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二)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二)

  聖凱法師

   淨土的環境則越來越莊嚴,這也反應了淨土思想發展的成熟過程。天國的特色是衣食自然,隨心所欲,而且天人是化生的。所以兜率淨土與極樂世界,都是衣食自然,人民則爲蓮花化生,藥師佛淨土既然莊嚴如極樂世界,那麼人民也應該是蓮花化生。而未來人間淨土與阿淨土,其衣食雖無虞,人民卻以一般婦女懷孕的方式誕生。未來人間淨土仍有叁惡道、人民仍有叁病,而兜率天淨土、阿佛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則無叁惡道、叁病。未來人間淨土、阿佛淨土的人民都有男女之別,但是阿佛淨土的女人無諸不淨、妊孕生時平安無痛苦;極樂世界與藥師佛淨土則是純一男性的淨土,是完全沒有男女愛欲的淨土,而阿淨土雖不著愛欲,但必須以“以因緣自然愛樂”而傳宗接代。(21)未來人間淨土仍有輪王統治,仍有理想的政治形態,是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結合的淨土;而兜率天淨土、阿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都沒有國王,是純粹學道修行的淨土。未來人間淨土與阿淨土都是聲聞、菩薩共學的,都容許阿羅漢入涅槃的,阿佛淨土更強調阿羅漢現涅槃時現種種神變,而且遺骸自行化去,非常清淨;至于極樂世界,雖也是二乘共學,卻歸入一佛乘。總之,淨土思想的發展是逐漸完整、豐富,從此土到彼土,從人間到天國,而不斷地傳出。

  從四大淨土來說,當然以阿彌陀佛淨土最爲殊勝,中國佛教也最爲遵崇西方淨土。但是,如果從完整的淨土來說,確實各有殊勝處,也各能適應一部分根機。印順法師評價說:

  中國人特重西方淨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薩的智證大行(阿佛國淨土);又忽略了現實人間淨土(彌勒淨土)的信行;這已經是偏頗的發展了。等到與藥師淨土對論,彌陀淨土,也即是被誤會作“等死”、“逃生”,這那裏是阿彌陀佛淨土的真義!阿彌陀佛淨土的信行者,應恢複繼承阿彌陀佛固有的精神!(22)

  從現代適應根機來說,只有以西方淨土爲主體,而強調綜合其他淨土的思想,加強人間淨土與天國淨土的結合,做到生與死的全部關懷,這是現代淨土宏揚者的任務。

  注釋: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7-808頁。

  (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20a。

  (3)《淨土與禅》,17頁。

  (4)《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19c。

  (5)《長阿含經》卷20,《大正藏》卷1,133c。

  (6)《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178,《大正藏》卷27,893c-894a。

  (7)《彌勒下生經》(大正一四·四二二上)。

  (8)《大寶積經》卷20,《不動如來會》,《大正藏》卷11,107b。

  (9)《阿佛國經》卷下,《大正藏》卷11,758b。

  (10)《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7c。

  (11)《初期大乘佛教起源與開展》,783頁。

  (12)《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6a。

  (13)《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7b。

  (14)《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6c。

  (15)方倫《淨法概述》,《淨土宗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4冊),64-68頁。

  (16)《阿彌陀經》,《大正藏》卷12,347a。

  (17)《淨土與禅》,28頁。

  (18)《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05a。

  (19)《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13c。

  (20)《淨土與禅》,32頁。

  (21)《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6b。

  (22)《淨土與禅》,32-33頁。

  五、往生法門之比較

  諸佛成就淨土的目的在于攝化衆生,使衆生在良好的環境裏,更能好好的修行,而莊嚴淨土。諸佛依自己的福德智慧資糧,感得究竟圓滿的淨土,從衆生自身來說,依靠自己的福德智慧是不能生淨土的,所以這必須有:一、佛的願力加持;二、衆生的叁昧力;叁、衆生的善根力成熟。能這樣,衆生也就能夠生到淨土了。印順法師說:“佛菩薩成熟了的淨土,攝引一分衆生于中修行,是約佛與衆生展轉增上相攝說。所以究竟的佛土,是佛而非衆生的。”(1)所以,淨土是佛與衆生機感相應的結果。由于佛菩薩的本願不同,成就的淨土不同,攝化的衆生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門。

  1、彌勒淨土的往生法門

  彌勒淨土可分爲兜率天淨土與未來人間淨土兩種,所以也就有不同的往生法門,而往生兜率天淨土主要是爲了未來隨同彌勒菩薩來到人間成佛,這樣二者也就有相同之處。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有五處講到往生兜率淨土的地方,窺基大師的《觀彌勒上生經疏》並且分爲叁品往生,這是抗衡彌陀淨土而施設,並不是很妥當,所有往生到兜率淨土的衆生都能見到彌勒菩薩。現在挑出兩處作爲往生彌勒淨土的法門。經中說:

  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衆名香、妙花供養,行衆叁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于蓮花上結跏趺坐。……如是等衆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于兜率天上。“(2)

  窺基大師認爲此段經文述修六事法,並且是上品往生:

  一、精勤修諸功德,依窺基疏,修諸功德即是修福,亦名播種福田,而福田有叁種:敬田、恩田、悲田。敬田乃恭敬叁寶,恩田乃報父母、師長恩,悲田乃悲一切痛苦衆生,此叁者能生極大福報,是曰福田。

  二、威儀不缺,依窺基疏,爲堅守諸戒,即是持五戒、八戒、具足戒。

  叁、掃塔塗地,依窺基疏,爲整理製多(即佛塔),修飾道埸。

  四、香花供養,依窺基疏,爲四事什物,隨給濟等。即以衣服、臥具、湯藥及其余用品,隨所需要,即供給。

  五、行衆叁昧、深入正受,”凡夫行叁昧聞思等定,聖人入正受隨所得禅,或凡叁昧,非六行定,天行定者,必上生故,深住聞思,亦名叁昧“。即是隨各人根性,使心不亂,但亦不必要修入深定。

  六、讀誦經典,窺基法師說:”演說修習十法行等“,這是對于經典的十種行法,有書寫、供養、演說、谛聽、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等;此處之經典,狹義指彌勒經典,廣義則泛指佛教一切經論。(3)

  除了六事法,經中還多出一句:”應當系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這種稱名往生的思想和《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同出一軌。《淨土叁系之研究》說:”彌勒淨土思想在後來的發展中,受到阿彌陀佛淨土思想的影響,摻入了稱名往生的修法,使得原本完全自力的彌勒淨土思想雜揉了他力傾向。“(4)可是站在宗教的立場看,卻更能迎合大多數人的需求。

  除此六事之外,經中還說:

  佛滅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卻五十劫之罪;若有禮敬彌勒者,除卻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華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心。”(5)

  這段經文是彌勒兜率天淨土往生法門的總結,往生兜率天除了人以外,天龍八部等非人也可以往生,顯示兜率淨土的攝受物件相當廣泛;持戒、行十善是往生兜率的正行。強調聞名、稱名、禮拜的重要性。但客觀地說,此叁者只可視爲輔助行,否則彌勒淨土思想的精神將遭到扭曲。

  在部派佛教時期,便有高僧通過禅定的修習,以神通力上生兜率天;然後是死後以福德業力往生兜率,主要是修習十善法,這是佛教正統的思想;等到阿彌陀佛淨土興起後,受他力救濟思想的影響,于是便有聞名、稱名、禮拜等往生法門。兜率淨土的本意是下生人間實現未來人間淨土,這樣便轉化爲著重上生兜率淨土。印順法師說:

  所以說彌勒淨土,必須理解這人間淨土的特色。有的把這人間淨土忘卻了,剩下求生兜率淨土的思想,以爲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要來得容易,這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教說。(6)

  往生兜率淨土的目的是爲了將來能隨彌勒佛下生人間,所以往生人間淨土的方法之一是往生兜率淨土,這也是很安穩的途徑。未來人間淨土還有極長時間才實現,因此也可以發願爲菩薩,生生世世不離世間,這樣也能恭逢其會。彌勒菩薩的風格是:“具凡夫身,未斷諸漏,不修禅定,不斷煩惱”,這正是菩薩的”留惑潤生“,菩薩爲了度衆生,雖有能力證入實際,卻不願意證入,因此不斷煩惱。將來的人間淨土之實現,必須先由現實人間的建設開始,這就需要菩薩不辭生死勞苦生生世世的努力,有更多的人加入大乘菩薩的行列,人間淨土愈有實現的可能,這是成佛的正常道,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2、阿佛淨土的往生法門

  阿佛淨土在初期大乘淨土中是重自力的、重般若的、重現實的、重頭陀行的淨土。所以往生阿佛注重自身德行的完成,而不以貪著心往生,如《阿佛國經》說:

  有異比丘,聞說彼佛之功德,即于中起淫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欲願往生彼佛!佛便告其比丘言:癡人!汝不得生彼佛。所以者何?不以立淫欲亂意者,得生彼佛;用余善行法清淨行,得生彼佛。(7)

  由此可知,淨土是不能以愛著心(貪圖淨土的莊嚴享受)往生的;要修善行,清…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