥勒菩萨的慈济,才是黑暗的光明;这难怪佛弟子祈求弥勒菩萨的人间净土的实现了!”(10)这是用月光来象征弥勒菩萨的圣德。
在《阿含经》中,除了成道前的释尊以外,弥勒是唯一提到的菩萨。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从佛教史看,弥勒是唯一贯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萨,遂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11)《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说:
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12)
弥勒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并不是没修行的人,相反地,他开示出菩萨在五浊恶世中的修行,不应专门修定断烦恼急于一己之解脱而落入小乘,而应该重于利益众生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功德,这是注重现实世界、积极救济的菩萨精神。弥勒不但是菩萨道的典型代表,最重要的他是将来成佛的补处菩萨,与娑婆世界因缘深厚,便成为佛弟子倚仗的物件。同时,弥勒虽然生活在天上,但同在欲界,所以比较容易亲近,于是便有上升兜率天问法的事情。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极端发达,人们成为机械的奴隶,人们对世界抱著恐惧与不安。在现代美国的哲学家摩里斯所著的《开展的自我》中,为了使人们向创造的生活进步,应该采取那一条道路,征诸过去的历史,他选择了十三条道路,征求学生的意见,测验的结果是“弥勒之道”占全体百分之四十。同样美国的文明批评家曼福特说:古代佛教徒所预言的“弥勒”时代,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13)无论是古代的人们,还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份子,对弥勒的清凉与光明都翘首期盼,所以提倡弥勒净土是现代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2、阿佛
阿佛,梵名Aksobhya-buddha,西藏名Saxs-rgyas mi-Akhrugs-pa。音译为阿,或译为阿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义译为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依据《阿佛国…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