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行得證。本願思想是淨土思想的基礎,隨著淨土思想的發展,本願亦越來越完整、豐富。
彌勒淨土起源最早,在本願方面維持著樸素面貌。彌勒菩薩的本願是當衆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的時候才下生人間成佛。在《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中,是與釋迦牟尼佛對比的,釋尊發願在穢土成佛,而彌勒則發願在淨土成佛。由彌勒菩薩的本願發了後世佛弟子積極建設人間淨土的精神,人們希望藉著現實的努力,能早感彌勒下生。
阿佛的本願是針對現實此土的佛教而發,本願內容極其豐富,包含了根本誓願、自行願、佛國清淨願,將阿佛的因地修行與佛國內容全以本願力所致的說法來述,但是表達得極爲散漫,不像阿彌陀佛的本願是經過整理而條列出來。
阿彌陀佛的二十四願,比阿佛國的叁願,不但內容充實,而更有獨到的意境。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選擇二百一十億國土而結成的。雖然淨佛國願,都存有超勝穢土的意識根源,但在形式上,彌陀本願,不是比對穢土而是比對其他淨土的。要創建一理想的世界,爲一切淨土中最勝的。
藥師佛的本願是十分特殊的,注重現實利益,藥師琉璃淨土雖是天國的淨化,但是藥師佛重在成就其名號功德,主要是以名號攝化衆生,而並非以淨土攝導衆生。藥師佛的十二願是立足有情的現世安樂,進而引導衆生趣入究竟的解脫,出世而不離世間。並且在名號利益中,聞藥師佛的名號亦可以往生彌陀淨土,這可見彌陀淨土的影響。所以,藥師佛的十二本願,是由彌陀淨土的重淨土而回到人間,但是受彌陀淨土與密教的影響,從而表現出其的獨特性。
注釋:
(1)《大寶積經》卷111,《彌勒菩薩所問會》,《大正藏》卷11,631b。
(2)太虛大師《兜率淨土與十方淨土之比觀》,《彌勒淨土與菩薩行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69冊),159頁。
(3)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421 - 424頁,演培法師譯,臺北慧日講堂,1978年。
(4)《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14頁。
(5)《阿佛國經》卷上,《大正藏》卷11,752b-753a。《大寶積經》卷19,《不動如來會》,《大正藏》卷11,102a-103a。
(6)《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768-772頁。
(7)《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藏》卷12,300c-301a。
(8)《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藏》卷12,301a-302b)。
(9)《淨土叁系之研究》,104頁。
(10)《佛光大辭典》,第7冊,6696頁,星雲大師監修,慈怡主編,書目文獻出版社據臺灣佛光山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六月第五版影印。
(11)《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25a-b。
(12)《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大正藏》卷14,406b 。
四、淨土狀況之比較
佛菩薩依本願力去實踐修行,從而實現了與本願相對應的淨土。因爲每位教主在因地的本願力不同,所以成就的淨土也就不同了。從淨土思想發展而言,印順法師說:
淨土思想的淵源,有北拘盧洲式的自然,那是從原始山地生活的懷念而來的。有天國式的莊嚴,那是與人間帝王的寶貴相對應的。這是印度舊有的,但經過佛化了的。北洲與天國,可惜都沒有佛法!有佛出世的淨土,以彌勒的人間淨土爲先聲。等到他方佛世界說興起,于是有北洲式的自然,天國式的莊嚴,有佛出世說法,成爲一般佛弟子仰望中的樂土。(1)
所以,淨土一般可以分爲人間淨土與天國淨土兩大類,彌勒菩薩由于現在居住在兜率內院,所以兜率淨土是天國淨土;而彌勒未來下生人間,則又是未來人間淨土。阿佛淨土重于現實人間的淨化,則是人間淨土。阿彌陀佛淨土由于本願力的最勝,所以成就的西方極樂世界比彌勒淨土與阿佛淨土更爲完善、更爲完美。藥師佛淨土則繼承彌陀淨土的莊嚴,而表現出自己的特色。
1、彌勒淨土
彌勒菩薩的淨土可分爲現在的兜率天淨土與未來人間淨土兩部分,我們分別加以介紹。
兜率,梵名Tusita,又稱作都率天、兜術天、兜率陀天,義譯爲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謂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與樂變化天之間,距夜摩天十六萬由旬,在虛空密雲之上,縱廣八萬由旬。兜率天可分爲內院、外院,內院爲補處菩薩說法處,即兜率淨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處,仍有五欲樂。因兜率天是欲界天,此天的天人仍有五欲,但因爲一生補處菩薩在此說法,往生此天的弟子得以追隨聞法修行,將來再與彌勒一同下生人間,故亦稱爲淨土。所以,兜率天淨土是暫時存在的淨土,其時間範圍乃是起自補處菩薩上生,終于菩薩下生。
兜率內院的狀況,《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有詳細的描繪,綜括經中所說,兜率淨土有四項特勝:一、凡往生兜率淨土者,能立即面見彌勒菩薩,爲其說法,其人于無上道得不退轉,如經中說:”菩薩隨其宿緣爲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于無上道心。“(2)這是出生快、聞法也快。二、兜率淨土相當于一座巨大而華麗的講堂,淨土中的活動,總的來說,唯有聽法與聞法。除了彌勒菩薩晝夜六時說法,其余天女、樂器、樹聲、水聲……各種聲音皆在演說妙法。叁、往生兜率天者,都將隨彌勒下生人間,共同建設人間淨土。所以彌勒淨土的重心在于人間淨土;發願往生兜率,只是親近彌勒菩薩,將來隨同彌勒下生,淨化人間。印順法師說:”彌勒淨土的第一義,爲祈求彌勒早生人間,即要求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至于發願上生兜率,也還是爲了與彌勒同來人間,重心仍在人間的淨土。(3)四、兜率淨土雖有無量無數的天女,但由于往生者皆系蓮花化生,應無男女淫欲之事,且依前所述,兜率淨土乃以聞法爲主,似無暇顧及。不過依彌勒菩薩示現之風格“不修禅定,不斷煩惱”,及經文中“不厭生死樂生天者”之意思,(4)顯示兜率淨土于男女之事並未嚴格看待,似有兼收並蓄之喻意。另外,兜率天之本意爲知足天,即兜率天人于五欲不致放縱過患,且天人之行微細,如《長阿含經·忉利天品》說:“兜率天執手成陰陽”,(5)兜率天爲凡聖同居土,所以欲望之有無,是個人的修行問題。
未來人間淨土是彌勒菩薩下生我們這個世界而成佛度衆生,《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八說:
于未來世人壽八萬歲時,此贍部洲,其地寬廣,人民熾盛,安隱豐樂。村邑城廓,雞鳴相接。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彼時諸人,身雖勝妙,然有叁患:一者,大小便利;二者,寒熱饑渴;叁者,貪淫老病。有轉輪王,名曰饷佉,威伏四方,如法化世。……極大海際,地平如掌,無有比(坎?)坑砂礫毒刺。人皆和睦,慈心相向。兵戈不用,以正自守。…時有佛出世,名曰慈氏,……如我今者十號具足。……爲有情宣說正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爲諸人天正開梵行,令廣修學。(6)
輪王是以五戒、十善的德化來化導人民,使世間過著長壽、繁榮、歡樂、和平的生活。佛教一向推重輪王政治,在這樣的時代,又有佛出世,用出世的正法來化導人間。理想的政治,與完善的宗教並存,這是現實人間最理想不過了!竺法護譯的《佛說彌勒下生經》詳細地介紹了未來人間淨土的莊嚴及其殊勝。在這德化的大同世界裏,什麼都好,只有“寒熱,大小便,淫欲,飲食,老”的缺陷。轉輪聖王是世間正法的象征,而轉輪聖王至彌勒佛前出家學道,經中說:是時蠰佉王,聞彌勒已成佛道,便往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佛與王說法,初善中善後善,義理深遠。爾時大王複于異時立太子爲王,賜剃頭師珍寶,複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衆,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果,得阿羅漢。(7)
這代表了世間正法與出世正法的結合,這是彌勒系淨土思想最有現實意義的重點。這是佛教初期,從現實人間的、佛法的立場,表現出人間淨土的理想。
2、阿佛淨土
阿佛是在此世界之東方,過千佛,是現在存在的他方淨土。《阿佛國經》對阿淨土的莊嚴進行詳細地描述,以下將綜合爲幾點進行述。
從佛法修道上來說,淨土是理想的修道埸所,在淨土中修道者一定能達成崇高的理想,這是佛弟子崇仰淨土的真正理由。阿佛土雖是他方淨土,但仍舊保持著人間佛教的特色。阿佛相容聲聞與菩薩,聲聞弟子非常容易證得羅漢果。阿菩薩發成佛的大願時,是比丘,並誓願“世世出家”,行頭陀行。在阿佛淨土中,《不動如來會》說:“在家者少,出家者多”;(8)這是推重出家的淨土。阿佛國中的出家菩薩,是不住精舍的。如經中說:“諸菩薩摩诃薩,在家者止高樓上。出家爲道者,不在舍止。”(9)這正是樹下坐(露地坐)──頭陀的生活形態。理想的出家菩薩,不是近聚落住,在寺院中過著集體生活,而是阿蘭若處,頭陀行的比丘。阿淨土中的聲聞弟子,漢譯本說:
1、衆弟子不于精舍行律──善本具足故。
2、諸弟子不貪飲食、衣缽、諸欲──少欲知足故。
3、佛不爲諸弟子授(製)戒──其無有惡者故。
4、無有受戒事──得自在聚會,無有怨仇。
5、諸弟子不樂共住,但行諸善。(10)
阿佛國的聲聞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沒有爲他們製戒,他們也沒有受戒,沒有和合大衆,舉行羯磨(“不共作行”),只是獨住修行。這是比對釋尊製立的僧伽生活,而顯出淨土弟子衆的特色。佛教自製立學處、受具足戒以來,漸形成寺院中心,大衆過著集體生活,不免有人事的煩擾。在印度,部派就在僧團中分化出來,留下多少爭執的記錄。不…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