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分相似。[30]而《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在《出叁藏記集》卷四被列入「失譯」類,《曆代叁寶紀》卷四才錄爲安世高所譯[31],但是《法經錄》、《彥琮錄》、《靜泰錄》都不認爲是安世高所譯,是中國自撰疑經之一。所以,到底哪部經典時間在前很難判斷。[32]但是,根據《出叁藏記集》等說法,《提謂經》應該有一卷本真經,然後昙靖依一卷本增加陰陽、五行之說,采取世俗一般的信仰,而雜以道術家的說法,從而撰成二卷本《提謂經》。[33]
提謂與波利是佛教史上最早歸依佛陀的兩位商人,在《太子瑞應本起經》、《普曜經》、《修行本起經》中都有記載。當時,佛陀在菩提樹下成佛後,提謂與波利率領五百商人經過,捧食供養,並歸依佛。《提謂波利經》就是以此爲線索編纂而成,結合漢儒的陰陽五行、倫理綱常和道教的延命益壽說明五戒、十善、六齋日、叁長齋月、八王日等在家修行方法。
《提謂經》十分重視五戒,對五戒給予極高的地位。如P.3732中說:
五戒甚深彌大,其神神妙,無物不生,無所不成,無所不入,九彌八極,細入無間,變化無時,像無像之像,五戒之神,起四色之未形,故爲天地之始、萬物之先、衆生之父、大道之根,五戒是也。
實際上,《提謂經》對五戒的闡述已經把五戒看成是至高的精神本體,具有老莊思想中「道」的性質。
前面我們曾經提到,五戒之所以能融合中國固有的思想,是因爲數目上的一致性。智顗《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卷二引用《提謂經》說:
提謂、波利等問佛:何不爲我說四、六戒?佛答:五者,天下之大數。在天爲五星,在地爲五嶽,在人爲五髒,在陰陽爲五行,在王爲五帝,在世爲五德,在色爲五色,在法爲五戒。以不殺配東方,東方是木,木主于仁,仁以養生爲義;不盜配北方,北方是水,水主于智,智者不盜爲義;不邪淫配西方,西方是金,金主于義,有義者不邪淫;不飲酒配南方,南方是火,火主于禮,禮防于失也;以不妄語配中央,中央是土,土主于信,妄語之人乖角兩頭、不契中正,中正以不偏乖爲義。[34]
該經指出,佛說五戒是因爲五是天下大數,由于數目上的一致,所以能夠與五常、五方、五行等配合,所以《提謂經》能夠深受中國人接納。在P.3732中詳細地提到了五戒配五帝、五行、五方、五星、五髒:
長者提謂白佛言:神在五髒,用事之何?佛言:五藏[35]之神,所住各異,肝行仁,心行禮,肺行義,腎行智,脾行信。此五行者,天地之大用。天失之妖災起,地失之萬物不生,四時失之陰陽不和,王者失之天下亂,人民失之滅姓[36]命、身危亡,神氣失之五髒不治、發狂死亡。
根據《提謂經》的敘述,我們可以列表如下[37]:
五戒
| 五常
| 五行
| 五方
| 五星
| 五髒
|
不殺生
| 仁
| 木
| 東方
| 歲星[38]
| 肝
|
不偷盜
| 智
| 水
| 北方
| 辰星[39]
| 腎
|
不邪淫
| 義
| 金
| 西方
| 金星
| 肺
|
不妄語
| 信
| 土
| 中央
| 鎮星[40]
| 脾
|
不飲酒
| 禮
| 火
| 南方
| 熒惑[41]
| 心
|
其實,數目的使用是非常早的,它是古人對現象反複歸類的結果,他們把「相似與相近的歸爲類、序爲數,這類與數,一經一緯,便成了初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42]在商周時代甚至更早的時間,古人按照自己的體驗、想象與觀察,把相當多的複雜現象都歸結成「五」和「類」,並且常常把宇宙間各種各樣的「五」和「類」互相搭配起來,用五個最基本的象征來指代它們,並且想象它們都有一定的對應性和相似性。這樣,「五」這個數字就似乎有不言而喻的意義。當然,五行思想的來源可能要到戰國後期。[43]在魯昭公時代,這種思想已經很系統、很普遍了。[44]
正是在這種數的強大中國傳統下,在來自儒家、道家對佛教違背綱常倫理的強烈攻擊下,同時剛好五戒與中國的「五」數目一致,所以將五戒與五常等相比附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從有關中國佛教著述所引用的《提謂經》佚文來看,五戒與五常配對的順序不大一樣。如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之二[45],我們將其所說內容列成表格如下:
《論佛道儒叁教倫理的交涉——以五戒與五常爲中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體用真妄與兩重唯識觀——攝論師的叁性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