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地述,可以發現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質,也就是說各有自己的優勝處。這四位佛菩薩都是現在存在的佛菩薩,其中阿佛、阿彌陀佛、藥師佛是他方佛,彌勒是此土的補處菩薩,將于人間成佛。並且,在佛教史上,藥師出現最晚,受淨土與密教影響很大。

  在因地修行時,彌勒是以易行道爲主,如《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說:“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施舍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不過,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彌勒菩薩卻表現出“不厭生死苦,不欣涅槃樂”的積極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薩精神,經說:“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這就屬于難行道。所以,廖閱鵬的《淨土叁系之研究》說:“彌勒菩薩的修行曆程很完整,頗能作爲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較易,不致望而卻步;等到福慧資糧積聚差不多了,再進一步修難行道,這時就能舉重若輕了,難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29)阿佛是初期大乘出現的,有濃厚的釋尊影子,故因地修行與釋尊一樣是難行道。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以淨土爲中心,成佛後也以淨土攝受衆生,其願行完全與淨土結合。藥師佛在因地時,除了以成就淨土外,也重視在現世攝受衆生。

  彌勒菩薩的得名因緣是因地發慈心,修慈心叁昧,不食衆生肉;阿佛的得名因緣是因地發心于一切衆生不起嗔恚;藥師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30)以種種法藥、物藥醫治衆生的身心諸病,立足有情的現生安樂,進而引導衆生趣入究竟的解脫,雖然諸佛皆可名藥師,但以琉璃光如來以此爲最勝,故特得名藥師佛。阿彌陀佛的名字卻呈現殊異的意趣,其無量光、無量壽的涵義重于佛身果德的彰顯,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與“佛佛平等”的原則違背,有著濃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們可經從這些佛菩薩的名號中,了解到四大淨土的一些特質,及其成就淨土的因行,從而發願學習佛菩薩的因行願心,也成就如佛菩薩一樣的淨土,這才是真正意義的學佛。

  注釋:

  (1)《佛光大辭典》(第七冊),6424頁,書目文獻出版社據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6月影印。

  (2)《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大正藏》卷3,458a。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9,《大正藏》卷10,435b。

  (4)《大寶積經》卷111,《彌勒菩薩所問會》,《大正藏》卷11,629c。

  (5)《大寶積經》卷111,《彌勒菩薩所問會》,《大正藏》卷11,630a。

  (6)《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藏》卷12,188c。

  (7)印順法師《淨土新論》(收于《淨土與禅》),17頁,臺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

  (8)《彌勒大成佛經》,《大正藏》卷14,428c。

  (9)《大寶積經》卷111,《彌勒菩薩所問會》,《大正藏》卷11,628c。

  (10)《淨土與禅》,18頁。

  (11)廖閱鵬《淨土叁系之研究》,17頁,臺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

  (12)《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大正藏》卷14,418c。

  (13)香川孝雄《彌勒思想的展開》,《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43頁,1979年。

  (14)《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1c-752a。

  (15)《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3a、756b。

  (1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476頁。

  (17)《淨土與禅》,21頁。

  (18)《觀無量壽佛經》,《大正藏》卷12,343b 、c。

  (19)《般舟叁昧經》,《大正藏》卷13,898a。

  (20)《淨土與禅》,22頁。

  (21)《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藏》卷12,302b。

  (22)《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卷12,270a-b。

  (23)《淨土與禅》,23頁;《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3-804頁。

  (24)矢吹慶輝《阿彌陀佛研究》,43-68頁,明治書院,1943年。

  (2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下,《大正藏》卷12,316b。

  (26)《無量壽經》卷上,《大正藏》卷12,270b。

  (2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479頁。

  (28)印順法師《藥師經講記》,12-16頁,臺北正聞出版社,1991年;吳信如《藥師經法研究》(第一、二輯),9-11頁,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淨土叁系之研究》,161頁。

  (30)《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05a。

  叁、因地本願之比較

  本願,是菩薩在往昔生中,因地修行所立的誓願,藉由生生世世的努力,而終于實現 。菩薩的本願,本來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淨土行者,特重淨土的本願,本願也就漸漸的被當作淨土願了。淨土之所以重視本願,是可以理解的。釋尊的時代,社會並不理想,佛教所遇到的障礙也相當多,于是喚起了新的希望(願),未來彌勒成佛時,是一個相當理想的世界。彌勒的人間淨土出現了,又發生了彌勒爲什麼在淨土成佛,釋尊爲什麼在穢土成佛的問題,結論爲菩薩的本願不同,成就的國土也就不同。佛法是在不理想的現實世界中流傳的,修菩薩行的,爲了救度一切衆生,面對當前的不理想,自然會有未來的理想願望。在菩薩道流行後(透過北洲式的自然,天國式的莊嚴),莊嚴國土的願望,是會發生起來的。所以,本願與大乘淨土思想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隨著淨土思想的發展,諸佛的本願越來越完整、繁複,這可以四大淨土的教化主的本願看出。

  1、彌勒菩薩的本願

  彌勒是當來佛的思想在《阿含經》即已出現,所以在經典中,所能看到的彌勒本願,皆是與釋尊的本願對比的形式而出現的。如《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說:

  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作是願言:“若有衆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我于爾時,乃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難!于當來世有諸衆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彌勒菩薩當爾之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薩本願力故。(1)

  彌勒菩薩的本願顯示,當世間衆生的淫怒癡習氣減輕,俱修十善業時,彌勒將下生成佛。

  從此彌勒本願中于是生一股積極從事淨化現實世界的精神,充滿入世修行的本懷,這正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太虛大師說:“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習十善福德成辦,即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爲清淨安樂人也,因此可早感彌勒下生成佛,亦爲創造人間淨土也。”(2)

  2、阿佛的本願

  阿佛的本願內容相當豐富,包含了根本誓願、自行願、佛國清淨願。日本佛教學者木村泰賢分爲十二自行願與十八淨土願,木村氏假設本願的數目是以六願爲基數,經層級的增加而完成,也就是從六願、十二願、十八願、二十四願、叁十願、叁十六願、四十二願,到四十八願。(3)不同的學者對本願的歸納也不同,《大乘佛教思想論》解說爲十八願的,《望月佛教大辭典》七O八頁上作二十條,靜谷正雄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一O五頁作二十一條,所以印順法師認爲實際上並沒有確定的數目,木村氏的以六爲基數的發展說只不過是假想而已。(4)以下將綜合《大寶積經》的《不動如來會》及《阿佛國經》對阿佛的本願進行簡單的介紹。

  阿佛在因地發願可分爲叁段,首先,比丘在大目如來前立願:于一切人不起嗔恚,不起二乘意,不念五蓋,不念十不善行。從此,這位比丘被稱爲阿菩薩。從不嗔恚得名,這是最根本的誓願。接著,菩薩發自行願,共有十二條:一、所修行業皆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一一語言皆與念佛及一切智相應。叁、生生世世出家。四、出家必行十二頭陀法:著糞掃衣、持叁衣、乞食、不作余食、一坐食、節量食、住阿蘭若處、冢間坐、樹下坐、露地坐、隨所而坐、常坐不臥。五、成就無礙辯才說諸妙法。六、住叁威儀:或立或坐或經行。七、不于衆生犯根本罪,不作妄語及余世俗愦鬧之言,不起摧伏他論相應之心。八、與婦人說法時,起無常苦空無我之相,不取彼相及露齒而笑。九、于說法時不顧指輕躁,見余菩薩必生大師之想。十、不坐聽法及禮外道沙門婆羅門。十一、行財施法施時,不生分別心。十二、見諸罪人將被刑罰,必舍身命而救護。第叁、佛國清淨願,共有叁條:一、因地修行時不說四衆過失,成佛時,中廣大清淨,諸聲聞衆悉無過失。二、因地修行時夢中無欲想而泄,成佛時,國中出家菩薩于夢間亦無漏泄。叁、國中女人無余土女人之過失(諸惡露不淨)。(5)菩薩經發願、授記、修行,等到成佛時,佛的種種嚴淨,經上都說是阿如來的本願力,但明確說到佛國清淨的,只是末後所立的叁願。從經典看來,菩薩所立的佛國清淨願,在《阿佛國經》並沒有預存多少願數的意思。在淨土願流行後,到阿彌陀佛的本願才有整理爲多少願的。

  3、阿彌陀佛的本願

  本願思想在阿彌陀佛淨土思想達到具體成熟的階段,在經典內集成一定數目的本願,由于本願所揭示的是淨土信徒所特別重視的內容,才會編入爲數有限的本願條目裏,所以透過本願的研究,很容易了解此淨土之重心。

  關于阿彌陀佛的本願,一般信徒所熟悉的是《無量壽經》所記載的四十八願,不過在其他異譯本並不一定相同。現存的《無量壽經》共有七部,漢譯五部,藏文一部,梵文一部,其本願數如下:

  一、阿彌陀叁…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