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P5

  ..续本文上一页依行得证。本愿思想是净土思想的基础,随著净土思想的发展,本愿亦越来越完整、丰富。

  弥勒净土起源最早,在本愿方面维持著朴素面貌。弥勒菩萨的本愿是当众生薄淫怒痴、成就十善的时候才下生人间成佛。在《大宝积经》的《弥勒菩萨所问会》中,是与释迦牟尼佛对比的,释尊发愿在秽土成佛,而弥勒则发愿在净土成佛。由弥勒菩萨的本愿发了后世佛弟子积极建设人间净土的精神,人们希望藉著现实的努力,能早感弥勒下生。

  阿佛的本愿是针对现实此土的佛教而发,本愿内容极其丰富,包含了根本誓愿、自行愿、佛国清净愿,将阿佛的因地修行与佛国内容全以本愿力所致的说法来述,但是表达得极为散漫,不像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经过整理而条列出来。

  阿弥陀佛的二十四愿,比阿佛国的三愿,不但内容充实,而更有独到的意境。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选择二百一十亿国土而结成的。虽然净佛国愿,都存有超胜秽土的意识根源,但在形式上,弥陀本愿,不是比对秽土而是比对其他净土的。要创建一理想的世界,为一切净土中最胜的。

  药师佛的本愿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现实利益,药师琉璃净土虽是天国的净化,但是药师佛重在成就其名号功德,主要是以名号摄化众生,而并非以净土摄导众生。药师佛的十二愿是立足有情的现世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入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并且在名号利益中,闻药师佛的名号亦可以往生弥陀净土,这可见弥陀净土的影响。所以,药师佛的十二本愿,是由弥陀净土的重净土而回到人间,但是受弥陀净土与密教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其的独特性。

  注释:

  (1)《大宝积经》卷111,《弥勒菩萨所问会》,《大正藏》卷11,631b。

  (2)太虚大师《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弥勒净土与菩萨行研究》(《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9册),159页。

  (3)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421 - 424页,演培法师译,台北慧日讲堂,1978年。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814页。

  (5)《阿佛国经》卷上,《大正藏》卷11,752b-753a。《大宝积经》卷19,《不动如来会》,《大正藏》卷11,102a-103a。

  (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768-772页。

  (7)《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0c-301a。

  (8)《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藏》卷12,301a-302b)。

  (9)《净土三系之研究》,104页。

  (10)《佛光大辞典》,第7册,6696页,星云大师监修,慈怡主编,书目文献出版社据台湾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11)《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25a-b。

  (12)《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大正藏》卷14,406b 。

  四、净土状况之比较

  佛菩萨依本愿力去实践修行,从而实现了与本愿相对应的净土。因为每位教主在因地的本愿力不同,所以成就的净土也就不同了。从净土思想发展而言,印顺法师说:

  净土思想的渊源,有北拘卢洲式的自然,那是从原始山地生活的怀念而来的。有天国式的庄严,那是与人间帝王的宝贵相对应的。这是印度旧有的,但经过佛化了的。北洲与天国,可惜都没有佛法!有佛出世的净土,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先声。等到他方佛世界说兴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国式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乐土。(1)

  所以,净土一般可以分为人间净土与天国净土两大类,弥勒菩萨由于现在居住在兜率内院,所以兜率净土是天国净土;而弥勒未来下生人间,则又是未来人间净土。阿佛净土重于现实人间的净化,则是人间净土。阿弥陀佛净土由于本愿力的最胜,所以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比弥勒净土与阿佛净土更为完善、更为完美。药师佛净土则继承弥陀净土的庄严,而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1、弥勒净土

  弥勒菩萨的净土可分为现在的兜率天净土与未来人间净土两部分,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兜率,梵名Tusita,又称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义译为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兜率天可分为内院、外院,内院为补处菩萨说法处,即兜率净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处,仍有五欲乐。因兜率天是欲界天,此天的天人仍有五欲,但因为一生补处菩萨在此说法,往生此天的弟子得以追随闻法修行,将来再与弥勒一同下生人间,故亦称为净土。所以,兜率天净土是暂时存在的净土,其时间范围乃是起自补处菩萨上生,终于菩萨下生。

  兜率内院的状况,《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有详细的描绘,综括经中所说,兜率净土有四项特胜:一、凡往生兜率净土者,能立即面见弥勒菩萨,为其说法,其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如经中说:”菩萨随其宿缘为说妙法,令其坚固不退转于无上道心。“(2)这是出生快、闻法也快。二、兜率净土相当于一座巨大而华丽的讲堂,净土中的活动,总的来说,唯有听法与闻法。除了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其余天女、乐器、树声、水声……各种声音皆在演说妙法。三、往生兜率天者,都将随弥勒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净土。所以弥勒净土的重心在于人间净土;发愿往生兜率,只是亲近弥勒菩萨,将来随同弥勒下生,净化人间。印顺法师说:”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3)四、兜率净土虽有无量无数的天女,但由于往生者皆系莲花化生,应无男女淫欲之事,且依前所述,兜率净土乃以闻法为主,似无暇顾及。不过依弥勒菩萨示现之风格“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及经文中“不厌生死乐生天者”之意思,(4)显示兜率净土于男女之事并未严格看待,似有兼收并蓄之喻意。另外,兜率天之本意为知足天,即兜率天人于五欲不致放纵过患,且天人之行微细,如《长阿含经·忉利天品》说:“兜率天执手成阴阳”,(5)兜率天为凡圣同居土,所以欲望之有无,是个人的修行问题。

  未来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下生我们这个世界而成佛度众生,《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说:

  于未来世人寿八万岁时,此赡部洲,其地宽广,人民炽盛,安隐丰乐。村邑城廓,鸡鸣相接。女人年五百岁,尔乃行嫁。彼时诸人,身虽胜妙,然有三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热饥渴;三者,贪淫老病。有转轮王,名曰饷佉,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极大海际,地平如掌,无有比(坎?)坑砂砾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时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我今者十号具足。……为有情宣说正法,开示初善中善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为诸人天正开梵行,令广修学。(6)

  轮王是以五戒、十善的德化来化导人民,使世间过著长寿、繁荣、欢乐、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重轮王政治,在这样的时代,又有佛出世,用出世的正法来化导人间。理想的政治,与完善的宗教并存,这是现实人间最理想不过了!竺法护译的《佛说弥勒下生经》详细地介绍了未来人间净土的庄严及其殊胜。在这德化的大同世界里,什么都好,只有“寒热,大小便,淫欲,饮食,老”的缺陷。转轮圣王是世间正法的象征,而转轮圣王至弥勒佛前出家学道,经中说:是时蠰佉王,闻弥勒已成佛道,便往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与王说法,初善中善后善,义理深远。尔时大王复于异时立太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阿罗汉。(7)

  这代表了世间正法与出世正法的结合,这是弥勒系净土思想最有现实意义的重点。这是佛教初期,从现实人间的、佛法的立场,表现出人间净土的理想。

  2、阿佛净土

  阿佛是在此世界之东方,过千佛,是现在存在的他方净土。《阿佛国经》对阿净土的庄严进行详细地描述,以下将综合为几点进行述。

  从佛法修道上来说,净土是理想的修道埸所,在净土中修道者一定能达成崇高的理想,这是佛弟子崇仰净土的真正理由。阿佛土虽是他方净土,但仍旧保持著人间佛教的特色。阿佛相容声闻与菩萨,声闻弟子非常容易证得罗汉果。阿菩萨发成佛的大愿时,是比丘,并誓愿“世世出家”,行头陀行。在阿佛净土中,《不动如来会》说:“在家者少,出家者多”;(8)这是推重出家的净土。阿佛国中的出家菩萨,是不住精舍的。如经中说:“诸菩萨摩诃萨,在家者止高楼上。出家为道者,不在舍止。”(9)这正是树下坐(露地坐)──头陀的生活形态。理想的出家菩萨,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过著集体生活,而是阿兰若处,头陀行的比丘。阿净土中的声闻弟子,汉译本说:

  1、众弟子不于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诸弟子不贪饮食、衣钵、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为诸弟子授(制)戒──其无有恶者故。

  4、无有受戒事──得自在聚会,无有怨仇。

  5、诸弟子不乐共住,但行诸善。(10)

  阿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独住修行。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佛教自制立学处、受具足戒以来,渐形成寺院中心,大众过著集体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烦扰。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团中分化出来,留下多少争执的记录。不…

《四大净土比较研究(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