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圣八年(1030)开封府言:勘会左右街僧正僧录管干教门公事,其副僧录,讲经论首座、鉴义并不管干教门公事。诏今后左右街副僧录并同管干教门公事。僧官每年遇圣节进功德疏。自僧录至鉴义十人各特敕祠部度一名系帐行者。崇宁元年(1102)又诏僧官免试(《宋会要·僧道官门》)。
度僧制度 宋时度僧制度也仍唐旧习,是出家后,先于寺院作童行者,登籍于祠部。然后经过考试,合格者,由祠部发给度牒为僧,再至戒坛受具足戒,仍由祠部给与戒牒为验。度僧和传戒,一般都是在皇帝的诞日举行,其他吉庆日也特许度僧。
宋朝对于度僧是严格控制的。每年度僧名额有定限,是案各州现有僧数规定的,开宝中(968 976)令僧尼百人许岁度一人。考以读经三百纸为及格,至道元年(995)又规定以现在僧数每三百人度一人,考试是念经百纸或读五百纸。未登籍的童行不准预试(《宋会要·披剃门》)。仁宗天圣四年(1026)规定僧礼念经四卷已上,读八卷已上,尼、道士、女冠礼念三卷已上、读七卷已上者为合格。至和元年(1054)诏乾元节度僧尼,自今两浙、江南、福建、淮南、益、梓、利、夔等路限僧百人度一人,尼五十人度一人。京师及他路僧尼五十人度一人。
宋初两京诸州僧尼六万七千四百三人,岁度千人。太平兴国七年(982)西京诸道系帐沙弥未剃度者并特予剃度,后不为例(《宋会要》)。雍熙二年(985)又准天下应系二年所供帐有名者并许剃度(《宋会要》)。真宗天禧三年(1019)大赦天下,普度道释童行。因为诸州童行披剃,祠部胥吏纳赂启俸,有若市价,或十年不得文牒者。于是令尚书左丞林特,右谏议张士逊提举祠部普度文牒。凡度僧二十三万一百二十七人,尼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僧尼骤增。但是以后还是逐渐减少的。真宗天禧五年(1021)僧397615人,尼1239人(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天下人口是21976965人)。仁宗景枯元年(1034)僧383520人,尼48742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僧348108人,尼48417人。神宗熙宁元年(1068)僧230761人,尼34037人。神宗熙宁八年(1075)僧203502人,尼未详。神宗熙宁十年(1077)僧202872人,尼29692人(《宋会要》)。每年度僧的数目,神宗熙宁八年僧尼道土女冠牒九千余道,至徽宗时,岁给度牒凡三万道。
凡考试不及格而滥予剃度的有罚。僧死及还浴,应将度牒缴还祠部。私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有罚。太宗至道元年(995)凡不及格而辄度者,知州、通判职官并除。干系人吏、三纲、主首本犯人决配。私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告发。犯者刺面决配牢城,尼即决还俗。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尼年十五,僧年十八方许剃度受戒。咸平五年、六年(1002、1003)令天下有窃买祠部牒为僧者一月内自首,违者论罪。少壮及曾作过犯者配军。景德二年(1005)因福建寺院行童有依僧影出家者,诏今后出家并须礼现存僧尼为师。大中祥符六年(1013)因岁放童行游惰之民,不习经戒至有为寇盗者,规定自今童行试经,责主首僧保明行止方得剃度。如验不公及保明失实者科罪。天禧二年(1018)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别无子息恃养及刑责奸细恶党山林亡命,贼徒负罪潜窜及曾在军带瑕痕者并不得出家。寺观容受者,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并科罪。有陈告收捉者,以本犯人衣钵充赏。其志愿出家者并取得祖父母、父母处分,己孤者问取同居尊长处分。其师主须得听许文字,方得容受。童行候祠部方许剃发为沙弥。如私剃度者勒还俗,本师主徒三年,三纲知事僧尼杖八十并勒还俗(《宋会要》)。全国有僧戒坛七十三处;东京一;京东四:青、郓、徐、登;京西六:河南、许、兖、随、颍、邓;河北三:大名、真定、沧;河东五:并、潞、晋、绛、汾;淮南九:杨、庐、寿、楚、泗、通、泰,舒、蕲;江南十四:江宁、宣、歙、池、江、太平、饶、信、洪、抚、处、吉、筠、袁;两浙十五:杭、苏、明、越、湖、润、常、秀、睦、温、台、衢、婺、处、江荫:荆湖六:潭、衡、永、郴、全、道;福建三:福、漳、泉;川陕七:益、绵、汉、眉、彭、印、陵。尼受戒只于本寺起坛受戒,由尼大德主之。
度牒制度 童行剃度领取度牒,是要缴费的,每道纳钱百缗(《宋会要·披度门》)。每年度僧既有限额,且须考试,私度又有罪罚。于是政府可以出卖空名度牒,成, 为宋代经济中一项重要收入。对于名僧,赐以紫衣,有紫衣牒,可以出卖空名紫衣牒。最初只是利用于筹款赈济,其后逐渐用于修建以及茶盐资本,亦可以为赏赐。英宗治平四年(1067)给陕西转运使僧牒,令籴谷赈霜旱州县(《宋史·英宗纪》)。神宗熙宁七年(1074)赐环庆安抚司度僧牒以募粟赈汉蕃饥民(《宋史·神宗纪》)。李杞人蜀经画买茶,于秦凤熙博马,以银十万两,帛二万五千,度僧牒五百付之(《宋史·食货志》)。神宗元丰六年(1083)赐度僧牒修应天府城门及西桔寺。哲宗元祜四年(1089)苏轼守杭州,大旱饥疫并作。轼请赐度僧牒易米,以赈饥者,又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开浚西湖,筑成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杭人名为苏公堤。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给度僧牒、紫衣牒千道为营造费,建景霄西宫,以奉安神宗及哲宗的神位。徽宗崇宁元年(1102),蔡京请榷江淮七路茶,官自为市。买茶本钱以度牒、米盐钞、请道封椿坊场常年剩钱通三百万缗为率。又变更盐钞法,东南盐本或缺,滞于客贩,增给度牒及给封桩坊场钱通三十万缗。崇宁三年(1104)置买钞所于榷货务。凡以钞至者并以米盐、乳香、茶钞并东北一分及官告、度牒、杂物等换给。米盐钞换易五分,余以杂物。此后整理钞法给价杂物中都有度牒在内。如崇宁四年(1105)毛注所议和大观四年(1110)张商英所立增纳之法皆如此(《宋史·食货志》)。度牒既有定价,因此也可以作为赏赐之用。神宗熙宁二年(1069)因宦官黄怀信创制浚川杷以浚河,赏以度僧牒十五道(《宋史·河渠志》)。徽宗初,陈瑾出都,皇后畀以十僧牒为行装(《宋史·陈璀传》)。
经济制度 历来僧道都免徭役。仁宗景佑中(1034—1038)诏出家者须落发为僧,乃听免役,也就是童行不能免役。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新法,立免役法,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部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免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诏寺观奉有皇帝像位者免助役钱。哲宗元祜元年(1086)司马光为相,停止新法,以为下户单丁、女户、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是赋敛愈重。自行免役法以来,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规定官户、寺观、单丁、女丁有房产月收直十五千,获田中熟所收百石以上者出助役钱。元佑二年(1087)规定诸路坊部五等以上(户分九等)及单丁、女户、官户、寺观第三等以上旧输免役钱者并减五分,余户等下此者悉免输(《宋史·食货志》)。
寺院的田产非经过特许,不得免税。真宗时有僧求内除免田税,知开封府张逸执不许(《宋史·张逸传》)。至于寺院的船只经过关津,可以申请免税。徽宗建中靖国初(1101),比年官吏营私牟利者众,宫观寺院多有专降免税之旨,皆以船艘买贩。宣和二年(1120)规定宫观寺院,官僚之家商贩,令关津收阅。如元丰法输税。
寺院购置田产曾一度被禁止。仁宗时禁止近臣置别业京师及寺观勿得市田。并且举真宗崩时,由遣中人持金赐玉泉山僧寺市田,言为先帝植福,以后不得为例。但是寺院却借此进行买田。明道二年(1033)殿中侍御史段少连言,顷岁中人至涟水军称诏市民田给僧寺,非旧制。诏还民田,收其直入官。其后势官富姓占田成俗,寺观市田当然也无从禁止了。
至于建造寺塔虽无禁止,而用金铜,则有禁令。太祖乾德元年(963)曾禁毁铜佛像(《宋史·法祖纪》),同时在开宝三年(970)也禁止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宋史·食货志》)。大中祥符元年(1008)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资金银工价就文恩院换给。二年禁毁金宝塑浮图像。八年(1015)诏像前供养物,一应寺观装功德用金箔,须见殿位真像,显合增修创造数,经官司陈状勘会,诣实开奏,方给公凭诣三司收买,其用金装假果花枝、乐身之类,应金为装彩物,降诏前已有者更不毁坏,自余悉禁。违者,犯人及工匠皆坐(《宋史·舆服志》)。仁宗天圣七年(1029)禁京城兴造寺观。景祜元年(1034)毁天下无额寺观。康定元年(1040)禁以金箔饰佛像(《宋史·仁宗纪》)。
神宗时令开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贫不能葬,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者与师号,更使领事三年。愿复者听之。徽宗崇宁三年广为漏泽园,置籍瘗人。安济坊疗治病人,亦募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给牒各一道。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行童(《宋史·食货志》)。
天台宗的中兴和山家山外之争 天台宗自湛然、道邃师资光大祖道以后,进入晚唐时期,又值唐武宗灭法,焚毁一切佛典,仅由道邃弟子广修、物外、元诱次第相承,在天台讲说止观而已。其他天台典籍残缺无传。五代时元诱弟子清竦传义寂居国清寺。义寂请于吴越王弘俶派人到日本及高丽,求取教典。至宋建隆元年(960)高丽遣谛观来,送论疏诸文与义寂。义寂得以讲说,平生讲三大部各二十…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