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P11

  ..续本文上一页当时的主要矛盾。在政治上、经济上既互相攻击、互相侵夺,在学术上、宗教上也必然要互相排斥。当时佛教信仰在人民群众之中已经普遍而深固,不可得而废除,统治者必须善于利用。自汉代以来传人中国的佛教,多半是中观学派。特别是鸠摩罗什在长安传人龙树、提婆的论着以后,三论的学说已成为汉地人士的习惯,成为汉地传统的佛教。北魏统治者要利用佛教作为统治人民的利器,便要在佛教理论上有新的树立。恰在此时有菩提留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瞿昙般若流支、毗目智仙等来到洛阳和邺都(今河南临漳)传人在印度新兴的瑜伽学派,因而受到魏帝的特别推崇。永平元年(508)菩提留支创译《十地经论》,宣武帝(元恪)亲自笔受。于是在北朝建立地论学派,以排斥汉人所习惯的三论之学。南朝在政治上维持汉族的正统,因而与此同时的梁武帝就提倡传统的三论和与三论有关的成实之学。陈代真谛的瑜伽学派受南朝僧众批评为“言乖治术,有蔽国风,不隶诸华,可流荒服”,正是针对北朝提倡瑜伽学派而言的。

  地论师是以《华严经》《十地品》及世亲所造《十地经论》为依据,立三空义,谓人法我空,因缘法体空,真如佛性空。又立八识而以第八识为第一义谛常住不变之清净心,即是真如,此真如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缘起而变生一切法,能变之识唯此第八真识。由此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毕竟成佛。由于勒那摩提与菩提留支的学说不同,因此地论师分为两派。勒那摩提的学派为相州南道派,以勒那摩提的弟子慧光为主;菩提留支的学派为相州北道派,以留支的弟子道宠为主。后来南道派因为慧光的弟子法上专任僧统数十年,门徒众多,传播甚盛,北道派便消沉了。《续高僧传·道宠传》中说:“洛下有南北二途,当境两说,自斯始也,四宗五宗亦仍此起。”南道立四宗:一因缘宗,谓小乘萨婆多部;二假名宗,谓《成实论》及经部等说;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即说空理明一切法不真实等;四真宗,谓《华严》、《涅槃》明法界真理佛性等。北道立五宗,指{华严》为法界宗(《法华玄义》卷十)。又北道计阿梨耶为无明而阿梨耶为依持,生一切法;南道计阿梨耶为净识而真如以为依持,生一切法(《法华玄义释籖》卷十八,《法华文句记》卷七,《翻译名义集》卷十六)。

  两道的传授:南道道宠的弟子有儒果、罕宜、诞礼、法继、僧休,休弟子神照,此后无闻。北道慧光撰有《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疏。有十大弟子:僧范、惠顺、灵询、安廪、昙衍、道慎、昙遵、法上、道凭、冯衮等,而以法上、道凭为最知名。慧光于魏齐二代为昭玄统将四十年。

  与地论学派有关的毗昙之学在北魏也得到弘扬,以与江南的成买对抗。但由于大小乘的争执,也受到地论师的排挤。弘扬毗昙之字的有智游、慧嵩、志念三叶相承。慧嵩是高昌人,从智游受毗昙成买,高昌国人献之于魏。后因与法上不睦,迁居徐州,世称为毗昙孔于。弟子有道遒、智洪、晃觉、散魏、志念等,而以志念为最着名,撰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志念弟子有慧休等三百余人。休着《杂心玄章》、《疏钞》,至真谛译出《俱舍论》传人北方以后,毗昙之学渐衰了。

  又有昙鸾从菩提留支受《观无量寿佛经》,弘扬世亲造的《净土论》,于汾州石壁玄中寺专修九品观法,为后世净土宗奠定了基础。

  《四分律》学的兴起 汉地诸僧自有戒法以来是受依《四分》,随依《僧只》。自罗什提倡《十诵》以后,《十诵》之学大行于南北。佛陀跋陀罗在建业所译的《僧只律》,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研究。而佛陀耶舍在姚秦时所译出的《四分律》却无人问津,佛陀耶舍在译出此律之后,不得不悄然而返。元魏重兴佛法以后,恢复戒律,与在教义上一样,排斥旧来传统的《十诵律》和《僧只律》,于是慧光从佛陀禅师和勒那摩提所受的《四分律》学得到弘扬。光撰有《四分律疏》百二十纸,并删定羯磨和戒本。光的弟子道云奉光遗令,专弘律部,造疏九卷。道晖略云所制成七卷。洪理也是慧光弟子,着钞两卷。光弟子昙隐、道乐同为时望。邺中称说:“律中明略,惟有隐乐。”光弟子安廪在魏十二年讲《四分律》近二十遍。从此以后奠定了汉地《四分律》宗传授的基础。 .

  菩提达磨的禅宗 菩提达磨是南天竺人,来到北魏,传授禅法,为禅宗初祖。但是在当时他的教化并未得到发展,正如《续高僧传》所说:“于时合国盛宏讲授,乍闻定法,多生讥谤。”后来禅宗昌盛以后,对于达磨又多附会之说。首先其来华的具体时代,各家异说。《续高僧传》说:“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是宋时来的。《景德传灯录》说:梁普通八年(527)泛海到南海,转到金陵,魏太和十年(486)到洛阳,太和十九年丙辰(495)卒。后到而先卒,而太和十九年是乙亥而不是丙辰,显然有误。《五灯会元》注中据《正宗记》以为梁普通元年(520)到南海,时为魏正光元年,即以其年冬到洛阳。永安元年(528)卒。又据二祖慧可传,年四十遇达磨,奉事六载,于开皇十三年(593)卒,年一百七岁。推之,慧可承事达磨是魏孝昌二年(526)至普泰元年(531)。总之达磨是魏末时游化洛阳的。达磨既是印度的大德而印度的大乘学派只有中观、瑜伽两派。达磨所传必定是两派中的一派。根据他的学派是南天竺一乘宗(《续高僧传·法冲传》)和所传壁观来看,一乘正是瑜伽宗的主张,是对中观三乘的主张而言;壁观是对中观的空观而言,以白壁譬喻真识之有;他又以唯识教的《楞伽经》为心印,可见他所传的是瑜伽宗的唯识观法门。至于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等传说,都是后人附会之谈。他教人的行法是理入和行人。行人有报恩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门,前二行对现行苦乐知是宿因,后二行于未来免于熏习,正是唯识观中种子生现行,现行熏习成种子的体现。理人便是壁观。其教法的主要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而遭到“魏境文学多不齿之”(《续高僧传·法冲传》)。据道宣在《法冲传》中叙述达磨以后的师承大约如下;

  达磨弟子有慧可(二祖)、道育二人。

  可禅师后:粲禅师(三祖)、惠禅师、盛禅师、那老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以上并口说玄理,不出文记。可师后:善师出《楞伽经》抄四卷,丰禅师出疏五卷,明禅师出疏五卷,胡明师出疏五卷。

  远承可师后,大聪师出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法)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宠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八卷。

  那老师后:宝禅师、慧禅师、旷法师、宏智师,那住京师西明,身亡法绝。

  明禅师后:伽法师,宝瑜师、宝迎师、道莹师次第传灯,至初唐时扬化未绝。

  又《慧可传》中称:与可同时有化公、廖公、和禅师、(昙)林法师。向慧可问道的有向居士。那禅师弟子有慧满禅师。

  由此可见达磨门下或言或行,一以楞伽为心要的概况。

  僧伽的管理制度 北国的人民由于逃避异族统治的苛酷徭役,大量的出家,加以北朝僧侣倡导反抗统治,北朝因而对于僧尼的管理制度,较南朝为周密。北魏立国之初,就设立道人统,文成帝(拓跋濬)兴安元年(452)复法之时,以罽宾沙门师贤为道人统。和平初(460)师贤卒,以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全国州郡各有州统、都维那,其官寺勃补上座、维那、寺主,名为三纲,典掌寺务。太和二十一年(497)又改监福曹为昭玄,备有官属,以断僧务。

  民众既为避输而人道,由此北魏统治不得不对出家加以限制,兴光元年(454)复法之时,令诸州郡各听建佛图一所,出家者大州五十人,小州四十人,其郡遥远者十人。但是到太和元年(477),京城新寺已有百所,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万十八人。此外私度无籍之僧为数当亦不少。太和十年(486)有司奏请,无籍僧尼罢遣还俗。所检僧尼行为凡粗者,有籍无籍悉令罢道。结果各州还俗僧尼只一千三百二十七人,不过虚应故事而已。太和十六年(492)诏每年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大州度一百人为僧尼,中州五十人,小州二十人以为常数。虽然名额比兴元之制加多,意在防止私度。至延昌中(512--515)天下州郡僧寺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民多绝户而为沙门。熙平二年(517)令常年度僧大州百人者,外郡于期前十日解送三百人,其中州二百人,小州一百人。州统维那与官精练简取充数,若无精行,不得滥采。若非其人,刺史为首,以违旨论。太守县令纲寮节级连坐,统及维那移五百里外异州为僧。自今奴婢悉不听出家,诸王及亲贵亦不得辄启请。有犯者以违旨论。其僧尼辄度他人奴婢者,亦移五百里外为僧。僧尼多养亲识及他人奴婢子,年大私度为弟子,自今断之。有犯还俗,被养者归本等。寺主听容一人,出寺五百里,二人千里。自今有一人私度,邻长为首,里党各降一等。县满十五人,郡满三十人,州镇满三十人,免官,寮吏节级连坐,私度之身配当州下役。这样的严刑峻法,主要是限制所俘虏的人民沦为奴婢者的逃亡。然终不能限制人民的涌向寺院。到正光(520--525)以后天下僧尼大众二百万,其寺三万有余了。

  当时私度无籍的僧尼无法居住寺院,多在民舍,孝文帝延兴二年(472)诏比丘不在寺舍,游涉村落,交通奸猾,经历年岁,令民间五五相保,不得容止无籍之僧。精加隐括,有者送付州镇。若为三宝巡民教化者,须有维那文移印牒,然后听行。太和十七年(493)立僧制四十七条。永平元年(508)诏僧犯杀人已上罪者仍依俗断。余犯悉付昭玄,依内律治之。永平二年(509)沙门统惠深上言:一、诸州镇都维那上座寺主各令戒律自修。若不解律者退…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