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坚密,能受习气,乃是所熏。
”(注73)受熏事物必须是独立自在的,其性质必须是虚疏的。只有
这样,才能接受习气,才能成为所熏。心所法依赖心法而起,不能单
独自在,不能成为所熏。无为法,其性坚密,也不能成为所熏。
(四)与能熏共和合性。“若与能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
乃是所熏。”(注74)如果与能熏事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处所,既不
合一,又不乖离,就能成为所熏。每个人只能受自己前七识的熏习,
不能受其他人的熏习。前念识与后念识刹那生灭,不处于同一时间,
不能受熏。唯识宗的这种主张,不同于经量部,该部主张,刹那生灭
的前识可以熏习后识。
具备以上四个条件的,只有第八识阿赖耶识,心所法和前七识都
不具备“所熏四义”,都不能作为所熏。
能熏四义如下:
(一)有生灭。“若法非常,能有作用,生长习气,乃是能熏。
”(注75)能熏的事物必须是变化无常的,有生长习气的作用。无为
法恒常不变,没有生长习气的作用,不可成为能熏。真如既不是能熏
,又不是所熏。唯识宗的这种观点,不同于《大乘起信论》。该论认
为,真如既是能熏,又是所熏。
(二)有胜用。“若有生灭,势力增盛,能引习气,乃是能熏。
”(注76)如果是有生灭变化,势力强盛,能够引生习气,就可以成
为能熏。
玄奘弟子窥基着《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把“势用”区分为两种
:( 1 )能缘势用。 各种色法为相分熏,只能作所缘,不可作能缘
,不作能缘熏。 ( 2 )强盛势用。第八识阿赖耶识有“能缘势用”
,但不强盛,不可成为“能熏”。五个遍行心所法(触、作意、受、
想、思)亦不强盛,也不可成为“能熏”。“心不相应行法”既无“
能缘势用”,又无“强盛势用”,更不能成为“能熏”。
页105
(三)有增减。“若有胜用,可增可减,摄植习气,乃是能熏。
”(注77)如果具备了第二个条件“有胜用”,可增可减,能够培植
习气,这就是“能熏”。佛果是圆满善法,无增无减,不可成为“能
熏”。
(四)与所熏和合而转。“若与所熏同时、同处、不即、不离,
乃是能熏。”(注78)只有自己本身的前七识可以成为“能熏”,他
人的前七识不能成为自己的“能熏”。前念识与后念识生灭相续,不
能和合,不可成为“能熏”。
只有前七转识及其心所法具备这四个条件,可以成为“能熏”。
具备“所熏四义”和“能熏四义”,就可以形成熏习,形成习气
或种子。
前念种子可以生后念种子,也可以生现行,现行又可以熏习形成
种子,储藏在阿赖耶识中,这就构成了三法二重因果。三法如下:能
生的旧种子、种子生成的现行、现行熏成的新种子。二重因果是:种
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
如果以第八识所摄藏的种子为因,所生的眼等七转识即为果。如
果以七转识的现行法为因,所生第八识中的种子即为果。所以,七转
识与第八识互为因果。宇宙万有就在七转识和第八识的展转相熏中产
生出来。
伍、唯识宗的五位百法
唯识宗把宇宙万区分为五大类,再仔细分为一百种,即心法八种
、心所法五十一种、色法十一种、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无为法六
种,此称五位百法。五位百法并不是唯识的独创,而是在小乘佛教的
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论典《俱舍论》讲五
位七十五法,经量部的论典《成实论》讲五位八十四法,唯识在此基
础上发展成为五位百法。
心法即八识:眼、耳、鼻、舌、身、意识,再加末那识和阿赖耶
识。心法又称为心王,这是就心法和心所法的关系而言,心所法受心
法的支配,就像臣民受国王的支配一样。五位百法为什么要把心法放
在首位呢?因为唯识宗把“心法”这种精神现象看成是第一性的,是
决定一切的东西。
心所法是与心法相应而起的心理活动。心所法分为六大类:
(一)遍行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那一个心王生起,“遍行”心所法都要生起
。这种心所法共分五种:触、作意、受、想、思。“触”是由根、境
、识三位和合而产生的触觉。“作意”使心生起警觉、忆念,策动心
意,令缘其境。“受”即领
页106
受或感受。“想”即想像,“思”为思想。
(二)别境
别境是不遍心王八识,各别缘境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别境”共
分五种:欲、胜解、念、定、慧。“欲”即欲望,就是对可爱事物怀
有希望之心,产生努力追求的举动。“胜解”是对所接触的外境起决
定性的理解,也就是对所接触的事物作出判断。“念”就是对经历过
的事情铭记不忘。“定”即禅定,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谓之“定”。
佛教认为:修练禅定可以获得智慧。“慧”是断除疑惑、取得决定性
认识的智慧。
(三)善
“善”与“恶”相对,一切符合佛教义理的思想和行为都被佛教
称之为“善”。“善”心所共分十一种:信、惭、愧、无贪、无嗔、
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信”是对于各种佛教义
理的坚定信仰。“惭”可以防止、息灭恶行。“愧”是由于违犯过失
在别人面前感到差愧,惧怕惩罚,决心不再重犯。“愧”和“惭”一
样,可以防止、息灭恶行。“无贪”是对众生生存的处所和条件都无
贪欲之心,不做恶业,只做善业。“无嗔”是为了对治“嗔”,是对
痛苦及造成痛苦的原因或条件毫无忿恨之心,故不做恶行,只修善行
。“无痴”意谓有智慧,明达事理,没有愚痴。
无贪、无嗔、无痴是三善根(生起善法的根本),能够对治贪、
嗔、痴三毒。所以称为三善根,理由有二:第一近对治三毒,近对治
是别对治,即无贪、无嗔、无痴分别对治贪、嗔、痴。远对治是通对
治,有漏慧和无漏慧的“正见”可以总的对治不善根。第二生善胜故
,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出生善法的功能殊胜有力。
“精进”是在佛教修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唯识论》卷六把
精进区分为五种: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被甲精进又称为
有势精进,最初发起修行的决心就是被甲精进,就像是身被铠甲将要
参加战争的将士一样,勇猛无畏,有大威势,故称有势。加行精进又
称为有勤精进,下定决心以后再坚定信心,勇悍努力,勤加修行。无
下精进又称为有勇精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自卑、不害怕,有
勇气。无退精进又称为坚猛精进,能忍寒热等苦,坚定勇猛地前进,
决不后退。无足精进又称为不舍善轭精进,就像带轭的牛一样,直
页107
往涅槃,有其不足,即加弥补。
“轻安”是禅定时,使身心得到轻适安稳的精神状态。远离粗重
意谓“轻”,身心调畅意为“安”,这是禅定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灭除轻安就会使禅定受到阻碍,所以轻安是使禅定得以继续的必要
条件。
“不放逸”是为了对治放逸,意为努力修行三善根:无贪、无嗔
、无痴,断恶彻底,努力行善,圆满成就一切世间善业和出世间善业
。“行舍”是为了对治掉举,求得静住。“行”是五蕴中的行蕴,“
舍”是行蕴裹不缓不躁的中庸状态。“不害”意为不伤害有情众生。
(四)根本烦恼
烦恼意谓扰乱有情众生,使之苦恼。烦恼分为二大类:根本烦恼
和随烦恼。
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和恶见。“贪”是贪欲。
“嗔”是对苦及造成苦的原因感到忿恨,并由此而行恶。“慢”意谓
傲慢。“疑”是对佛教义理有疑问,犹豫不决。“恶见”即错误的见
解。 “恶见”分为五种:( 1 )萨迦耶见,认为有我及我所;( 2
)边执见,即断、常二边见; ( 3 )邪见,即否定因果报应的见解
;( 4 )见取见,即固执己见,互相斗争;( 5 )戒禁取,认为受
持牛、狗等戒,可以升天。
(五)随烦恼
随烦恼是随从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其体性与根本烦恼相同。随
烦恼由于发生作用宽狭的不同而分为三种。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害、憍十种,发生作用的面最小,只能同类相生,个别生
起,故称小随烦恼;无惭和无愧发生作用的面稍宽,遍不善心,故称
中随烦恼;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发
生作用的面最宽,遍行染心,故称大随烦恼。
“忿”是对不合乎自己心意的事情感到忿怒,产生粗暴的身语表
业。“恨”意为怨恨,并由此引起极度烦恼。“覆”意谓有情众生犯
了罪过,害怕丧失名利,掩盖其罪,不敢披露,自寻烦恼。“恼”意
谓恼怒。“嫉”意谓嫉妒。“悭”意谓悭吝。“诳”意谓贪图名利而
欺骗他人。“谄”是为了取得别人的欢心而阿谀谄媚。“害”意谓损
伤或伤害众生。“憍”意谓骄傲自大。“无惭”意谓犯了罪过,不感
到惭愧。“掉举”是心情不安静,对行舍和禅定起阻碍作用。“惛沉
”意谓惛懵沉重,障碍轻安和智慧。 “不信”即不信三相:( 1 )
实有,即诸法实相; ( 2 )德,即佛、法、僧三宝的真净德性;(
3 )有能,有能力成就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不信”是对实、德
、能三相不承认、不喜欢、不追求,
页108
由此滋生懈怠。“懈怠”…
《唯识宗哲理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