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法远于警玄卒后三十七年始以曹洞宗法付投子义青。义青初学《百法明门论》,曰:三只涂远,自困何益。后习《华严》五年,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往参法远。时称之为青华严。经六年,法远曾以十六题试义青,令其颂出,方使续大阳宗风,为曹洞第七祖。着有颂古百则。元代从信评唱之,名《空谷集》。义青弟子芙蓉道楷(1042—1117),于徽宗时因坚辞不受紫衣师号,被编管淄州。有《门风偈》五首:一、妙唱不干舌,二、死蛇惊出草,三、解针枯骨吟,四、铁锯和三台,五、古今无间。又有《只园正仪》一卷,劝勉学人须甘淡泊。道楷弟子丹霞子淳,善偈颂,有颂古百则。元代行伦评唱之,名《虚堂集》。
云门宗的蕃衍 云门文偃的法嗣甚众,派系既多,在北宋时以澄远一系为最着,香林澄远传智门光祚,有《纲宗歌》、《三巴鼻颂》及《颂古》诸作。祚传雪窦重显(980—1052),显传天衣义怀,称为中兴云门之祖。重显善翰墨,着有《瀑泉集》、《祖英集》、《颂古》、《拈古》、《洞庭录》、《后录》、《开堂录》、《拾遗》诸作。今除颂古汇人《碧岩集》,拈古汇人佛果《击节录》外,唯有《祖英集》传世,余均不传。义怀有《劝修净土说》,开当时的禅净兼修之风气。其弟子慧林宗本、法云法秀。本弟子法云善本、姑苏守讷皆承其道。宗本于神宗、哲宗时阐扬佛事。多取《华严》圆融妙义。法秀习《因明》、《唯识》、《百法》、《金刚》、《圆觉》、《华严》妙人精义,于《华严》造诣甚深。天钵重元亦义怀弟子,以善《华严》,称为元华严。可见自宗密以圆入顿而发明荷泽禅旨而后,成为宋代云门一家之风气。光祚再传弟子居讷、侍延庆子荣居,于洞山十年,因读《华严论》而有省。慧林宗本的弟子,投子修颐,为答欧阳修示佛教微旨云:优游于华严法界之都,从容乎帝网明珠之内。临终时读《华严经》至卷八,安然而逝。
文偃下缘密一系,经应真、晓嵩而传至佛日契嵩,着《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以明禅门二十八祖之传。其时欧阳修作《本论》,李觏作《潜书》以排佛。契嵩乃作《原教论》十万言,明儒释一贯之旨。今有《镡津文集》及《辅教篇》传世。
律宗的传承 唐代四分宗的三派中的相部宗、东塔宗在会昌以后即绝不复传。唯南山一宗由道宣创始,经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玄畅、元表、守言、玄解、法荣,入宋以后法荣有弟子处恒、赞宁、普济、德明等,恒传择悟,悟传允堪(1005—1061),各人都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的注解,其中唯有允堪精研律部,着《行事钞会正记》、《戒疏发挥记》、《业疏辅要记》,世称为十本记主,其流派为会正家。允堪传择其,其传元照(1048—1116)。元照习天台宗,以法华圆意释《行事钞》,撰《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号为中兴南山宗,其流派称为资持家。自此以后奉元照三记为圭臬,不复有人再撰疏记。
北宋的佛教文化事业 佛教传译事业自唐德宗以后中断了近二百年,宋初得到恢复。当时佛教在印度正是密教盛兴以后而受到外来的侵害的时候。许多大德携带经典逃至尼泊尔,进入西藏以至来到汉族地区。同时当五代时汉僧西游,此时带回大批梵笑,因而促成了北宋的翻译事业。但是所译的主要是有关密部的经典,在当时既未灌顶传法,又未建坛持诵,所以对当时佛教的影响不大。既有新的翻译完成,对于藏经的整理编目工作也是必要的。又由于唐末雕板术的发明,藏经的流布方法,由抄写而改用雕板也是必然之举。此外对于佛教史实的编集,也得到提倡,特别有关禅宗传授的世系以及其机缘语句,是当时习禅者所迫切需要的。
宋乾德三年(965)沧州僧道圆自西域回。四年(966)赐沙门勤行等一百五十七人,各钱三万,人西域求佛书。开宝六年(973)中天竺沙门法天来华,译出《圣无量寿经》等,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沙门法进讲法请天译经于蒲津。诏人京师,初兴译事。召童子五十人习梵学。七年(982)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以宰官为译经润文使,设官分职。中天竺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等从事翻译。
太祖乾德五年(967)敕沙门文胜编修《大藏经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开宝四年(971)派高品张从信往四川雕大藏经板,这便是中国第一部木雕藏经,世称为开宝藏。到真宗时,总结三十年来新译各经,令译经润文使赵安仁、翰林学土杨亿编成《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并总录一卷。仁宗天圣五年(1027)沙门惟净又编《天圣释教总录》三卷,便是当时藏经的目录。全藏共六百二帙。景佑四年(1037)又令吕夷简重编集新译众经目录,成《景佑新修法宝录》二十卷,总录一卷。神宗元丰三年(1080)在福州东禅寺刻大藏经,至崇宁二年(1103)方始完成。政和二年(U12)福州开元寺又刻大藏经至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方始完成。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令沙门赞宁修僧史,撰成《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真宗景德元年(1004)东吴僧道原集自释迦、初祖达摩以至东土禅宗传嗣诸祖机缘,为《景德传灯录》。仁宗天圣七年(1029)李遵勖又撰《天圣广灯录》三十卷,以续其后。徽宗时惟白又编《续灯录》三十卷,集天圣以后八十年间宗师机缘及心要语句。
道学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的佛教,由于自宋代开始离开了纯一精湛的条理,而进入调和混同的步调而逐渐导致退化。在教内则禅教一致,禅净一致,在教外则儒佛一贯,佛道一贯的主张相当普遍。宋儒之中无论其为排佛或者融佛,实质都含有混厚的禅宗思想。宋代的儒学兴于真宗仁宗之时。宋儒的中坚所谓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四大家,而其渊源实发起于周敦颐。周敦颐尝叹曰:“吾此妙心实启于黄龙(祖心),发明于佛印(了元,云门下四世)。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常总)开遮拭拂,无由表里洞然。”(《居土分灯录》)邵雍调和《老子》与《周易》,长于数理,有《学佛吟》云:((J阳死老年亲释迦。”(《佛法金汤编》)宋儒之中,所谓“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复兴于世”的程颢也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佛者几十年(《行状》)。所以其弟子谢上蔡(良佐)、游定夫(酢)、杨龟山(时),皆入禅学(《宋元学案》卷十三)。游酢谒开福道宁(五祖法演弟子),乞指心要。谢良佐辨儒佛同异云:“佛之论性,如儒之论心,佛之论心,如儒之论意。”朱熹批评之说:“上蔡说仁、说觉,分明是禅。”至于杨时晚年更习佛学,以为庵摩罗识,唐言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性善。又云:“《维摩经》所说——真心是道场,儒此实无二理。”
胡安国、陈瓘,私淑二程。胡安国久参上封祖秀(黄龙慧南三传弟子),得言外旨。陈瓘从知礼受天台法门,作《三千有门颂》,尝诠释《黄龙慧南语录》。后参灵源惟清(黄龙慧南再传弟子)。其他儒家如范仲淹于景佑四年(1037)出守鄱阳时,请云门宗匠承古开阐宗风于荐福寺。守吴时参琅琊慧觉,作偈以呈所得(《居士分灯录》)。其弟子张方平于仁宗庆历中为滁州,因读《楞伽经》而有省悟。韩琦与范仲淹为讲友,亦尝参芙蓉道楷,司马光弟子刘安世亦曰:“老先生(司马光)于佛法极通晓,但不言耳。”又曰:“孔子、佛氏之言相为始终。”
至于苏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蜀学,更与禅宗有密切的渊源。苏洵问法于云门宗的圆通居讷,深得其旨。苏轼问法于东林常总,论无情说法句而有省,又谒玉泉承皓。苏轼、苏辙均与佛印了元交厚。屡有酬唱。苏辙初受道全(克文弟子)教而习坐禅,历参省聪(圆照宗本弟子),上蓝口顺(黄龙慧南弟子),于言下大悟。黄庭坚参黄龙祖心。心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太史寻常如何理论。”庭坚拟对。心曰:“不是不是。”庭坚迷闷不已,一日恃心山行,桂香盛开。心曰:“闻桂花香么
”曰:“闻。”心曰:“吾无隐乎尔。”庭坚言下有省。后与祖心弟子死心交甚笃,后迁黔州,道力愈胜,读大藏经三年,尝论临济宗旨云:“吾佛与儒,同一关钥。”
在北宋时不仅儒佛一致,成为普遍的思想,即在道家方面也是采取调和态度。道士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其《悟真篇拾遗》中有许多有关佛教的歌颂,如《心经颂》、《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颂》等。这是在理论上融佛人道。宋徽宗曾有一次要在形式上融佛人道。大观元年(1107)令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上,并停给僧牒三年。政和二年(1112)禁释教修忏水陆,参人道教神位。政和七年(1117)焚弃佛藏经中诋毁道教文字。僧徒愿改作披戴为道士者,立赐度牒紫衣。宣和元年(1119)改佛号大觉金仙,菩萨为大士,罗汉为尊者,塑像加道服冠簪。僧称德士,尼称女德,皆留发顶冠执简,寺为宫,院为观,僧录司、僧正司改为德士司。行之一年仍复旧。使纳钱为批度牒,得再披剃,得钱几百万缗。
外道会门的兴起 由于佛教内部多自逞胸臆之说,于是民间依附佛教成为群众反抗统治者的秘密组织,也逐渐繁兴起来。既自有一定的教旨和纲领,因而也反对传统的佛教。始自北宋真宗时,初发起于四川,继而流行于闽浙,虽屡经禁止,不能杜绝,统治者称这些会门为邪教、妖法。
真宗天禧三年(1019)禁兴州三泉县、剑利等州白衣师邪法。仁宗景佑二年(1035)诏益、梓、利、夔路夜聚晓散,传习妖法。能反告者赏钱五万,以犯者家财充。哲宗元枯七年(1092)夜聚晓散,传习妖教者,州县以断罪告赏金条于要会处晓示。政和四年(1…
《中国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