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卷上记载,过去东方去此千佛,有阿比罗提世界,大目如来出现其中,为诸菩萨说六度无极之行,其时有一菩萨,于闻法后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愿断嗔恚、断淫欲,乃至成最正觉,大目如来欢喜而赐号阿。(14)同时也可以解说为:不为嗔恚所动,所以或译为“不动”。
阿佛在因地修行所发的誓愿中,有一项非常突出的本愿就是:“世间母人有诸恶露。我成最正觉时,我佛中母人有诸恶露者,我为欺是诸佛世尊。”等到成佛时,“阿佛女人,妊身时,身不疲极,意不念疲极,但念安隐。亦无有苦,其女人一切亦无有诸苦,亦无有臭处恶露。舍利弗!是为阿如来昔时愿所致。”(15)由于女人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初期大乘经中每表现出转女成男的意愿,但是阿菩萨的意愿却不大相同,只要解免女人身体及生所有的痛苦,女人还是女人,在世间,论修证,有什么不如男子呢!印顺法师认为阿菩萨的愿行,与释尊时代的鸯掘摩非常相似。(16)鸯掘摩本是一名恶贼,受到释尊的感化,放下刀杖出家,修证得阿罗汉果。有一次鸯掘摩入舍卫城乞食,有女人临时,难恐惧,求见救护,鸯掘摩回来告诉释尊,释尊要他去以真实誓言,解除妇的苦痛。如《中部》(八六)《鸯掘摩经》(南传一一上·一三九)说:“妇人!我得圣生以来,不故意夺生类命。若是真实语者,汝平安生!”鸯掘摩的真实誓言──从佛法新生以来,不曾故意伤害众生的生命。就这样,妊妇得到了平安。这与阿佛的本愿,“妊身时……无有诸苦”,可说完全一致。又因为他杀害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时,每每被人咒,或加以伤害,可是他一点也不起嗔心,他曾作偈(南传一一上·一四一)说:“我先杀害者,今称不害者。我今名真实,我不害于人。”阿菩萨发愿,从此名为“阿”;鸯掘摩出家成圣,从此名为“不害”。阿与不害(Ahimsa),虽然梵语不同,而意义相近,二者舍去从前名字,得一新名,也是相同的。鸯掘摩于众生不害、救济女人痛苦的精神,在阿佛系净土思想得到具体的发扬,成为此系思想的特色。
3、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其梵文名字有两种,在Amita(义为无量)附加abha,Amitqbha(阿弥陀婆),译义即是无量光;在Amita附加ayus,Amitqyus(阿弥陀庾斯),译即是无量寿。也就是说,在印度,此佛名以两个梵名──Amitqbha和Amitqyus书写的,传到中国后,都音译成“阿弥陀佛”,有时也用“无量寿佛”之义译语。
梵语Amita,译为无量,印顺法师说:“阿弥陀佛──无量佛的含义,应有通有别。通,指一切佛,即无量无数的佛。在佛法的宏传中,无量佛的意义特殊化了,成为指方立向的,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17)可以举两部经来证明:
一、《观无量寿经》,这是专明观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第九观是观阿弥陀佛身相好,于观想成就时,经中说:“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佛。……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见无量寿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18)意思是观阿弥陀佛即是观十方一切诸佛,见阿弥陀佛即是见十方无量诸佛。
二、《般舟三昧经》,这也是专明阿弥陀佛的念佛三昧,此经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经中说,修观成时,“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专观阿弥陀佛而见现在一切佛,这与《观经》的“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完全一致。(19)
所以印顺法师说:“由此可见,观阿弥陀──无量佛,即是观一切佛。虽然以阿弥陀佛为一佛的专名,但对于这一切佛的通义,也还保存不失。阿弥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称的优势。”(20)所以,阿弥陀佛也得到特别赞叹与宏扬。梵语Amitqbha,译成无量光。光明无量,超越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特德;《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以下简称《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21)阿弥陀佛不但光明最盛,而且凡是被其光明照触者,都能蒙受极大好处,所以阿弥陀佛又号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这都是本于其光明的特德而有的名号。(22)由于这个无量光的特征,所以有些学者认为阿弥陀佛与太阳有关。如印顺法师说:“说得明白些,这实在是太阳崇拜的净化,摄取太阳崇拜的思想,于一切──无量佛中,引出无量光的佛名。”印顺法师还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引用《外国记》的传说,说明阿弥陀净土思想与波斯的琐罗斯德教的关系。(23)日本矢吹庆辉的《阿弥陀佛研究》列举诸家之说,认为阿弥陀佛的起源主要是外来与印度内部两种,但都说明与太阳有关。(24)《观无量寿佛经》的第一观是落日观,再从此逐次观水、观地、观园林、房屋、观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即是依太阳而生起显现;在《大阿弥陀经》卷下,众生教导阿难“若起更披袈裟西向拜,当日所没处,为阿弥陀佛作礼”,即见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在印度人心目中,落日是光明的归宿,是一切光明的究极依处。(25)为了净化印度人的这种心理,故佛法也作出相应的适应,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梵语Amitqyus,译义即是无量寿。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尽,不可计算,《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26)阿弥陀佛既是无量的寿命,永远救度众生,这是合乎信徒的要求,在宗教施设上有高度意义。
由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横遍十方的,佛的寿命是竖穷三际的。在无限的光明、无限的寿命中,既代表著一切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适应众生无限光明与寿命的要求。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时,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作为参考,集合这些佛土的优胜处为自己净土的蓝图。这是以无量佛土的胜妙,集成阿弥陀佛的须摩提(Sukhqvat)国土,无量佛土中最清净的佛土。“胜过一切,唯我第一”是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阿弥陀佛的这一特性,与传统佛教思想并不契合,在其流传中必然受到了一神教的影响,印顺法师说:
如从适应印度宗教文化的观点来说,阿弥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发愿,成就净土,化度一切众生,是深受一神教的影响;在精神上,与“佛佛平等”说不同。(27)
在大乘兴起之初,坚持“佛佛平等”的一贯理念,认为究竟佛土是不可能有差别的;而佛身与佛土的差别,不过为了适应众生的根机(应化)而已。随著净土思想的逐渐发展,所以也就出现阿弥陀佛本生──法藏比丘,觉得现有的佛与佛土都不够圆满、理想,于是发愿成就胜过一切佛土、胜过一切佛,这也合乎人性的需要,而为广大众生所接受。
4、药师佛
药师,梵名Bhaisajyaguru,音译作鞞杀社寠噜。又称作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如来、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此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庄严如极乐世界。
现代谈到药师,只是配药的人,而古代却不然,药师与医生的含义是一样的。佛法中常称佛陀为无上医王或大药师,因佛能治疗一切众生的种种疾病。凡世界众生无时不在惑业中,身心充满诸病。经说:人的生理上有三种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种病:贪、嗔、痴。佛能拔除众苦,善治诸病,以物药治身病,以法药治心病。在佛法中,因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些法门就是法药。药师本为一切佛的通称,一切诸佛都是大药师,不过东方净土的药师如来,特别重视消灾延寿,特重于治理众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药师为名。琉璃──毗琉璃,译为远山宝,是青色宝。在小世界的中间,有最高的须弥山,四面是四宝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宝所成的,所以我们──南阎浮提的众生,仰望虚空,见有青色。青天,就是须弥山的琉璃宝光,反射于虚空所致。印顺法师的《药师经讲记》、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都以两种含义来说明琉璃光:
一、依众生的心境说,辅助药师佛宣扬正法的菩萨是日光遍照与月光遍照二菩萨。前面说过,琉璃光系由远山宝映现于空际的光彩;而此二菩萨,以名喻德,当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阳光给人以热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给人以清凉、安宁、幽静的境界,这都为人生所必需的。众生──人类在生死轮回中,都有一种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随应众生的心境,也就以明净的青天与日月,表征如来的德行,显示人类最高的理想界。
二、约佛陀的证境说:琉璃光,即佛的自证境界。因为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显发无边光明清净功德,朗耀皎洁,平等无差别,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团,故喻佛的自证境为琉璃光。总的来说,东方净琉璃世界,表佛现证的清净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契证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体,日月运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说为琉璃光而起的妙用。(28)
中国人一向重视太阳,印度特别对月亮有兴趣,特重宁静与清凉的特质。本来,动与静,热烈与安静,温暖与清凉,应互相协调而求平衡。我们学佛,从凡夫到圣者的境界,必须发挥这两方面的德行;对治人世的嚣狂凌乱,应重视清凉与宁静。近年来世界局势动荡莫测,文化思潮愈益芜杂纷乱,宁静清凉的人生性德,也就越来越没落,因此在现代社会宏扬药师法门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也是佛教徒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以上对四大净土的教主简单…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