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李四龙)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

  李四龙

  内容提要: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关键词:智顗 如来藏 实相 毕竟空 一念 心

  如来藏在天台智顗(538-598)的思想里占有何等的地位,向来没有太多的讨论。学术界已习惯于把智顗的思想归入真如或真常心的系统,譬如,印顺法师认为天台宗“倾向于真常”,是一种“以如来藏为中心”的佛教参见印顺:《佛教史地考论》第43页,《以佛法研究佛法》第305页,收于《妙云集》,电子文本。。其实,这并不符合智顗思想的原貌,他的如来藏思想应该属于“唯心但不真常”。研读他的如来藏说,我们应从《法华经》的实相论立场,以及缘此而起的天台宗判教出发,避免混淆别教与圆教两种不同的如来藏说。本文叙述智顗对如来藏的认识及其思想来源,认为:智顗从法华实相论的角度,参照《涅槃经》的相关论述,把地论师与摄论师的如来藏思想判为“别教”,构建自己的圆教如来藏。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中国哲学史》2004年第4期

  一、如来藏即实相

  南北朝时期译出了大批的如来藏系经典。现存最早的汉译《如来藏经》是由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359—429)译于元熙二年(420),如来藏系的重要佛典,如《胜鬘经》与《楞伽经》当时已译出流通,而像《佛性论》这样混合如来藏与唯识学的论书,亦因真谛(Paramārtha,499—569)的翻译已在汉地流行有关如来藏系经典的汉译情况,参见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の形成》,春秋社,昭和49年。。这些佛典在智顗的撰述里已有频繁的引述。

  在当时的汉译佛典里,“如来藏”已是重要的名相,不过其译名尚未统一,“如来之藏”、“如来藏我”、“如来性”、“秘密藏”,乃至“宝藏”等,实为“如来藏”的异称。智顗读过的《华严经》是六十卷的佛驮跋陀罗译本,该经有“如来藏佛国”、“如来藏菩萨”、“如来藏解脱”、“如来藏三昧门”等说法,这些称呼当然与印度如来藏系经典有关。“如来藏”这个概念一方面需要解释轮回解脱的主体问题,克服佛教“无我”论所带来的难题,另一方面它又必须避免落入外道“神我”论的困境。所以,有关“如来藏”的讲述,总是显得特别摇摆不定。《如来藏经》采用譬喻的说法来解释该经列举九种譬喻说明众生内有如来藏,即: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粳粮未离皮糩、真金堕于不净处、贫家有珍宝藏、庵罗果之种子、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铸模内真金像等。,“如来藏”表示众生虽然本有如来种性,却被各种烦恼束缚。如来藏的梵语是tathāgatagarbha,原义是说“如来”好比胎儿那样隐藏不显,众生虽然身陷贪嗔痴各种烦恼,但仍然隐藏着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所以《胜鬘经》“法身章”说“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正藏》第12卷,第221页下),《如来藏经》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大正藏》第16卷,第457页下)。对于如来藏的解说,当时的汉译佛典主要有以下三种:《胜鬘经》的二如来藏,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佛性论》的三如来藏,所摄藏、隐覆藏、能摄藏相传是慧思(515—577)所撰的《大乘止观法门》,提出如来藏有“能藏、所藏、能生”三层意思:能藏,指果德的法身和性净的净心,能包含染净二性及染净二事而无所妨碍;所藏,指此真心为无明之壳所覆藏;能生,指此心体具染净二性之用,遇缘熏习,能生世间、出世间等诸法。参见《大乘止观法门》卷一。慧思虽是智顗的老师,但该书是否为慧思所撰,疑云重重,本文因此暂不论及。;《胜鬘经》、《佛性论》的五如来藏,如来藏、法界藏(正法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究竟如何解释“如来藏”,仍有不同的思想层面。

  在这样的环境里,智顗一方面用“如来藏”表述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他还要对当时的如来藏思想作出一番简择。他据以判别的标准,来自于《法华经》的实相论。智顗两部主要撰述明确提到“如来藏即实相”或“实相即如来藏”,这对我们理解他的如来藏思想极为关键。其《法华玄义》卷五下说:

  圆教点实相为第一义空,名空为纵。第一义空即是实相,实相不纵,此空岂纵?点实相为如来藏,名之为横。如来藏即实相,实相不横,此藏岂横?故不可以纵思,不可以横思,故名不可思议法,即是妙也。(《法华玄义》卷五下,《大正藏》第33卷,第743页上)

  在《摩诃止观》卷十下里说:

  观此空见有无量相,所谓四谛分别校计不可穷尽。……观此空见而识实相,实相即如来藏。无量客尘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是名空见生别教法也。(《摩诃止观》卷第十下,《大正藏》第46卷,第139页下)

  第一段引文是在圆教的范围里讨论“如来藏即实相”,其旨趣并非是要突出“如来藏”,而是说“不纵不横”的不可思议妙法是圆教实相;第二段引文则是在别教的范围里讨论“实相即如来藏”,别教实相即是开显“清净性”的如来藏理。

  佛教解脱的根本在于了证“诸法实相”。《般若经》的旨趣被认为是“不废假名而说诸法实相”,《法华经》所要开示悟入的亦是这个“诸法实相”。智顗按着《般若经》的理路发挥《法华经》的实相论,依据龙树《中论》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论述“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所以,智顗在实相论的框架里诠释如来藏,这是非常自然的。在他看来,从有、空、亦空亦有、非有非无“别教”四门都可以悟入“诸法实相”,而如来藏亦可作为有、空两门的“诸法实相”。他说:

  观幻化见思虚妄色尽别有妙色,名为佛性。《大经》(指《涅槃经》)云:空空者即是外道。解脱者即是不空,即是真善妙色。如来秘藏不得不有。又:我者即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佛性。《如来藏经》云:币帛裹金土摸内像。凡有十譬等,即是有门也。

  空门者。《大经》云:迦毘城空,如来藏空,大涅槃空。又云:令诸众生悉得无色大般涅槃。涅槃非有,因世俗故,名涅槃有。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即是空门。

  亦空亦有门者。智者见空及与不空:若言空者,则无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复受是常乐我净?如水酒酪瓶不可说空及以不空,是名亦空亦有门。

  非有非无门者,绝四离百,言语道断不可说示。《涅槃》云:非常非断名为中道。即是其门也。

  如此四门得意通入实相。(《摩诃止观》卷第六上,第75页上)

  在这段引文里,智顗先是从“有门”来讲“如来藏即实相”,引用《涅槃经》与《如来藏经》,把如来藏视为“不空如来藏”,真善妙色,即是“我”或“佛性”;尔后又从“空门”来讲“如来藏即实相”,再次援引《涅槃经》的说法,把如来藏视为“空如来藏”,非色非声,即是“空”或“涅槃”。

  《涅槃经》在智顗的判教系统里,与《法华经》同属于第五时教,都是佛陀最后的说教。这部经在他的心目里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若从大乘佛典的成立史来看,《如来藏经》最先使用“如来藏”这个观念,此后渐次成熟,才有《不增不减经》、《无上依经》、《大法鼓经》等经典。这些如来藏系经典又对《法华》、《涅槃》产生影响,在《涅槃经》里常以“如来藏”解说“涅槃佛性”。从智顗的引用频率来说,他对“如来藏”的阐发,主要依据《涅槃经》而不是《如来藏经》。智顗经常引用的一部如来藏系经典是《胜鬘经》,该经“空义隐覆真实章”把如来藏分为两种:空如来藏,如来藏超越烦恼,与烦恼不同,亦即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故称“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涅槃经》对“如来藏”的解说符合这种分类,智顗在上述引文里正是体现了“二如来藏”的思想。

  不过,尽管智顗对“如来藏”的理解是通过《涅槃经》的涅槃佛性论,但最终还是落回到他所论证的《法华经》实相论。特别是在法华圆教里,他的如来藏几乎等同于中道实相。“如来藏即实相”,这一命题表明智顗对如来藏思想的认同,但并不表示“如来藏”在他的思想里居于核心地位。“实相”在智顗的判教体系里具有不同的意义,如来藏在别教、圆教里因此亦有相应的差异。

  二、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智顗把讲述如来藏的佛典归在“别教”里面。他把佛陀的一代说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三藏教是讲小乘的道理;通教则能贯通大小乘,指般若类经典;圆教专指《法华经》所代表的究竟圆满的说教;所谓“别教”,即指有别于通教与圆教的大乘说教,《华严》、《涅槃》、《地论》、《摄论》、《地持》、《胜鬘》、《如来藏经》等悉被列入,当时颇具声势的地论师、摄论师也就属此“另类”,既有别于此前的三论师,也不同于智顗所说的圆教。在许多地方,智顗是在转述别教的如来藏思想,而不是基于他的圆教立场。后人经常误会智顗的思想,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混淆了天台宗所讲的别教与圆教。别教的如来藏,或被执为自性清净心,或被执为自性清净理。这在智顗看来并不如法。在他看来,如来藏理与如来藏智应该统一,“一念心即如来藏理”。

  南北朝时期并没有专门弘扬如来藏思想的论师,“如来藏”这个概念是伴随着涅槃佛性、三界唯心、唯识无境等理论而在中国流传发展的…

《天台智顗的如来藏思想述评(李四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