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宗哲理略论

  唯识宗哲理略论

  韩廷杰

  圆光佛学学报创刊号

  1993.12月出版

  页89-112

  --------------------------------------------------------------------------------

  页89

  提要

   本文简要记述了唯识宗的基本理论,共分五个部分;唯识宗的八

  识论、三性三无性、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由此揭示世间只有

  识、除识之外别无其他。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识变现的幻影,就像

  水中月、镜中像、空中花一样是虚幻不实的。

  唯识宗哲理略论

   中国佛学唯识宗直接继承印度大乘佛教有宗,亦称瑜珈行派或唯

  识派。对于大乘佛教来说,空、有两宗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二轮,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空、有两宗是学习佛教的关键,很多佛学院

  都把唯识和中观作为主课,就是出于这种考虑。

   从哲学理论来讲,唯识的理论最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他

  宗派,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从

  唯识入手。前辈学者欧阳竟无、周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的

  专家。

   一般认为唯识宗依据的经典是六经十一论,六经如下:《解深密

  经》、《如来出现功德经》(没汉译)、《阿毗达磨经》(没汉译)

  、《楞枷经》、《密严经》(没汉译)、《华严经》。十一论是:《

  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

  没汉译)、《摄大乘论》、《十地经论》、《辩中边论》、《唯识二

  十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分别瑜伽论》(没汉译)《观所

  缘缘论》。这六经十一论只能说是《成唯识论》所引用的经典,说成

  是唯识宗依据的主要经典是不妥当的。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成唯

  识论》是唯识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唯识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

   现将唯识宗的哲学理论分述如下:

  页90

  壹、唯识宗的八识论

   唯识宗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都是识变现的,宇宙万

  有是所变,识是能变,能变识共分三种,此称三能变,《唯识三十颂

  》说:“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注1)“异

  熟识”是初能变,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思量”是二能变,即第七识

  末那识;“了别境识”是三能变,即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在三能变中,第八识是本识,其余七识皆由第八识

  转生,故称转识。

   第八阿赖耶识有三相:自相、果相、因相。自相是阿赖耶识的自

  体之相,阿赖耶是梵文aalaya的音译,意译为“藏”,所以阿赖耶识

  又称为藏识。“藏”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阿赖耶识像一座奇

  异的仓库一样,里边储藏着各种各样的种子,阿赖耶识是能藏,种子

  是所藏。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第七识末那识妄执为“我”(aatmam,意

  谓起主宰作用的灵魂),第八识藏此我执,故称执藏。

   藏识共分三位:(一)我爱执藏现行位;包括七地以前的菩萨、

  小乘佛教的声闻及缘觉二乘有学(注2),和一切有情众生。称第八

  识为阿赖耶识,是由于第七识的虚妄执着,认为我、法(dharma,宇

  宙万有)都是实有。(二)善、恶业果位:“谓从无始乃至菩萨金刚

  心或解脱道时, 乃至二乘无余依位,谓名毗播迦( vipaaka ),此

  云异熟识。 ”(注 3 )“金刚心”即菩萨心,不为一切烦恼所动,

  犹如金刚一样坚固。“解脱道”意谓出离烦恼的解脱之道,也就是佛

  道。“无余依”即无苦所依的无余依涅槃,或称无余涅槃。此时的第

  八识称为异熟识,意谓前生的善、恶之业所招感的无记果报。第八识

  的性质是无覆无记,所生果皆由“业”( karma,行为)决定,善业

  得善果,恶业得恶果。果报有总报、别报之分,总报系指六道轮回中

  的分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每一类中又有区别,

  如人道有男女上下贵贱之分,同一类中的不同果报,称为别报。招感

  总报的业称为引业,招感别报的业称为满业。(三)相续执持位:“

  谓无始乃至如来尽未来际,利乐有情位,谓名阿陀那,此云执持。”

  (注 4 )阿陀那是梵文 adana 的音译,意译执持,因为第八识能够

  执持一切种子及五根等。在相续结生时,第八识能够摄取生命体,执

  受名色自体。

   第八识虽有三位,但是只有第一位是自相。第八识又称为异熟识

  ,这是只就第八识的果相而言,因为第八识能够决定转生的界(三界

  :欲界、色界、无

  页91

  色界)、道(六道)、生(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善业

  或恶业引生异熟果报,故称异熟识。果相是第八识的第二位。第八识

  又称为“一切种识”,这是第八识的因相。因为它含有各种有漏种子

  和无漏种子,可以熏生各种现行,成为一切心法、心所法、色法和心

  不相应行法生起的原因。因相是第八识的第三位。

   末那识是梵文 Manas-vij~naana 的音、意合译, Manas 意为“

  意”,vij~naana 意为“识”,合而言之为意识,与第六识同名。为

  了和第六识相区别,第六识用意译,第七识用音译。第七识虽然与第

  六识同名,但解释不同,第六识是依意根之识,此为依主释。第七识

  是“意”即“识”,此为持业释。

   关于第七识在第八识当中的地位,《成唯识论》卷四说:“阿赖

  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注5)第七识

  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其活动的依据,第七、八二识同时发挥作用。依

  止第七识和第八识,前六识才得以转生。第七识末那识在转依之前唯

  缘第八识的见分,作为“自内我”。转依之后变为平等性智,唯缘真

  如。末那识的性质是有覆无记。

   末那识的基本特征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的:“恒审思量我相

  随。”“恒审思量”意为不停顿地思虑作用,与有间断的前六识相区

  别。“我相随”意为第七识缘第八识,妄执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

  。

   末那识共有三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此位主张有“我

  ”,包括一切有情众生、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有学位、七地以前的菩

  萨。此位第七识末那识缘第八识阿赖耶识为“我”。(二)法我见相

  应位:主张法有,即主张有森罗万象的物质世界。此位包括一切有情

  众生、小乘佛教的声闻缘觉位,还有未达法空智果的菩萨。“法空智

  果”是以无分别智入法空理时所得到正智果。“无分别智”是缘无相

  、不可分别真如的智慧。(三)平等性智相应位:即佛果位。前二位

  是有漏位,第三位是无漏位。

   第三能变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

  是随根得名,因为这识依眼等六根,都是依主释。这六识分别缘取色

  、声、香、味、触、法六境,随境取名分别称为色识、声识、香识、

  味识、触识、法识。这六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前五识,第

  二类是第六识。

   眼识缘取色境需要九个条件:(一)空,即空间;(二)明、即

  光明;(三)根,即眼识所依的眼根;(四)境,即色境;(五)作

  意,即作意心所;(六)根本依,即现行阿赖耶识;(七)染净依,

  即第七识末那识;(八)分别依,即第六识意识;(九)种子,即眼

  识种子。

  页92

   耳识缘声需要八个条件:耳根,声境、耳识种子、作意、第六识

  、第七识、第八识和空。

   鼻识缘香境需要七个条件:鼻根、香境、鼻识种子、作意、第六

  识、第七识、第八识。

   舌识缘味境需要七个条件:舌根、味境、舌识种子、作意、第六

  识、第七识、第八识。

   身识缘触境需要七个条件:身根、触境、身识种子、作意、第六

  识、第六识、第八识。

   第六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和不俱意识两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的

  意识称为五俱意识,亦称明了意识,因为这种意识能够明了缘取相应

  的外境。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意识称为不俱意识。

   五俱意识又分为五同缘意识和不同缘意识二种。五同缘意识是与

  前五识同时俱起并同缘一境的意识。不同缘意识虽然与前五识同时俱

  起,而所缘境却不相同。

   不俱意识又分为五后意识和独头意识两种。五后意识是五俱意识

  之后的相续现行意识。独头意识是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而单独生起的

  一种意识。

   独头意识又分为定中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三种。定中意识

  是修练禅定时的意识,这种意识生起时前五识都不生起,只有缘境的

  意识。独散意识又称为散位独头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

  去或追想未来等单独生起的意识。梦中意识是作梦时的意识。

  贰、唯识宗的三性论

   唯识宗的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关于遍计所执性,《唯识三十颂》说:“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

  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注6)《成唯识论》卷八对此解

  释如下:“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

  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

  界等,若我、若法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

  。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征不可得故。”(注7)唯识宗认

  为:一般人普遍认为各种各样的事物都是实有的…

《唯识宗哲理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