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八) 真实功德
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这是总叹极乐菩萨的功德)
这些菩萨已圆满了一切菩萨之所修所行,也已具足成就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得深禅定⑩,诸通明慧(11),游志(12)七觉(13),修心佛法(14)。
(这是说极乐菩萨由定发慧而六通自在)
而且,也都已证得无上深妙之禅定了。既已得深定,由定发慧,由慧发通,法尔而有六通和三明,以及理事无碍、真俗圆融、空有不二之般若妙慧,即入住于七菩提分法。以此七分法,行大乘止观来修其心,直至成佛。
附记1:“得深禅定”是指证得诸如佛华严三昧、法华三昧、观佛三昧、念佛三昧和首楞严三昧等等之禅定。一个人证得“佛华严三昧”或“念佛三昧”时,即能普见十方诸佛,见佛闻法;又证得“首楞严三昧”时,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一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而极乐众生,个个“得深禅定,诸通明慧”,六通自在,这是本愿第5至第10(即宿命智通愿、天眼智通愿、天耳智通愿、他心智通愿、神境智通愿、速得漏尽愿)和第39“受乐无染愿”等诸愿功德所成就和加持的。
附记2:本经宣扬净土念佛法门,为什么常常提到“禅定”呢?因为修行佛法,要定慧均等,修行才会有好成绩。要定慧均等,必须止观双修,修行净土念佛法门,也不例外。本经的修行方法是“一向专念”,《弥陀经》是“一心不乱”,而一向专念和一心不乱,也就是强调止观双修。彻悟禅师(即净宗十二祖际醒大师)说:“当念佛时,不可有别想,无有别想即是止,当念佛时,须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观。一念中止观具足,非别有止观。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观即慧因,慧即观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净业必成,如是成者,皆是上品。”
附记3:释迦佛在灵山会上告诉世人,禅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佛又告诉其父王,念佛法门是无上深妙禅。由此可见,禅与念佛有密切关系。方伦老师说:“禅是以无念遣万念,净是以一念代万念,到了成功时,禅是返其初,净是定于一,此初即一, 此一即初。”又说:“禅与净土,关系密切,两宗行人,功夫粗浅者,每见禅净不同处,因仅见一边说无,一边说有也。功夫精微者,则见禅净相同,盖深知极乐四种净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门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净土,不同是见其中途,相同是见其终点,造诣既异,故见解亦异也。”
附记4:经文提到“遊志七觉”,此七觉即指“七觉支”,在七觉支中之第一觉支,即“择法觉支”。方伦老师也曾说:“七觉支中,择法觉支,在修行上,极关重要,所谓“择”者,如择其正,择其易,择其稳,择其究竟,择其契我机等皆是。但是,择法也有困难,其困难处,就是择者自身,是否已得正见,若是已得,则所择法,当然是恰当的,若是未得,则简直连择都没有资格,那怎么办呢?当知如来大慈,他早已为后世众生,开辟一个兼正、易、稳、究竟、契机、诸长的法门,不管何种根器,皆宜修习,哪便是《阿弥陀经》里所说的,称佛名号法,此法倡始于释迦,宏扬于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马鸣、龙树、慧远、昙鸾、智顗、道绰、善导、清凉、永明、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空谷、莲池、藕益、截流、省庵、梦东、印光等诸贤圣,我们纵使是个瞎子,但能牢牢地拉着上述诸人的衣袖走,也总可以平步莲邦。所以择法这一事,到现在实已不成问题,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古来许多大善知识,已经代我们后人,择好了这普被三根,全包九界的念佛法门,吾人只要能信能行,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样就无须我们费心再择了。”
◎注释
⑩得深禅定 证的无上深妙之禅定。“深禅定”是指诸如佛华严三昧、念佛三昧或首楞严三昧之类的禅定。
(11)诸通明慧 “诸通”指六通;“明”指三明;“慧”指般若妙慧。其中之“三明”即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12)游志 “游”这里是指趣入,“志”是指住。
(13)七觉 即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松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之法,而力行正法。
(14)修心佛法 依佛法所说的修心方法来修治其心,叫做“修心佛法”。这里是说以七菩提分法,亦即以大乘止观法门来修其心。
肉眼清彻①,靡不分了②;天眼通达③,无量无限④;法眼观察⑤,究竟诸道⑥;慧眼见真⑦,能度彼岸⑧;佛眼具足⑨,觉了法性⑩。
(这是说极乐菩萨五眼圆明)
极乐菩萨的肉眼,能了了分明的看见一切的色相;天眼能彻见十方恒沙世界众生死生循环的业因果报;法眼能遍观六道众生的根性与欲乐,及三乘道法的差别相;慧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得我空法空之二空,而得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佛眼能见诸法空有不二之法性,有了佛眼就同时具足其他之眼的功能,无所不见,无事不知。
附记:五眼并非一个人长五个眼睛,而是同一个眼睛,就他所能见的功能上,有这五种不同的境界,傅大士偈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难观俗,慧眼直缘空,佛眼如千日,照異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以无碍智(11),为人演说,等观三界(12),空无所有(13),志求佛法,具诸辩才(14),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这是说极乐菩萨得四无碍智)
他们都具足四无碍智,能辩才无碍契机契理地为人演说无上之妙义。他们从平等的观察中,虽明知三界的一切事物,皆缘起性空,如幻如化,空无实体,但是仍然立志追求佛法,以及无碍的辩才,以便在无尽的时空中,教化众生,要除灭一切众生的烦恼和无有休止的生死苦患。
附记:四无碍智又名四无碍辩、四无阂智。根据《大涅槃经》说:“菩萨得四无阂智,虽知诸法,而不取著,曰法无阂;虽知诸义,而不取著,曰义无阂;虽知名字,而亦不著,曰词无阂;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乐说无阂。”用白话来说,就是:菩萨得四种无阂智,虽然知道诸法,而不取著它们,叫做法无碍;虽然知道诸义,而不取著它们,叫做义无碍;虽然知道各种名字,也不取著它们,叫做词无碍;虽然知道乐于说法,认为这是最上的,但也并不取著,叫做乐说无碍。
◎注释
①肉眼清彻 指极乐众生的肉眼很清楚地看见一切色相。
②靡不分了 无不分明了了。
③天眼通达 指极乐众生的天眼,能通达一切众生死生循环的业因果报。
④无量无限 无有限量,意即广大无边。
⑤法眼观察 指极乐众生的法眼,能遍观世出世间的一切诸法。
⑥究竟诸道 彻底地知道六道众生的欲乐,和三乘道法的差别。
⑦慧眼见真 指极乐众生的慧眼,能彻见宇宙万有的事实真相。
⑧能度彼岸 能从生死此岸,得度到涅槃彼岸。
⑨佛眼具足 有了佛眼,同时具足一切之眼,无所不见,无事不知。
⑩觉了法性 彻底觉悟诸法非空非有之本体、自性。
(11)无碍智 即指四无碍智。
(12)等观三界 平等观察三界一切事物。
(13)空无所有 所有的一切,皆缘起性空,如幻如化,空无实体。
(14)具诸辩才 具足一切辩才。
从如来生①,解法如如②。善知集灭③,音声方便④;不欣世语⑤,乐在正论⑥;修诸善本⑦,志崇佛道⑧。
(这是说极乐菩萨解法如如)
这些大菩萨之所以五眼圆明,得四无碍智,乃是从如来的教化而生的,才能如此彻底明了一切万法事(现象)理(本体)圆融的真相,皆是如于真如本性的。他们又善知苦、集、灭、道四谛之理,故以音声来教化众生;不喜欢世间无意义之言谈,爱好契合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论;一心修集诸善根功德,目的在于成就最极清净的佛身净土,所以人人都立志以成佛之道是尚。
附记1:“从如来生”亦可解作从真如、佛性而生。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本来就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与能力,因被妄想执著障蔽,不能显现,只要去掉妄想,便能恢复本有之德能,所以说“从如来生”。
附记2:极乐菩萨,已得妙观,了知一切万法皆缘起性空,如虚空之如如不动,故曰如如。又观诸法,同一空性,故曰如,解知一切万法不二平等,故曰如如。又观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不执著空有二边,故曰“解法如如”。
附记3:“善知集灭”是说菩萨善知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理。一般而言,那是小乘人所修之法,小乘法多说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之义,菩萨为什么也要善知小乘之法呢?方伦老师说:“小乘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教义,和大乘常、乐、我、净、不空的教义,自表面上看,完全相反,倘若把它详细研究了一下,就会发觉,不但没有相反,没有冲突,而且还是整套的。盖小乘言其外来,大乘言其本有。外来的不管什么东西,乃至这一具肉体,这一套山河房舍,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终须捐弃幻灭。尽虚空界,惟有自性是本有的,这东西从无始来,就是常、乐、我、净、不空。言无常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常,言空者,目的就是要证这个不空,余可类推。今试以浮云掩月为…
《佛说无量寿经白话浅释 卅八 真实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