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11
这一段话明白地指出,修持“正念”是消除烦恼的根本动力。与“正念”相反的,就是“颠倒想”。经中追问“颠倒想”从何而来,答案是“无住”。“无住”者,不一定呀!“颠倒想”这个东西,随时随地,只要你一念不觉,它就在那里了。好比说“黑暗”这个东西,它从那里来呢?它不从那里来,因为它只是“光明”照不到的状态罢了。同样地,你要问“颠倒想”从那里来,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它只是“正念”不现前的状态罢了。此所以经中接着说:“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正念”的根本义,就是专注于当下。但从“专注”下手来修持“正念”,并不是叫你死死地看着一个东西,而是说,当下这一念心,必须聚焦,必须念念分明。如果你能够做到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念头都可以了了分明,那么,这个正念本身,其实就是一股很强的照明力量。所以,在佛陀所开示的“八正道”之中,“正念”其实是修行的总枢纽。有了“正念”,“正见”才能够发挥引导的作用。有了“正念”,“正思惟”才能够发挥贯彻意志的作用。有了“正念”,“正语”“正业”“正命”才有支撑。有了“正念”,“正定”才能够在“七觉支”当中,维持惺寂平衡。有了“正念”,“正精进”才能够坚持到底。
用“正念”来面对烦恼,效果最好。如果你懊恼,你念念分明地知道你懊恼。如果你生气,你念念分明地知道你生气。只要守住这一念心,然后,懊恼也罢,生气也罢,它自然地就会在念念分明中,如实地呈现它自己。只要“正念”在,烦恼慢慢地就成了被观察的对象。观察烦恼有其要领,举个例子来说,当“贪”的念头起来的时候,你一旦有所觉察,这个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不要去责备它,不要去打压它。你只要轻轻地“照”它一下,那就够了。那个贪的念头就会在你“照”它的时候薄弱了。你越是“照”它,它就越薄弱。然后,你继续守住念念分明的这一念心,烦恼就会慢慢地转化,慢慢地就变成不烦也不恼了。这个道理,可以把它叫做“烦恼见光死”。这就是“正念”的奥妙。
因此,佛教所谓修行,不用什么高调,也没有什么玄妙,要紧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之中,时时提醒自己“坚住正念”而已。禅宗所谓“照顾足下”,所谓“照顾话头”,其实都只是要你当下提起“正念”罢了。
第三、 空与业报并存的生命观。
文殊法门虽然处处强调法性与空性,但也强调因果业报的相对客观性。《维摩诘经》〈香积佛品〉云: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盐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12
这一连串的表达,就是说一个道理:因果业报。如是因缘,如是业报。这是客观的现实,也是调伏刚强众生苦切之言。但是讲因果业报,不能讲得太死,否则就成了机械的宿命论。因果业报无论如何开展,它本身毕竟是缘起法,缘起法是无自性的,因此它随时都有改变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因果业报开展的同时,你的心在那里。这一点尤其重要。你的心可以因循故事,也可以当下幡然省悟。当下这一念心,在因果业报开展的进程中,拥有极大的自觉的空间。文殊法门在这一点上,显然十分强调心灵的自觉性与自主性。《诸法无行经》所谓“若能见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众生之中不起憎爱”,便是说明当下这一念心,一旦与法性相应,憎爱的习气便起不了作用。
《维摩诘经》〈佛国品〉有一个重要的偈语,所谓: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13
“无我无造无受者”,这是空;“善恶之业亦不亡”,这是业报。空也罢,业报也罢,都离不开“以因缘故诸法生”的原理。了然乎此,则不落“有”“无”二边。这就是生命的中道。
第四、 藉假修真的理念。
《维摩诘经》第二品〈方便品〉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借“肉身”以成就“法身”。这个理念,简单的说,就是“藉假修真”。这个观念,包含三个重点:
第一、 “肉身”为假有,因此不可执着。经文中强调:“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14但肉身也是我们此生此世非常重要的凭借,因此也不能有忽视或践踏肉身的观念。肉身除了支持我们现实的生命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我们修持法身的资粮。
第二、 “法身”是生命的最主要目标,它的实现来自整个佛法的实践。也可以说,整个佛法实践的结果,就是成就法身。经云:“诸仁者!此(肉身)可患厌,当乐佛身!”15法身的意义,在《维摩诘经》中的表达,是十分具体而又容易理解的。它不是指任何抽象而神秘的东西。它是生命与佛法结合的一种呈现。
第三、 实现法身,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所以《维摩诘经》中说:“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16这也就是说,只要是在日常生活中,勤修无量清净法,如来身(法身)就在当中逐渐孕育成长出来了。换言之,法身是不离现实的。有人总以为,一旦成就法身,就完全脱离了现实的世间,那是一种误解。
因此,从文殊法门的圆顿义上说,其究竟处乃是实现“法身”。但其实现的次第,则在于不断地实践佛法的各种功课,包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三十七道品等无量佛法。而其根本动力,则是“发菩提心”。
第五、 不二法门的契入。
《维摩诘经》所标榜的“不二法门”,充份地展现了趣入“不二法门”的多样性与究竟会通性。有人以为,《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中三十二位大菩萨各各讲说“不二法门”的内涵,最后,维摩诘居士一人以“默然无言”作结,好像只有维摩诘居士一人是对的,其它人说的都不究竟。这是误解。三十二位大菩萨所说的是趣入“不二法门”的过程与理趣,每一个人所说的都是究竟的,只不过维摩诘居士很有幽默感,他用默然无言来肯定每一个人的发言,同时,藉着默然无言来突显:“各位讲的都很对,不过,用讲的不等于真正的修行,也不是真正的境界。”所以维摩诘居士要来一个画龙点睛,“默然”,因为“不二法门”是以“行入”,不是“芝麻开门”,叫一叫就进得去的。“无言”,正是说,语言是有缺陷的,“言不尽意”,“无言”,就是不可迷信语言,更不可“以言代行”。
那么,“不二法门”究竟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破除二元对立的思惟模式。人类的思惟模式,是以二元对立的逻辑为主要架构,譬如,“一是一”、“二是二”,这是逻辑的同一律。“一或者为一,一或者为非一,二者不能同时为真。”这是逻辑的排中律。““一为一,一又为非一,这是自语矛盾,永远不能为真。”这是逻辑的勿矛盾律。人的思惟如果不接受这三个定律,那就是颠倒错乱。问题是,人的思惟不能完全用语言概念来概括,也就是不能用逻辑的三个定律来概括。如果对于这三个逻辑定律的限制性,缺乏了解,那么,你永远站在不二法门之外。不二法门就是要跳出这三个逻辑定律的二元性,不要让你的智慧死在这个逻辑的框框里。
在整个文殊法门的实践上,你必须随时保持这种不落二边的自觉。把这一份自觉放在面对烦恼的态度上,尤其好用。烦恼一起来,你只要保持正念,保持觉察,不要与烦恼“对立”!不管什么念头起来了,你只要保持正念分明,当下明白这个念头是什么就好了。轻轻地“照”,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又是一种障碍。只要当下明白这个念头是什么,烦恼已经如实地呈现在那里了。换一个方式说,就是保持正念分明,随时随地明白你自己的感觉。“我很生气”,这是感觉。“我明白我现在很生气”,这就是“回光返照”。简单地说,清清楚楚的感觉本身,就是“观”。烦恼的念头刚起来的时候,本来还很微弱,但如果你毫不觉察,烦恼就会偷偷地壮大起来,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消耗你的生命能量。烦恼本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它不觉察。所以,修持这个法门一定要养成“即起即观”的习惯。
只要做得到“即起即观”,那么“即观即断”就是水到渠成了。烦恼一起来,你马上观,而所谓“观”,只是轻轻地“照”它一下,这就是“即起即观”。一照过,你马上“放下”,这就是“即观即断”。为什么一照过马上可以放下呢?因为你一起观,烦恼就被你的观照力量罩住了,烦恼如果是老虎,那么观照的力量就是一张网子,只要网子的韧性够,这只老虎就跑不掉了。同样地,只要你的观照力够强,烦恼就会逐渐衰减,乃至于不起作用。这一切都是在你观照的当下完成的。此处所谓“断”,不是阿罗汉的急断烦恼之断,而是大乘佛教的“观空”之断。“观空”之断,是深观烦恼的缘起无自性,所以烦恼已被空性的智慧所转化了。虽说是“断”,其实只是轻轻地放下,轻轻地化掉罢了。悟此则烦恼…
《略论文殊法门的圆顿与渐次----以《维摩诘经》与《诸法无行经》两部经典为讨论范围(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