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P12

  ..续本文上一页其本次。二、出家之人不应畜八不净物(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自作食、不受而啖)。依律车牛淫人不净之物不得私畜。唯有老病年六十已上者限唯一乘。三、僧尼不得出贷私财。四、出家本无凶仪。父母三师远闻凶问,听哭三日。若在见前限以七日。五、有不安寺舍、游止民间者脱衣还俗。六、其有造寺者,限僧五十人已上,启闻听造。若有辄营置者,处以违敕之罪。其僧寺僧众摈出外州。七、僧尼之法不得为俗人所使。若有犯者还配本届。八、外国僧尼来归化者,精检有德行合三藏者听住。若无德行,遣还本国。若其不去,依此僧制治罪。宣武帝从之。

  寺院的经济情况 北魏统治者用其抢夺所得的人民财产和强迫的劳役,任意挥霍,到处建造宏壮富丽的寺院。兴光元年(454)在乎城五级大寺造释迦立像五躯,用铜二十五万五千斤。皇兴元年(467)于恒安北台立永宁寺,构七级佛图,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又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四十三尺,用铜十万斤,金六百斤。迁都洛阳以来,景明元年(500)又在洛南伊阙山营造石窟三所,二十四年方成,用工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熙平中(516—518)灵太后于洛阳建永宁寺,立佛图九层高四十余丈。其费用不可胜计。又于外州各造五级佛图。百姓废于土木之功;金银之价为之涌上。其时冀州刺史李崇上表,以为“直宜罢尚方雕靡之作,颇省永宁土木之功,并减瑶光材瓦之力,兼分石窟镌琢之劳”。张普惠也上书说:“减禄削力,近供无事之僧,崇饰云殿,远邀未然之报……量撤僧寺不急之华,还复百官久折之秩。”大量营造佛寺以至百官的俸禄都不能支付,其糜费可知。神龟元年(518)尚书令元澄也奏称:“迩来十年私营转盛,都城之中,郭邑之内,检括寺舍,数盈五百。自迁都后二十年以来,寺夺民居三分且一。或三五少僧共为一寺,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州镇皆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请都城之内,虽有标榜营造粗功,事可改立者请依先制,在于郭外任择所便。其地若买得,证券分明者听其转之。若官地盗作,即全还官。若灵像既成,不可移撤,请依今敕。如旧不禁,悉听坊内行止,不得毁坊开门。若被旨者不在此限。其庙像严立而逼近屠沽,请断当屠杀。若僧不满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大寺,必令充限。其地卖还土地一如上式。”但是不久天下丧乱。朝士死后,其家多以宅施僧尼。结果此制竟不行。东魏迁都邺郡后,元象元年(538)诏隐括邺都城中旧寺及宅并有定帐,其新立寺全都毁废。又令天下县守令长悉不听造寺,不问财之所出,并计其营功,悉以枉法论。统计魏代寺院:据《辩正论》所记,国家大寺四十七所,王公贵室五等诸侯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造寺三万余所。

  这样多的寺院和僧尼,其生活除寺院拥有大量土地外,还有僧尼自己放高利贷。所以沙门统惠深提出“僧尼不得出贷私财”的建议。例如北齐时凉州沙门统道研,资产巨万,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北齐书·苏琼传》)。

  魏代寺院经济还有一种特殊情形,就是僧只户和佛图户。皇兴三年(469)北魏攻下青州后,迁青州士望数百家于桑乾,立平齐郡以居之,自余悉为奴婢,分赐百官(《魏书》卷五十)。承明元年(476)沙门统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六十斛人僧曹者,即为僧只户,粟为僧只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宫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扫洒,岁兼营田、输粟。于是凉州军户赵苟子等二百家为僧只户,而只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佛图户即是寺院的农奴,而平齐户即是军户,是北魏攻略一郡之后,以其郡县中的富户编为军户,课以极重的赋役。平齐户只是攻略青州所编定的军户的特称。岁输粟六十斛绝不是平民所能负担的。昙曜原意只希望取粟于平齐户,但此制一行,各地军户都争为之,如凉州军户二百家,以及僧只户遍于州镇。其原因是改为僧只户可以免去军户所受的繁苛,而军户每年的负担一定比六十斛为多,甚或可以无限。寺院既得此栗,原为荒年赈济之用,而实际上寺院用此粟来放贷取息。永平四年(511)诏说:僧只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但主司冒利,规取赢息,及其徵责不计水旱。或偿利过本,或翻改契券(将息作本改注契券)。侵蠹贫下,莫知纪极。自今以后不得专委维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监括,尚书检诸有僧只粟之处,州别列其元数,出入赢息,赈绐多少并贷偿岁月,息在未收,上台录记。若收利过本及翻改初券,依律免之,勿复徵责。或有私债,转施偿僧,即以丐民,不听收检。后有出贷,先尽贫穷。富有之家,不听辄贷。脱仍冒滥,依法治罪。尚书高肇也奏说:“依内律僧只户不得别寓一寺。而都维那僧暹、僧频等违旨乖法,任情逼召。致使吁嗟之怨,盈于行道。弃子伤生,自缢溺死五十余人。请听苟子等还乡输课。俭乏之年周给贫寡,若有不虞,以拟边扞。”此后僧只粟可能不继续增加,但三十余年的累积,可能是在周武灭法时才消散的。

  在僧只粟既累积甚富,沙门因之也甚丰足。孝庄帝时(528)承丧乱之后,仓糜虚罄,遂颁人粟之制。睹沙门有输粟四千石人京仓者授本州统。若无本州者授大州都。若不入京仓,人外州郡仓者三千石。畿郡都统依州格,若输五百石人京仓者授本郡维那,其无本郡者授以外郡。粟人外州郡仓七百石者,京仓三百石者授县维那(《魏书·食货志》)。沙门的富厚可知。当然这只是僧侣中的上层比丘,其一般清众的生活仍然是清苦的。

  石窟和石造像的艺术 北魏的石窟和石造像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精美部分。其原因:一是由印度和西域的雕像技巧逐渐东传推进了中国原有的技巧;二是北方不是产铜区域,信众大量的造像,就培养出精湛的技巧;三是灭法以后,复兴佛教,鉴于铜木佛像易于破坏,因而就山开凿以垂永久。

  石窟有礼拜窟和禅窟两种。前者是由支提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后者是由毗诃罗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礼拜窟的平面有分前后两室的,有一室的,有马蹄形的,有方形的,有就石壁摩崖上雕凿佛像的,有在窟中心留四面石柱或石塔,上雕佛, 像的,窟顶有仿木建筑的,凿出各式起券的。

  初期的造像是在汉代雕塑技术上吸收融合健驮罗、印度笈多时代秣菟罗派的雕塑艺术;其后在面相和衣饰的雕塑上发展成为更民族形式的艺术,最后在周齐时代发展成更新的形式。

  其中画像也是在汉画的基础上,吸收了印度佛教画的题材和手法。用粗线条勾轮廓而后用色向内平涂,分不出衣纹的浓淡。以人为主体,背影不计比例,往往人大于山。其后更加吸收融合印度的手法,充分发挥晕染法,线条能应用到细节的表现。构图上台阇树石,车舆器物位置适当,大自然的插画增多,也就更能反映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意识。

  北魏所造的石窟,最着的有甘肃敦煌莫高窟,创始于晋,是中国最大石窟群之一,经魏、隋、唐、宋、元各代都有开凿,塑像、壁画为全国石窟之冠。又有甘肃安西县的榆林窟,敦煌城西的千佛洞,甘肃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宁夏的炳灵寺石窟。北魏所创的石窟,其中保有着精美的雕塑。山西省大同市云岗石窟也是中国最大石窟群之一,雕造富丽。河南洛阳市龙门石窟,其规模仅次于云岗。此外如甘肃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张掖的马蹄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泾川的石窟寺,陕西邠州的大佛寺,山西太原市的天龙山石窟,河南巩县石窟,渑池县瑞庆寺石窟,安阳宝山石窟,山东济南龙洞石窟,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都是北魏时代所创造的。其中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都是魏帝为纪念其祖先而造的。所以其后北齐开凿的河北省邯郸市的响堂山石窟便是齐代的灵庙。

  北魏的造像,初期的面相是丰圆适中,两眉齐停,其后发展为面相瘦削,两肩较窄,最后又趋向丰圆,但面显长形。服饰在最初多是印度装束,其后逐渐有所增进。衣纹在最初有用汉地传统的阴线,有用健驮罗式凸起线条,有在凸线之间刻出阴线,其后发展为直平阶梯的刻法,最后由细密而转向粗疏。

  第九节 北齐北周的佛教(550---577,557---581)

  北齐的崇佛 元魏自漠北逐渐南侵,统治中原一百四十八年(386--534),历十五主,由于地方势力的崛起,高欢与宇文泰的抗衡,以致分为东魏、西魏。东魏都邺,西魏都长安。高欢死,其子高洋废东魏帝而自立,是为北齐;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也废西魏帝而自立,是为北周。北齐历五主,二十八年(550--577)而灭于周,北周历五主,二十五年(557--581)而亡于隋。

  北齐所据的地方,正是北魏时佛教盛行的区域。文宣帝(高洋)在即位数年以后,“纵酒肆欲,事极猖狂,昏邪残暴,近代未有。”(《北史》卷七)政治上唯有赖于宗教来维持其统治,所以极力提倡佛教。在邺都大寺略有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讲席相序二百有余。昭玄一曹纯掌僧录,令史置员五十余人,所部僧尼二百余万,四万余寺(《续高僧传》卷十)。据《隋书·地理志》,北齐人口有三百三万户,是每三户便有二人为僧,如以口计,约七人至十人便有一人为僧。其所以如此骤增,实由于文宣帝的残暴和武平以后,“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选无已”。征税尽,人力殚;物产无以给其求,江海不能赡其欲(《北史》卷八)。即从当时建寺而论,如后主建大慈寺、大宝林寺,穷极工巧,运石填泉,劳费亿计。人牛死者不可胜纪(《j匕齐书》卷八)。据《辩正论》所记北齐二十八年中皇家立寺四十三所。加以周齐争强,势均力敌,兵连祸结,无有宁岁。以致北齐赋敛之重,徭役之烦,百姓无法生存,因而大量避人寺院。

  北魏的政治制度,由洛阳而迁至邺城,成为东魏。北齐继承了东魏,沿用未改。其他…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