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部分相似。[30]而《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在《出三藏记集》卷四被列入「失译」类,《历代三宝纪》卷四才录为安世高所译[31],但是《法经录》、《彦琮录》、《静泰录》都不认为是安世高所译,是中国自撰疑经之一。所以,到底哪部经典时间在前很难判断。[32]但是,根据《出三藏记集》等说法,《提谓经》应该有一卷本真经,然后昙靖依一卷本增加阴阳、五行之说,采取世俗一般的信仰,而杂以道术家的说法,从而撰成二卷本《提谓经》。[33]
提谓与波利是佛教史上最早归依佛陀的两位商人,在《太子瑞应本起经》、《普曜经》、《修行本起经》中都有记载。当时,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后,提谓与波利率领五百商人经过,捧食供养,并归依佛。《提谓波利经》就是以此为线索编纂而成,结合汉儒的阴阳五行、伦理纲常和道教的延命益寿说明五戒、十善、六斋日、三长斋月、八王日等在家修行方法。
《提谓经》十分重视五戒,对五戒给予极高的地位。如P.3732中说:
五戒甚深弥大,其神神妙,无物不生,无所不成,无所不入,九弥八极,细入无间,变化无时,像无像之像,五戒之神,起四色之未形,故为天地之始、万物之先、众生之父、大道之根,五戒是也。
实际上,《提谓经》对五戒的阐述已经把五戒看成是至高的精神本体,具有老庄思想中「道」的性质。
前面我们曾经提到,五戒之所以能融合中国固有的思想,是因为数目上的一致性。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二引用《提谓经》说:
提谓、波利等问佛:何不为我说四、六戒?佛答:五者,天下之大数。在天为五星,在地为五岳,在人为五脏,在阴阳为五行,在王为五帝,在世为五德,在色为五色,在法为五戒。以不杀配东方,东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养生为义;不盗配北方,北方是水,水主于智,智者不盗为义;不邪淫配西方,西方是金,金主于义,有义者不邪淫;不饮酒配南方,南方是火,火主于礼,礼防于失也;以不妄语配中央,中央是土,土主于信,妄语之人乖角两头、不契中正,中正以不偏乖为义。[34]
该经指出,佛说五戒是因为五是天下大数,由于数目上的一致,所以能够与五常、五方、五行等配合,所以《提谓经》能够深受中国人接纳。在P.3732中详细地提到了五戒配五帝、五行、五方、五星、五脏:
长者提谓白佛言:神在五脏,用事之何?佛言:五藏[35]之神,所住各异,肝行仁,心行礼,肺行义,肾行智,脾行信。此五行者,天地之大用。天失之妖灾起,地失之万物不生,四时失之阴阳不和,王者失之天下乱,人民失之灭姓[36]命、身危亡,神气失之五脏不治、发狂死亡。
根据《提谓经》的叙述,我们可以列表如下[37]:
五戒
| 五常
| 五行
| 五方
| 五星
| 五脏
|
不杀生
| 仁
| 木
| 东方
| 岁星[38]
| 肝
|
不偷盗
| 智
| 水
| 北方
| 辰星[39]
| 肾
|
不邪淫
| 义
| 金
| 西方
| 金星
| 肺
|
不妄语
| 信
| 土
| 中央
| 镇星[40]
| 脾
|
不饮酒
| 礼
| 火
| 南方
| 荧惑[41]
| 心
|
其实,数目的使用是非常早的,它是古人对现象反复归类的结果,他们把「相似与相近的归为类、序为数,这类与数,一经一纬,便成了初民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42]在商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间,古人按照自己的体验、想象与观察,把相当多的复杂现象都归结成「五」和「类」,并且常常把宇宙间各种各样的「五」和「类」互相搭配起来,用五个最基本的象征来指代它们,并且想象它们都有一定的对应性和相似性。这样,「五」这个数字就似乎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当然,五行思想的来源可能要到战国后期。[43]在鲁昭公时代,这种思想已经很系统、很普遍了。[44]
正是在这种数的强大中国传统下,在来自儒家、道家对佛教违背纲常伦理的强烈攻击下,同时刚好五戒与中国的「五」数目一致,所以将五戒与五常等相比附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从有关中国佛教著述所引用的《提谓经》佚文来看,五戒与五常配对的顺序不大一样。如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六之二[45],我们将其所说内容列成表格如下:
《论佛道儒三教伦理的交涉——以五戒与五常为中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体用真妄与两重唯识观——摄论师的三性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