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遍,《维摩》、《金光明》、《梵网》、《金刚镩》、《法界观》、《永嘉集》各数遍。义寂以授义通(927 988),义通以授知礼(960—1028),知礼大弘讲说,中兴了天台教观,成为天台宗的正统,称为山家派。清竦的另一弟子志因传晤恩(986卒),恩传源清(996卒),清传智圆(976—1022)与庆昭,昭传咸润和继齐,这一派持论往往与山家派不同,争论甚烈,称为山外系。山家派中当辩论之冲者是知礼。山外系参加辩论的有晤恩、庆昭、智圆。知礼有弟子仁岳,后亦背师说,附于山外。其后山外系传者无人,山家派的传承有知礼的弟子本如、尚贤、梵臻三家。
山家山外争论,首先是由于当时由国外得回的智顗《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略本缺后十法观心之文。晤恩撰《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专解略本,认为广本观心之文是后人擅添。弟子源清、洪敏二人撰难词二十条辅成师说。于是知礼撰《扶宗记》,主张广本十种观心之义,驳斥了晤恩。庆昭与智圆便撰《辨讹》与知礼辩论。知礼又撰《问疑书》向之诘问。庆昭有《答疑书》。知礼又撰《诘难书》,庆昭又撰五义回答。知礼又作《问疑书》,庆昭经年未答,知礼又作《覆问书》催促,庆昭又作《释问》。往返经了七年之久。景德四年(1007)知礼又总结以上五书辩论的义理,作《十义书》,并立了二百问,向之征询。十义是: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心)外(色)二境,四不辨事(修善修恶)理(性善性恶)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说,八不会观心之义,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派弟子本如持往杭州面议。智圆时无法回答,只可邀钱塘太守以“来无公据”,遣还不再作回答。其后智圆又作《金光明经玄义表微记》,仍斥广本。知礼于天圣元年(1023)撰《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论破之。第二争论是景德元年(1004)知礼撰《十不二门指要钞》,成立别教之理,真如亦有随缘之义,破斥源清所作《十不二门示珠指》,所明别理不随缘义。庆昭弟子继齐撰《指滥》,以为真如不变随缘只是圆教之理,别教无有此义。知礼作二十问申明己意。玄颖代继齐作《征决》。子玄也作《随缘补》助成继齐、玄颖二人之说。知礼弟子仁岳作《十门析难》总驳斥了继齐、玄颖、子玄三人之说。第三争论是天禧三年(1019)知礼撰《消伏三用章》,发挥智顗《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疏》中明用章之义,破斥智圆所作《请观音经疏阐义钞》,所谓“消伏理毒,既可断故非是性恶”是为不知性恶是理毒之义。庆昭门人咸润作《签疑》,说三种消伏只是就圆教而谈。仁岳乃作《止疑》。引据疏文,说明就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的道理。第四争论是天圣五年(1027)知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庆昭的门人咸润又作《指瑕》,攻击《妙宗钞》,认为独头之色不具三千。仁岳作《抉膜》以破之,说明色心不二,色具心具的道理。仁岳虽然屡次为师门扞御外侮,但是最后却背离了师义。仁岳因与尚贤讨论《妙宗钞》中所说观心观佛之义,不能决定,请教于知礼。知礼示以约心观佛,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仁岳不同意,去往天竺,因作《二身寿量解》,进行驳难,请知礼修正钞义。知礼乃在钞中增加了十三番料简破斥仁岳。仁岳作《十谏书》与知礼。知礼作《解谤》答之,认为仁岳《十谏》成增减二谤,仁岳再作《云谤》。知礼时已有病,因不作答覆。其后知礼的再传门人希最作《评谤》以辨之。这便是第五争论。
其后又有知礼三传弟子从义,作《止观义例纂要》,以十乘观法中初观不思议境、性德之境为真如理,修德之境为唯识事。继忠弟子处元作《止观义例随释》以斥驳其谬误。
贤首宗的复兴 贤首宗自宗密卒后,适逢会昌灭法,各宗典籍一时丧亡殆尽。贤首宗传承也不绝如缕。宗密传妙元本奥,奥传开明普朗、朗传元显法现、现传灵光洪敏。洪敏曾学于天台宗晤恩,为山外系,曾参加了《金光明经玄义》广略二本的论战。敏传长永子璿,始复兴贤首宗。其门人净源(1011—1088)亦撰作诸疏,大振法化。当此时有高丽王子义天送回华严宗章疏,投净源之门,于是教文方得再备。嗣后有道亨作《华严一乘教义章义记》,观复作《教义章析薪记》,希迪作《教义章集成记》,师会作《教义章复古记》。世称为宋代四大家。其后又有义和作《无尽灯章》,以华严宗旨偏赞西方净土,复庵作《华严纶贯》,鲜演作《华严玄谈抉择》,戒环作《华严》、《楞严》、《法华要解》等。但都是继承宗密门风,以禅顿为人门阶梯,而以《楞严经》为中心。
子璿于九岁时师事普慧寺契宗,诵《楞严经》,十二岁受沙弥戒,十三岁受具足戒。太平兴国中(976 984)诣秀州灵光寺从洪敏听讲《楞严经》,至耳根圆通中“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句有省。后究华严奥旨。往谒滁州琅琊慧觉(临济宗汾阳善昭弟子),欲留常侍。慧觉勉以扶持大宗,乃去至长水(河南洛宁县西)专事讲述,讲《行愿中国佛教史钞》、《法界观》、《圆觉经》、《十六观》等数十会。撰《楞严经疏》、《金刚经疏论要刊定记》、《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大中祥符六年(1013)署长水疏主楞严大师之号,宝元元年(1038)卒,年七十五。弟子净源,泉州人,世称晋水大师,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迁与洪敏为同门,学合论于横海明覃,南返师事长水子99,听讲《楞严》、《圆觉》、《起信》。主泉州、杭州诸寺。着有《仁王经疏》、《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原人论发微》、《云间类解》、《普贤行愿修证仪》、《楞严道场修证仪》、《圆觉道场修证仪》等。净师传神莹希冲,冲传道鸣妙观,观传玉峰师会。师会撰《一乘教义章焚薪》,批评《华严教义章析薪记》之失。钻研《孔目章》、《五十要问答》、《搜玄记》、《探玄记》,究十玄六相之旨。乾道二年(1166)撰《华严教义章复古记》,至断惑分齐章,未竟而卒。门人善熹续成之。师会又作《心经疏连珠记》、《华严同教一乘策》,希迪为之注;《同教问答》,善熹为之注。
临济宗的分支 自义玄建立了临济宗旨,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颐以传至风穴延沼。沼于五代时居汝州风穴寺。风穴窟中出一师子儿,谓首山省念。延沼、省念于四料简、三句语、四宾主、四照用,各有着语,极为精辟。省念传汾阳善昭,光大了临济之道。昭历诸方老宿七十一员,皆得其家风,尤喜曹洞宗风,最后诣首山省念,服勤甚久。后辞游湘衡襄沔之间。淳化四年(993)省念卒,众请昭住汾州太平寺。门庭施设有三诀、三句、四转语之举,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更拟向如何,柱杖蓦头楔。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从青天月。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出眼中楔。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三句是: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
曰:嘉州打大象。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
曰:陕府灌铁牛。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
曰:西河弄师子。四转语是:如何是接初机底句
曰:汝是行脚僧。如何是辨衲僧底句
曰:西方日出卯。如何是正令行底句
曰:千里持来呈旧面。如何是立乾坤底句
曰:北俱庐州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嗔。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才见你出来,验得了也。昭有《三玄三要颂》、《四喝颂》、《四宾主颂》、《五位颂》、《六相颂》。又举古人语句为例,立十八问,作《诘问》一百则以示学人。举古德公案百则作《颂古》百首,都是禅门的创作。善昭卒于天圣二年(1024),年七十八。
省念再传弟子有金山昙颖、浮山法远,远弟子道臻皆知名宿德。昙颖(989—1060)善文章,法远(991—1067)纂集宗门语句,分为九类,名曰《佛禅宗教义九带集》。善昭弟子以楚圆(986—1039)、慧觉为上首。楚圆机用超逸。也有《三玄》、《三要》、《三决》、《三句》、《五位》等颂。又为慧觉作《牧牛歌》。慧觉识见高迈。与云门宗的雪窦重显称为当时二甘露门。尝说学者有五般病:一不得向万里无寸草处去,二不得孤峰独宿,三不得张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滞于生杀。何故
一处有滞,自救难为。
楚圆弟子慧南(1002—1069),于景佑三年(1036)居南昌黄龙山,世称黄龙派,方会(992—1049)居袁州杨岐山,世称杨岐派。慧南传弟子常总、祖心、克文;文传从悦,其后寝衰。方会传守端,端传法演,演门下有三佛,所谓佛果克勤(1063—1135),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开法于徽宗时,大振其道。慧洪称赞方会说:“于庆历以来,号称宗师。”“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验勘机锋,又类南院。”慧南常设三问以验学者;第一,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第二,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
”第三,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鲜能契其机者。诸方因谓之黄龙三关。再传从悦,亦设室中三语以验学者:一日拨草瞻风,只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什么处
二日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么生脱
三曰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
克勤着《碧岩集》,以雪窦重显颂古百则,加以垂语评唱,为后世学临济之宗典。
曹洞宗的传承 曹洞宗自云居道膺而后同安道丕、同安观智、大梁山缘观,当五代及宋初之际,一脉相承,传流不广。缘观传大阳警玄(943—1027),始大弘其道为曹洞宗第六祖。示众举三句云:诸禅德须明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无宾主,第三句兼带去。又有五位君臣行及论五位宾主诸语句。注释曹山三种堕,须明得转位始得。警玄年八十,叹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缀寄浮山法远(临济宗),使为求法器,并云:得…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