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二十四愿
二、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二十四愿
三、无量寿经 四十八愿
四、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四十八愿
五、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三十六愿
六、梵文无量寿经 四十六愿
七、藏文无量寿经 四十九愿
在这七部经典中《阿弥陀三耶三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通称《大阿弥陀经》)和《无量清净觉经》显示出初期的形态,《无量寿经》、《无量寿如来会》以及梵文本、藏译本则显示出由此发展出来的后期形态,而《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似乎倾向独自发展。印顺法师认为是由二十四愿发展到四十八愿,从四十八愿再演进到三十六愿本。(6)所以“四十八愿”并不是《无量寿经》的原始形态所说的,而是从最初的二十四愿,逐渐补成四十八愿。但是《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最为大众熟悉,《无量寿如来会》的四十八愿的顺序与《无量寿经》完全相同,内容则大致一样;《无量清净平等觉》的二十四愿则大约跟《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前半部相同,唯顺序小有参差;梵文本的四十六愿及藏译本的四十九愿,此二者与《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的数量接近,内容亦颇类似。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内容,大致可以《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的三十六愿以及《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作代表。因为以二十四愿为最早的原始形态,所以下面将介绍《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作为阿弥陀佛的本愿,至于其他的愿因限于篇幅,故加以省略。
从《大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大阿弥陀经》说:
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7)
其实,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名闻,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人民称叹,所以众生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二十四愿如下:
01、国中无有泥犁、禽兽、薜荔、蜎飞蠕动之类(无三恶道)。
02、国中无有女性,皆为男子;人民皆于七宝池中莲花化生,长大皆作菩萨;阿罗汉无数。
03、国土美妙广大,舍宅、被服、饮食,皆自然而有,犹如第六天。
04、阿弥陀佛名闻十方无数佛国,诸佛皆称扬阿弥陀佛之功德及国土善快;十方众生闻阿弥陀佛名号莫不慈心欢喜,皆令来生阿弥陀佛。
05、十方众生(天人蜎飞蠕动之类)若前世作恶、闻阿弥陀佛名,欲来生阿弥陀佛者,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欲生阿弥陀佛,命终皆不堕三恶道,即生我国(阿弥陀佛)。
06、十方诸天人民,因我故益作善,布施、绕塔烧香、散花燃灯、悬杂缯彩、饭食沙门、起塔作寺,断爱欲,皆令来生我国作菩萨。
07、十方诸天人民,若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若作沙门不毁经戒,断爱欲,斋戒清净,一心念欲生我国,昼夜不断绝,临命终时,我即与诸菩萨阿罗汉,共飞行迎之,即来生我国,为阿惟越致菩萨,智慧勇猛。
08、国中菩萨欲生他方佛国,皆不复入三恶道,皆令得佛道。
09、国中菩萨阿罗汉,面目皆端正,净洁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种类,犹如第六天。
10、国中菩萨阿罗汉皆同一心,所念所欲,预相知意。
11、国中菩萨阿罗汉皆无淫怒痴。
12、国中菩萨阿罗汉皆心相敬爱,终无相嫉憎者。
13、国中菩萨欲供养十方诸佛,皆令飞行即到;供养之物,自然在前;十方诸佛,悉供养已,日未中时,即飞行还国。
14、国中菩萨阿罗汉欲饭时,七宝钵自然出现,内有百味饭食,食已自去。
15、国中菩萨,身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令如佛。
16、国中诸菩萨阿罗汉,语者如三百钟声,说经行道皆如佛。
17、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
18、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
19、令十方众生皆作辟支佛阿罗汉,禅坐一心,共欲计数,知我年寿,经几千亿万劫,亦不能知。
20、令十方众生皆作辟支佛阿罗汉,禅坐一心,亦不能计数我国中菩萨阿罗汉之数。
21、国中菩萨阿罗汉,寿命无央数劫。
22、国中菩萨阿罗汉自知前世亿万劫时宿命所作善恶,洞视、彻听,知十方去来现在之事(皆有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
23、国中菩萨阿罗汉,顶中皆有光明。
24、阿弥陀佛顶中光明,绝胜诸佛,光照无央数天下,十方众生,见我光明,皆慈心作善,皆令来生我国。(8)
《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是早期形态,有些本愿的内容较庞杂。《大阿弥陀经》的二十四愿中,关于阿弥陀佛自身的共有三条,第十七愿是天眼天耳神足十倍胜于诸佛,第十八愿是智慧说经行道十倍胜于诸佛,第二十四愿是顶中光明绝胜诸佛。这三条本愿显示了阿弥陀佛的根本特性:“胜过一切佛,唯我第一”,在《无量寿经》中全部删去,只保留了光明无量而删去“绝胜诸佛”的字眼,《净土三系之研究》说:“可能这两愿过于特出,违反了前说的“诸佛威神同等耳”的佛佛平等原则,因此其他译本都把这两愿删去了。”(9)
《大阿弥陀经》的五、六、七愿相当于是三辈往生,其中提到闻阿弥陀佛名号之重要,但尚未以称念佛名为往生之因。闻阿弥陀佛名,已受到重视,如第四愿闻其名号皆令来生,第五愿前世作恶之人闻其名号亦可往生,显示其摄机极广。第三愿及第九愿提到极乐世界人民衣食自然而有,如第六天;人民面目端正悉同一色,如第六天人。这是一条线索,得以推知极乐世界是以天国为构想基础,是天国的净化,与弥勒净土、阿佛净土不同,后二者是人间的净化。“如第六天”之类的述在其他异译本的本愿中,不再出现,可能是后来发展中,弘扬者意识到阿弥陀佛是以无数佛国为参考物件,而成就最完美之佛土,已经远超越以天国为参考物件,便删去了。然而极乐世界的蓝本与第六天确实有类似之处;第六天是欲界的最上一层,因可任意享乐他人所化的欲境,故名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胜过一切诸天的物质享受,所以经典中会以第六天为比较物件,以说明极乐世界的优胜。
4、药师佛的本愿
在净土本愿中,以药师佛的本愿出现最迟,所以受各种净土本愿影响较大。药师佛的本愿除了注重净土以外,并且重视现世利益,这与前三大净土本愿是十分不同的。在《药师本愿经》的译本中,一般以玄奘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与义净译的《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影响最大,但玄奘的译本只有一个药师佛,而义净的译本中详述七佛药师的本愿。藏译的《药师经》也有两种,分别与玄奘、义净译本相对应。(10)在七佛本愿中,虽然另外六位如来各有自己的本愿,或八愿,或四愿,但只有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本愿最为殊胜。所以,我们介绍药师佛的十二本愿,主要以玄奘的译本为主。(12)十二本愿如下:
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 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
3、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
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
5、于我法中修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6、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
7、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菩提。
8、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
9、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10、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11、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
12、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在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中,有关净土的本愿很少,比较明显的只有第一、二愿,其他的大部分是关于闻名的现世利益。在闻名利益中,有往生净土、上生天国、还生人间等等利益,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说:
若有四众……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于天上,虽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穷尽,不复更生诸余恶趣。天上寿尽,还生人间,或为轮王……或生帝利、婆罗门、居士大家……“(12)
有愿生西方弥陀净土者,由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功德,反而能往生西方净土,这可见弥陀净土的影响是很深的。同样,由闻名号的功德,则能生天或在人间作富贵者,这在其他净土思想是很少见的,所以反映了人间摄化与往生净土并重的倾向。若从方位来说,东方喻生,药师如来愿愿不离当下,愿愿不离现生。这对现代社会有很大的针对性,所以提倡药师法门是十分有现代意义的。
本愿是净土建设的方针与图样,诸佛依此成就净土、教化众生,依愿起行,…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