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地述,可以发现每位教主都有各自的特质,也就是说各有自己的优胜处。这四位佛菩萨都是现在存在的佛菩萨,其中阿佛、阿弥陀佛、药师佛是他方佛,弥勒是此土的补处菩萨,将于人间成佛。并且,在佛教史上,药师出现最晚,受净土与密教影响很大。

  在因地修行时,弥勒是以易行道为主,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施舍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不过,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弥勒菩萨却表现出“不厌生死苦,不欣涅槃乐”的积极入世度生的大乘菩萨精神,经说:“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这就属于难行道。所以,廖阅鹏的《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弥勒菩萨的修行历程很完整,颇能作为一般人的代表:前半段修易行道,下手较易,不致望而却步;等到福慧资粮积聚差不多了,再进一步修难行道,这时就能举重若轻了,难行道反而是易行道,易于成佛了。”(29)阿佛是初期大乘出现的,有浓厚的释尊影子,故因地修行与释尊一样是难行道。阿弥陀佛的因地修行以净土为中心,成佛后也以净土摄受众生,其愿行完全与净土结合。药师佛在因地时,除了以成就净土外,也重视在现世摄受众生。

  弥勒菩萨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慈心,修慈心三昧,不食众生肉;阿佛的得名因缘是因地发心于一切众生不起嗔恚;药师佛在因地“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30)以种种法药、物药医治众生的身心诸病,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虽然诸佛皆可名药师,但以琉璃光如来以此为最胜,故特得名药师佛。阿弥陀佛的名字却呈现殊异的意趣,其无量光、无量寿的涵义重于佛身果德的彰显,其超越一切佛的根本特性与“佛佛平等”的原则违背,有著浓厚的一神教的色彩。我们可经从这些佛菩萨的名号中,了解到四大净土的一些特质,及其成就净土的因行,从而发愿学习佛菩萨的因行愿心,也成就如佛菩萨一样的净土,这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佛。

  注释:

  (1)《佛光大辞典》(第七册),6424页,书目文献出版社据佛光山出版社1989年6月影印。

  (2)《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正藏》卷3,458a。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9,《大正藏》卷10,435b。

  (4)《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9c。

  (5)《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30a。

  (6)《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大正藏》卷12,188c。

  (7)印顺法师《净土新论》(收于《净土与禅》),17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年。

  (8)《弥勒大成佛经》,《大正藏》卷14,428c。

  (9)《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28c。

  (10)《净土与禅》,18页。

  (11)廖阅鹏《净土三系之研究》,17页,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年。

  (12)《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卷14,418c。

  (13)香川孝雄《弥勒思想的展开》,《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43页,1979年。

  (14)《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1c-752a。

  (15)《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3a、756b。

  (1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476页。

  (17)《净土与禅》,21页。

  (18)《观无量寿佛经》,《大正藏》卷12,343b 、c。

  (19)《般舟三昧经》,《大正藏》卷13,898a。

  (20)《净土与禅》,22页。

  (21)《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2b。

  (22)《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12,270a-b。

  (23)《净土与禅》,23页;《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03-804页。

  (24)矢吹庆辉《阿弥陀佛研究》,43-68页,明治书院,1943年。

  (2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下,《大正藏》卷12,316b。

  (26)《无量寿经》卷上,《大正藏》卷12,270b。

  (27)《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479页。

  (28)印顺法师《药师经讲记》,12-16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吴信如《药师经法研究》(第一、二辑),9-11页,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

  (29)《净土三系之研究》,161页。

  (3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5a。

  三、因地本愿之比较

  本愿,是菩萨在往昔生中,因地修行所立的誓愿,藉由生生世世的努力,而终于实现 。菩萨的本愿,本来是通于自利利他的一切,但一般净土行者,特重净土的本愿,本愿也就渐渐的被当作净土愿了。净土之所以重视本愿,是可以理解的。释尊的时代,社会并不理想,佛教所遇到的障碍也相当多,于是唤起了新的希望(愿),未来弥勒成佛时,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世界。弥勒的人间净土出现了,又发生了弥勒为什么在净土成佛,释尊为什么在秽土成佛的问题,结论为菩萨的本愿不同,成就的国土也就不同。佛法是在不理想的现实世界中流传的,修菩萨行的,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面对当前的不理想,自然会有未来的理想愿望。在菩萨道流行后(透过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庄严国土的愿望,是会发生起来的。所以,本愿与大乘净土思想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诸佛的本愿越来越完整、繁复,这可以四大净土的教化主的本愿看出。

  1、弥勒菩萨的本愿

  弥勒是当来佛的思想在《阿含经》即已出现,所以在经典中,所能看到的弥勒本愿,皆是与释尊的本愿对比的形式而出现的。如《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说:

  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是愿言:“若有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我于尔时,乃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难!于当来世有诸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弥勒菩萨当尔之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萨本愿力故。(1)

  弥勒菩萨的本愿显示,当世间众生的淫怒痴习气减轻,俱修十善业时,弥勒将下生成佛。

  从此弥勒本愿中于是生一股积极从事净化现实世界的精神,充满入世修行的本怀,这正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所以太虚大师说:“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人也,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2)

  2、阿佛的本愿

  阿佛的本愿内容相当丰富,包含了根本誓愿、自行愿、佛国清净愿。日本佛教学者木村泰贤分为十二自行愿与十八净土愿,木村氏假设本愿的数目是以六愿为基数,经层级的增加而完成,也就是从六愿、十二愿、十八愿、二十四愿、三十愿、三十六愿、四十二愿,到四十八愿。(3)不同的学者对本愿的归纳也不同,《大乘佛教思想论》解说为十八愿的,《望月佛教大辞典》七O八页上作二十条,静谷正雄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一O五页作二十一条,所以印顺法师认为实际上并没有确定的数目,木村氏的以六为基数的发展说只不过是假想而已。(4)以下将综合《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及《阿佛国经》对阿佛的本愿进行简单的介绍。

  阿佛在因地发愿可分为三段,首先,比丘在大目如来前立愿:于一切人不起嗔恚,不起二乘意,不念五盖,不念十不善行。从此,这位比丘被称为阿菩萨。从不嗔恚得名,这是最根本的誓愿。接著,菩萨发自行愿,共有十二条:一、所修行业皆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一一语言皆与念佛及一切智相应。三、生生世世出家。四、出家必行十二头陀法:著粪扫衣、持三衣、乞食、不作余食、一坐食、节量食、住阿兰若处、冢间坐、树下坐、露地坐、随所而坐、常坐不卧。五、成就无碍辩才说诸妙法。六、住三威仪:或立或坐或经行。七、不于众生犯根本罪,不作妄语及余世俗愦闹之言,不起摧伏他论相应之心。八、与妇人说法时,起无常苦空无我之相,不取彼相及露齿而笑。九、于说法时不顾指轻躁,见余菩萨必生大师之想。十、不坐听法及礼外道沙门婆罗门。十一、行财施法施时,不生分别心。十二、见诸罪人将被刑罚,必舍身命而救护。第三、佛国清净愿,共有三条:一、因地修行时不说四众过失,成佛时,中广大清净,诸声闻众悉无过失。二、因地修行时梦中无欲想而泄,成佛时,国中出家菩萨于梦间亦无漏泄。三、国中女人无余土女人之过失(诸恶露不净)。(5)菩萨经发愿、授记、修行,等到成佛时,佛的种种严净,经上都说是阿如来的本愿力,但明确说到佛国清净的,只是末后所立的三愿。从经典看来,菩萨所立的佛国清净愿,在《阿佛国经》并没有预存多少愿数的意思。在净土愿流行后,到阿弥陀佛的本愿才有整理为多少愿的。

  3、阿弥陀佛的本愿

  本愿思想在阿弥陀佛净土思想达到具体成熟的阶段,在经典内集成一定数目的本愿,由于本愿所揭示的是净土信徒所特别重视的内容,才会编入为数有限的本愿条目里,所以透过本愿的研究,很容易了解此净土之重心。

  关于阿弥陀佛的本愿,一般信徒所熟悉的是《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四十八愿,不过在其他异译本并不一定相同。现存的《无量寿经》共有七部,汉译五部,藏文一部,梵文一部,其本愿数如下:

  一、阿弥陀三…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