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卷上記載,過去東方去此千佛,有阿比羅提世界,大目如來出現其中,爲諸菩薩說六度無極之行,其時有一菩薩,于聞法後發無上正真道意,發願斷嗔恚、斷淫欲,乃至成最正覺,大目如來歡喜而賜號阿。(14)同時也可以解說爲:不爲嗔恚所動,所以或譯爲“不動”。
阿佛在因地修行所發的誓願中,有一項非常突出的本願就是:“世間母人有諸惡露。我成最正覺時,我佛中母人有諸惡露者,我爲欺是諸佛世尊。”等到成佛時,“阿佛女人,妊身時,身不疲極,意不念疲極,但念安隱。亦無有苦,其女人一切亦無有諸苦,亦無有臭處惡露。舍利弗!是爲阿如來昔時願所致。”(15)由于女人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初期大乘經中每表現出轉女成男的意願,但是阿菩薩的意願卻不大相同,只要解免女人身體及生所有的痛苦,女人還是女人,在世間,論修證,有什麼不如男子呢!印順法師認爲阿菩薩的願行,與釋尊時代的鴦掘摩非常相似。(16)鴦掘摩本是一名惡賊,受到釋尊的感化,放下刀杖出家,修證得阿羅漢果。有一次鴦掘摩入舍衛城乞食,有女人臨時,難恐懼,求見救護,鴦掘摩回來告訴釋尊,釋尊要他去以真實誓言,解除婦的苦痛。如《中部》(八六)《鴦掘摩經》(南傳一一上·一叁九)說:“婦人!我得聖生以來,不故意奪生類命。若是真實語者,汝平安生!”鴦掘摩的真實誓言──從佛法新生以來,不曾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就這樣,妊婦得到了平安。這與阿佛的本願,“妊身時……無有諸苦”,可說完全一致。又因爲他殺害多人,所以出去乞食時,每每被人咒,或加以傷害,可是他一點也不起嗔心,他曾作偈(南傳一一上·一四一)說:“我先殺害者,今稱不害者。我今名真實,我不害于人。”阿菩薩發願,從此名爲“阿”;鴦掘摩出家成聖,從此名爲“不害”。阿與不害(Ahimsa),雖然梵語不同,而意義相近,二者舍去從前名字,得一新名,也是相同的。鴦掘摩于衆生不害、救濟女人痛苦的精神,在阿佛系淨土思想得到具體的發揚,成爲此系思想的特色。
3、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其梵文名字有兩種,在Amita(義爲無量)附加abha,Amitqbha(阿彌陀婆),譯義即是無量光;在Amita附加ayus,Amitqyus(阿彌陀庾斯),譯即是無量壽。也就是說,在印度,此佛名以兩個梵名──Amitqbha和Amitqyus書寫的,傳到中國後,都音譯成“阿彌陀佛”,有時也用“無量壽佛”之義譯語。
梵語Amita,譯爲無量,印順法師說:“阿彌陀佛──無量佛的含義,應有通有別。通,指一切佛,即無量無數的佛。在佛法的宏傳中,無量佛的意義特殊化了,成爲指方立向的,專指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17)可以舉兩部經來證明:
一、《觀無量壽經》,這是專明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第九觀是觀阿彌陀佛身相好,于觀想成就時,經中說:“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佛。……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見無量壽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18)意思是觀阿彌陀佛即是觀十方一切諸佛,見阿彌陀佛即是見十方無量諸佛。
二、《般舟叁昧經》,這也是專明阿彌陀佛的念佛叁昧,此經一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經中說,修觀成時,“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專觀阿彌陀佛而見現在一切佛,這與《觀經》的“見此事者,即見十方諸佛”完全一致。(19)
所以印順法師說:“由此可見,觀阿彌陀──無量佛,即是觀一切佛。雖然以阿彌陀佛爲一佛的專名,但對于這一切佛的通義,也還保存不失。阿彌陀,在一切佛中,首先得到名稱的優勢。”(20)所以,阿彌陀佛也得到特別贊歎與宏揚。梵語Amitqbha,譯成無量光。光明無量,超越一切佛,是阿彌陀佛的特德;《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以下簡稱《大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21)阿彌陀佛不但光明最盛,而且凡是被其光明照觸者,都能蒙受極大好處,所以阿彌陀佛又號爲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這都是本于其光明的特德而有的名號。(22)由于這個無量光的特征,所以有些學者認爲阿彌陀佛與太陽有關。如印順法師說:“說得明白些,這實在是太陽崇拜的淨化,攝取太陽崇拜的思想,于一切──無量佛中,引出無量光的佛名。”印順法師還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引用《外國記》的傳說,說明阿彌陀淨土思想與波斯的瑣羅斯德教的關系。(23)日本矢吹慶輝的《阿彌陀佛研究》列舉諸家之說,認爲阿彌陀佛的起源主要是外來與印度內部兩種,但都說明與太陽有關。(24)《觀無量壽佛經》的第一觀是落日觀,再從此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即是依太陽而生起顯現;在《大阿彌陀經》卷下,衆生教導阿難“若起更披袈裟西向拜,當日所沒處,爲阿彌陀佛作禮”,即見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在印度人心目中,落日是光明的歸宿,是一切光明的究極依處。(25)爲了淨化印度人的這種心理,故佛法也作出相應的適應,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梵語Amitqyus,譯義即是無量壽。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無量無盡,不可計算,《無量壽經》說:“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甯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衆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劫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26)阿彌陀佛既是無量的壽命,永遠救度衆生,這是合乎信徒的要求,在宗教施設上有高度意義。
由阿彌陀佛的光明是橫遍十方的,佛的壽命是豎窮叁際的。在無限的光明、無限的壽命中,既代表著一切諸佛的共同德性,又即能適應衆生無限光明與壽命的要求。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時,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作爲參考,集合這些佛土的優勝處爲自己淨土的藍圖。這是以無量佛土的勝妙,集成阿彌陀佛的須摩提(Sukhqvat)國土,無量佛土中最清淨的佛土。“勝過一切,唯我第一”是阿彌陀佛的根本特性。阿彌陀佛的這一特性,與傳統佛教思想並不契合,在其流傳中必然受到了一神教的影響,印順法師說:
如從適應印度宗教文化的觀點來說,阿彌陀佛的本生──法藏比丘發願,成就淨土,化度一切衆生,是深受一神教的影響;在精神上,與“佛佛平等”說不同。(27)
在大乘興起之初,堅持“佛佛平等”的一貫理念,認爲究竟佛土是不可能有差別的;而佛身與佛土的差別,不過爲了適應衆生的根機(應化)而已。隨著淨土思想的逐漸發展,所以也就出現阿彌陀佛本生──法藏比丘,覺得現有的佛與佛土都不夠圓滿、理想,于是發願成就勝過一切佛土、勝過一切佛,這也合乎人性的需要,而爲廣大衆生所接受。
4、藥師佛
藥師,梵名Bhaisajyaguru,音譯作鞞殺社寠噜。又稱作藥師琉璃光如來、藥師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此佛于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爲衆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莊嚴如極樂世界。
現代談到藥師,只是配藥的人,而古代卻不然,藥師與醫生的含義是一樣的。佛法中常稱佛陀爲無上醫王或大藥師,因佛能治療一切衆生的種種疾病。凡世界衆生無時不在惑業中,身心充滿諸病。經說:人的生理上有叁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叁種病:貪、嗔、癡。佛能拔除衆苦,善治諸病,以物藥治身病,以法藥治心病。在佛法中,因衆生有八萬四千病,所以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些法門就是法藥。藥師本爲一切佛的通稱,一切諸佛都是大藥師,不過東方淨土的藥師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延壽,特重于治理衆生的身病,所以特以藥師爲名。琉璃──毗琉璃,譯爲遠山寶,是青色寶。在小世界的中間,有最高的須彌山,四面是四寶所成的。南面是毗琉璃寶所成的,所以我們──南閻浮提的衆生,仰望虛空,見有青色。青天,就是須彌山的琉璃寶光,反射于虛空所致。印順法師的《藥師經講記》、吳信如《藥師經法研究》都以兩種含義來說明琉璃光:
一、依衆生的心境說,輔助藥師佛宣揚正法的菩薩是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菩薩。前面說過,琉璃光系由遠山寶映現于空際的光彩;而此二菩薩,以名喻德,當然如日月行空,普照一切。太陽光給人以熱力、光明、幸福和希望,月亮給人以清涼、安甯、幽靜的境界,這都爲人生所必需的。衆生──人類在生死輪回中,都有一種向上、向光明的趣向和要求;佛陀隨應衆生的心境,也就以明淨的青天與日月,表征如來的德行,顯示人類最高的理想界。
二、約佛陀的證境說:琉璃光,即佛的自證境界。因爲如如智契如如理,在平等一法界中,顯發無邊光明清淨功德,朗耀皎潔,平等無差別,不是混混沌沌,漆黑一團,故喻佛的自證境爲琉璃光。總的來說,東方淨琉璃世界,表佛現證的清淨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契證法界的德行;琉璃光(青天)是本體,日月運行于青天,放播光明,可說爲琉璃光而起的妙用。(28)
中國人一向重視太陽,印度特別對月亮有興趣,特重甯靜與清涼的特質。本來,動與靜,熱烈與安靜,溫暖與清涼,應互相協調而求平衡。我們學佛,從凡夫到聖者的境界,必須發揮這兩方面的德行;對治人世的囂狂淩亂,應重視清涼與甯靜。近年來世界局勢動蕩莫測,文化思潮愈益蕪雜紛亂,甯靜清涼的人生性德,也就越來越沒落,因此在現代社會宏揚藥師法門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也是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
從以上對四大淨土的教主簡單…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