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国佛教史▪P13

  ..续本文上一页管理僧伽的制度,不仅沿用昭玄曹而且昭玄统也还是旧人。法上一人于魏齐两代为昭玄统将四十年。齐亡法灭,隐于俗服,至周大象二年(580)卒。只因僧徒众多,昭玄曹置十统,法上为大统,余为通统,当时僧统,都维那等多半是慧光的弟子,法上的同门,如慧顺、道慎等,所以地论师南道派的学说笼罩北齐一代。由于佛教的昌盛,引起道教的不平,其时道士陆修静由梁入齐,于是释李二门交竞优劣。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集二家学者论难于前,道士无对。遂敕道土皆付昭玄大统法上,度听出家。其不从者斩首。于是齐境以内一心奉佛,国无两事(《续高僧传》卷三十)。乌场国沙门那连提梨耶舍于天保七年(556)来邺,文宣帝安置在天平寺,请为翻经三藏。昭玄大统法上等二十余人监掌翻译。至天统四年(568)译事停辍。

  北齐的佛教艺术,绘画最精。最着名家是曹仲达,善于丹青,妙尽梵迹,传模西瑞,京邑所推。相传齐沙门道长得天竺鸡头摩寺所传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为世所珍(唐道宣《三宝盛通传》)。可见曹仲达是吸收了当时传人的西方画法,加以融炼而发展的。此外还有杨子华、刘杀鬼等。隋代名画家展子虔也是先成名于齐世的。

  北齐造像、刻经之风也很盛。着名的石窟有河南安阳宝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磁县鼓山有唐邕写经摩崖,泰山石经峪有金刚经摩崖。其他山东巨鹿石佛寺,泗水泉林,河南安阳宝山,山东邹县尖山都有齐代刻经。

  北周的排佛 由于魏主为高欢所逼,西奔长安,依靠于宇文泰而成立西魏,一切制度都是草创。当魏主西奔时,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到长安后,以长安沙门道臻为魏国大统,大立科条。又立中兴寺,庄地之内外稻田百顷,并以给之(《续高僧传》卷三十)。又以僧实为昭玄三藏。北周代魏,先后以僧实及昙崇为国三藏,即昭玄三藏,以昙延为国统(即昭玄统)。《通典·职官志》中说:“后周置司寂,上士中士,掌法门之政。”各州亦设立三藏,如天和五年(570)僧玮为安州三藏,释亡名曾为夏州三藏,僧晃曾为锦州三藏等。

  周齐既在政治上、军事上争胜,在佛教上也必然要相抗衡。北齐既盛弘《地论》,北周便沿关辅之旧,提倡《涅槃》和三论之学。国统昙延是僧妙的弟子,而僧妙是讲解《涅檠》以为恒业的。终南山静霭是于《大智度》、《中》、《百》、《十二门》等四论最为投心所崇的。大中兴寺释道安崇尚《涅槃》,以为遗诀之教;博通《智论》,用资弘道之基。故周世渭滨,盛扬二部。昙延、道安,称为玄门二杰。道安同学慧

  ,弟子慧影、宝贵都传灯《大论》。北齐既国无二事,一心奉佛;北周便调和三教,数兴三教辩论。天和三年(568)八月,在大德殿集百官、沙门、道士等,武帝亲讲《礼记》。天和四年(569)二月又在大德殿集百官、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又于紫极殿讲三教义,朝臣、儒生、沙门、道士至者二千余人(《j匕周书·儒林传》)。建德二年(573)又集群臣、沙门、道士等,武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又令韦复辩三教优劣。韦复作《三教序》奏之。终因要统一河北,须要增兵筹饷,于是借张宾、卫元嵩的建议,于建德三年(574)普灭佛道二宗,别立通道观,置学土百二十人。于是毁像焚经,僧令还俗,给优二年(《续高僧传》卷二十三》)。建德六年(577)灭齐,并准废除。于是关山东西数百年来官私佛寺扫地并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禹贡八州见成寺庙出四十千,并赐王公充为宅第。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三宝福财,其资无数,簿录入官。登即赏费,分散都尽(《续高僧传》卷三十》)。可见周武灭佛主要是利于三百万释子皆复军民和三宝福财簿录入官。周武帝与任道林辩除佛法说:“自废(佛)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伏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若事(佛)有益,太祖存日屡尝讨齐,何不见获

  朕坏佛法,若是违害,亦可亡身。既平东夏,明知有益。”是周之灭佛,对于当时经济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宣政元年(578),周武帝死后,子宣帝(赞)立。年才二十岁。荒淫狂乱,游戏无恒。大象元年(579)复佛像及天尊像,帝与二像俱南面坐,大陈杂戏,令京城士庶纵观。又敕说:“朕欲为菩萨治化。”(《续高僧传》卷二十三)于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寺,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相如朝服不同鬃剪。昙延、僧休、昙遵、慧远、道旷、道判、法藏都在其选。不久又废了(《续高僧传》卷十三)。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卒,子静帝(阐)立,年才八岁。大权掌握在宣后父杨坚手中;其年六月就恢复了佛道二教。

  第十节 隋lq.的佛教(581—618)

  佛教的再兴 杨坚于大象二年(580)辅导幼主,掌握政权,有逼夺帝位之心,为了表示其好善乐道,改革周代的弊政,恢复汉族的文化,于是首先恢复佛道二教。其年六月与法藏剃发,赐法衣一具。七月度僧一百二十人,各赐法衣,退归所住。次年(581)二月杨坚废了周帝,建国为隋,追前度百二十僧,置大兴善寺,为国行道。又敕选度七人,有司访得道林,文帝亲命出家。道林逃避。因昙延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遂总度一千余人,后又敕苏威简取三千人用充度限。时僧辩年幼小,亦得同出家。遂普诏天下任听出家,周代所废伽蓝并得兴复。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京师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诸大都邑,并官写一切经置于寺内。又别写藏于秘阇。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开皇三年(583)要设立僧官,相州刺史樊叔略举灵裕为都统。灵裕辞避,潜游燕赵。开皇六年(586)以昙延为平等沙门,折伏沙门之犯刑网者。开皇十年(590)因昙迁请,敕自十年四月已前诸有僧尼私度者听出家,以及寮庶有乐出家者听。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余万。开皇十一年(591)仍许立国统。众议同举灵裕,裕仍固辞。十二年(592)置僧官,以智聚居平等之任。十三年(593)诏诸有破故佛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检刮,运送随近寺内。帝土之内人施一文,州县官人检较庄饰。但有山寺一僧以上皆听给额。开皇十七年曾括天下私度僧(《景德传灯录》卷四)。开皇二十年(600)诏有敢毁坏偷盗佛及天尊像、岳镇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论,沙门坏佛像,道士坏天尊者以恶逆论。其年颁舍利于诸州,仁寿元年(601)又令大德三十人安置舍利宝塔于三十州。仁寿二年(602)又令大德于五十余州分布舍利,建塔安置。仁寿四年(604)又敕于三十州造庙建塔,颁布舍利。并且特别炫耀舍利的灵威,其目的在于显示隋代之为天子,是得到佛所加被的。自北魏北齐以来,鸿胪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典寺署有僧只部丞一人。又昭玄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以管诸州郡县沙门曹。隋世鸿胪寺统典客、司仪、崇玄三署,亦置令二人,崇玄则惟置一人。据《辩正论》中说:“(隋代)杨氏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但是隋代佛教之兴主要在文帝时期。炀帝立后,穷奢极欲,征敛烦苛,佛教守成而已。

  义学的恢复 周代灭法以后,经典既被焚毁,师僧亦多散亡。隋代一方面抄写旧经,一方面组织新译,一方面征集名德。开皇二年(582)沙门宝暹等由西域返回至长安,便在大兴善寺传述。沙门昙延等三十余人躬掌翻译。开皇三年(583)长安建新都成,敕于广恩·坊给地立昙延法师众,开皇七年敕昙迁、慧远、慧藏,僧休、宝镇、洪遵六大德各将门徒十人同人京,并置于大兴善寺。敕延阇那崛多由突厥还京,召婆罗门僧达摩笈多及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传梵语,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翻事,诠定宗旨,沙门明穆、彦琮重对梵本,再审覆勘,整理文义。开皇十二年(592)令搜简三学业长者,海内通化,崇于禅府。选得二十五人,其中行解高者,法应为其长,于城内别置五众各使一人晓夜教习,法应领徒三百,于宝塔寺相续传业。以僧琨为二十五众的读经法主。开皇十六年(596)以法彦为《大论》众主,住真寂寺,宝袭为《大论》众主,居通法寺,法总为《涅槃》众主,居海觉寺,洪遵为讲律众主,居崇敬寺,智隐为讲论(毗昙)众主,居经藏寺。十七年(597)以慧迁为《十地》论主,居宝光寺。以慧远弟子灵灿,善胄为《涅槃》众主,居净影寺。又以僧粲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这些学派如《十地》、《毗昙》是盛行于北齐的,《大论》(《智度论》)、《涅槃》是盛行于北周的。僧粲也是北国研究《般若》的,由其弟子僧凤以《般若》为心田,以《涅槃》为意得可以推知。五众之中,江南的三论、《成实》之学不在其中。初,开皇十三年,令翻经沙门法经等撰《众经目录》,仁寿二年又令彦琮再撰《众经目录》。又撰《众经法式》一卷,叙翻译经的轨则,其书今不传。炀帝大业二年于洛水上林园置翻经馆,又令彦琮编叙所获新经,撰定目录,凡有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类。又令沙门智果撰定《内道场佛经目录》。

  三阶教 魏齐之时,由于关辅三论和地论师的南北两道等各派系争论甚烈,如慧思在克州为恶比丘所毒,慧可在邺,道恒货贿俗府非理屠害,是其例;加以各派的名相繁琐,义理深奥,社会群众不易分解。因而群众要求有简便易行之法以便行持。于是信行创立了三阶教,他自己舍具足戒,亲执劳役,供诸悲敬二田。群众奉为四依菩萨,三阶教于是风行一时。其主张是就时、就处、就人都…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