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一)
聖凱法師
一、序論
二、教主之比較
叁、因地本願之比較
四、淨土狀況之比較
五、往生法門之比較
六、結語
七、參考書目
一、序論
我們這個世界被稱爲娑婆世界,是缺陷多、苦難多的世界。面對這個多苦多難的世界,而引發向往美好的世界,是應該的,也是一切人類所共有的。佛法的根本意趣,是“心惱故衆生惱,心淨故衆生淨”,(1)重視自己的理智與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佛法,進一步的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2)在佛法的普及聲中,佛弟子不僅只要求衆生自身的清淨,更注意到環境的清淨。印順法師說:“聖者們的修證,與身心修證的同時,對于(衆生)人類的苦難──社會的、自然界的苦難,要求能一齊解除的,那就是佛教淨土思想的根源。”(3)于是,比對現實世界──釋迦佛土的缺陷,而表達出他方清淨佛土,這是佛弟子共同的願望。
淨土是大乘佛法的重要特色,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的關系。佛在各種大乘經典中曾經宣說各種佛淨土,常見有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阿佛之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彌勒佛之兜率淨土,另外還有《華嚴經》之華藏世界、《法華經》之靈山淨土、《大乘密嚴經》之密嚴淨土、《維摩诘經·佛國品》宣說的唯心淨土──心淨土淨。在這些淨土中,最爲中國佛教徒熟悉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淨土;彌勒淨土傳入中國時,曾流行一時,但自從道綽、善導起而弘揚彌陀淨土,再加上彌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漸式微了;(4)至于其他淨土,雖然隨著經典傳入中國,但是都未能引起反響。中國佛教的淨土思想發展地極爲特別,經過上千年的曆史發展,“淨土”似乎專屬于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往生極樂淨土法門中,也不像後世以念佛爲主,經典中原來是以諸行往生的。這當然是佛法適應世谛流布,因適應中國的時、地、人而采取的方便。但是,佛教發展到今天,時代在迅速地發展,佛教要掌握時代的命脈,就必須在傳統的淨土思想中,抉擇出適應今天環境的方便,這是現代佛法弘揚者的任務。
中國自從本世紀初以來,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在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除了繼承傳統的佛教以外,對佛教自身也進行反省,“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提出是這時代的結晶。于是,人們在強調“西方淨土”外,逐漸提倡“人間淨土”,這是佛教適應時代的新方便,即重視在現實人間努力于心靈的淨化、生活的淨化、環境的淨代。對人間淨土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近現代中國佛教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憧憬。
其實,被中國佛教徒所忽略的彌勒淨土、阿佛淨土、藥師琉璃淨土都帶有特別珍貴的特質,注重人間淨土的實現,及智慧、慈悲的大乘菩薩精神。在這四大淨土中,以彌勒淨土出現最早,也最充滿人間現實性。其次,彌陀淨土與阿佛淨土是初期大乘佛教淨土思想的兩大流:阿佛土是般若流,是重現實的、自力的、智證的、重頭陀行的淨土思想;彌陀淨土是重理想的、他力的、信願的淨土思想。藥師淨土出現最晚,于是受彌陀淨土及密教影響很大。所以,對這四大淨土進行比較,而抉擇出適應現代的淨土思想,這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撰寫本論文的目的。
淨土是諸佛于因地行菩薩道,生起淨佛國土成就衆生之誓願,無量永劫積功累德以建立之莊嚴清淨世界。所以,每個淨土都有教主,每個淨土的成就都有因地的本願,由于因地的誓願與因行不同,所以成就的國土也就不同,從而也形成了不同的往生法門。因此,本文將從教主、因地的本願、淨土的狀況及往生法門四個方面進行比較,闡明淨土法門之間的同異,以此抉擇現代社會弘揚淨土的新方便。
注釋:
(1)《雜阿含經》卷10,《大正藏》卷2,69c。
(2)《維摩诘經》卷上,《大正藏》卷14,538c。
(3)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807頁,正聞出版社,臺北,1992年。
(4)關于彌勒淨土在中國式微的原因,參見楊惠南《佛教思想新論》,216頁,東大圖書有限公司,臺北,1982年。
二、教主之比較
四大淨土各有一位教主在教化衆生,彌勒淨土的教主是彌勒菩薩,阿淨土的教主是阿鞞佛,極樂淨土的教主是阿彌陀佛,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是藥師佛。每個教主的名號都有一定的表法意義,佛菩薩都是依德立名,或約崇高的聖德立名,或取像于自然界,或取像于人事界,從種種方面表現佛菩薩的特德。我們也可以從不同的名號中,看出各淨土的不同特色。
1、彌勒菩薩
彌勒,梵名Maitreya,巴利名Metteyya。又稱梅旦麗耶菩薩、末怛利耶菩薩、迷底屦菩薩、彌帝禮菩薩。意譯作慈氏。(1)修因時,以慈心利他爲出發點,所以以慈爲姓。據傳此菩薩欲成熟諸衆生,由初發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緣而名爲慈氏,這可以從彌勒的本生談《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即有彌勒菩薩因地修慈叁昧而不食肉的記載。(2)《華嚴經·入法界》:“或見彌勒最初證得慈心叁昧,從是已來,號爲慈氏。”(3)由此經文可知彌勒菩薩最初因地發慈心,修慈叁昧,從此之後,生生世世常以彌勒爲名。慈是四無量心中之首,此慈從如來種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爲慈氏。
釋尊預記彌勒菩薩將于未來人壽八萬歲下生成佛,這思想從小乘佛教即已流傳,《長阿含經》的《轉輪聖王修行經》、《中阿含經》的《說本經》等都有記載。本來,彌勒菩薩比釋迦早發心修行,而因爲釋尊精進勇猛的緣故,所以卻反而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這就是經論中所說的難行道與易行道。如《大寶積經》的《彌勒菩薩所問會》說:
彌勒菩薩于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于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衆生、莊嚴衆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于賢劫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4)
由此可見,在因地修行時,釋尊以度化衆生爲主,彌勒以攝取淨土爲主,開顯出二種菩薩行:一爲信願的淨土菩薩行,一爲悲濟的穢土菩薩行;這也是易行道與難行道的差別。《彌勒菩薩所問會》又說:“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舍施手足頭目,但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5)所說的善巧方便安樂之道,即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說:
晝夜各叁,正衣束禮,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說此偈言:我悔一切過,勸助衆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6)
這說的即是禮敬諸佛、忏悔、發願、隨喜、請佛說法、請佛住世、隨順佛菩薩學,與普賢十大願王略同。這是易行道,易行的意義,即安樂行,以攝取淨佛國土爲主,所以是多集佛功德的淨土行。但是,易行道難于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所以釋尊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這是一個明顯的例證。釋尊的難行道富于大悲的精神,值得衆生仰慕、贊歎,但彌勒的易行道更契合人性,因人性中多怯懦、貪逸。在初期大乘思想中,穢土修行勝進淨土修行,重視現實世界的淨化,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
人類重視現實世間的淨化,這是人類共同的要求。印順法師認爲彌勒與“明月”有關,明月是黑暗中的光明,代表著清涼與光明,爲佛弟子的理想。(7)《彌勒大成佛經》贊頌彌勒說:“光明大叁昧,無比功德人。”接著說:“南無滿月……一切智人。”(8)這是以滿月的輝光,形容彌勒的確證。《彌勒菩薩所問經》也說:“遍照明叁昧,普光明叁昧,普遍照明叁昧,寶月叁昧,月燈叁昧。”(9)由此等文句,可證明彌勒與月光的關系。印順法師說:“這象征此界是五濁惡世,苦痛充滿,惟有彌勒菩薩的慈濟,才是黑暗的光明;這難怪佛弟子祈求彌勒菩薩的人間淨土的實現了!”(10)這是用月光來象征彌勒菩薩的聖德。
在《阿含經》中,除了成道前的釋尊以外,彌勒是唯一提到的菩薩。廖閱鵬的《淨土叁系之研究》說:“從佛教史看,彌勒是唯一貫串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的菩薩,遂成爲大乘菩薩道的典型人物。”(11)《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說:
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12)
彌勒不修禅定,不斷煩惱,並不是沒修行的人,相反地,他開示出菩薩在五濁惡世中的修行,不應專門修定斷煩惱急于一己之解脫而落入小乘,而應該重于利益衆生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功德,這是注重現實世界、積極救濟的菩薩精神。彌勒不但是菩薩道的典型代表,最重要的他是將來成佛的補處菩薩,與娑婆世界因緣深厚,便成爲佛弟子倚仗的物件。同時,彌勒雖然生活在天上,但同在欲界,所以比較容易親近,于是便有上升兜率天問法的事情。
現代社會由于物質極端發達,人們成爲機械的奴隸,人們對世界抱著恐懼與不安。在現代美國的哲學家摩裏斯所著的《開展的自我》中,爲了使人們向創造的生活進步,應該采取那一條道路,征諸過去的曆史,他選擇了十叁條道路,征求學生的意見,測驗的結果是“彌勒之道”占全體百分之四十。同樣美國的文明批評家曼福特說:古代佛教徒所預言的“彌勒”時代,將出現在我們的面前。(13)無論是古代的人們,還是現代社會的知識份子,對彌勒的清涼與光明都翹首期盼,所以提倡彌勒淨土是現代佛教徒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2、阿佛
阿佛,梵名Aksobhya-buddha,西藏名Saxs-rgyas mi-Akhrugs-pa。音譯爲阿,或譯爲阿鞞佛、阿刍鞞耶佛、惡乞刍毗也佛。義譯爲不動佛、無動佛、或無怒佛、無嗔恚佛。依據《阿佛國…
《四大淨土比較研究(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