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游祥洲)▪P2

  ..续本文上一页弥勒信仰为中心的忏仪代表作,而一向崇尚弥陀信仰的净土宗道场也援用之。由此可见,忏仪在中国大乘佛教,确是极为多样而富于包容性的。

  --------------------------------------------------------------------------------

  4. 《梁皇宝忏》,具云「梁诸大法师集《慈悲道场忏法》」,《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922-967。

  页127

  7.显密融合而兼用

  唐宋以后,中国大乘佛教的发展虽广分为八宗,但是彼此却有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此一趋势,明显地反映在忏仪的结构之中。唐宋之后的忏仪,大多数一边采取了显教的经典,同时部分引用密宗的咒语。因此有一部分忏仪,往往在诵经之后,接着就是念咒。此一显密融合而兼用的传统,至今仍然保存在多种忏仪法本以及一般佛教寺院与家庭的早晚功课之中。

  8.与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

  基于慈悲之理念,忏仪的进行,往往连带地结合了社会慈善事业。这虽不是忏仪法本本身所列举的程序与项目,但在举行忏仪前后,却往往可以连带推动。此一特性,主要乃是由于忏仪法本本身普遍强调菩萨道六波罗蜜中「布施波罗蜜」的重要,也因而显示了忏仪的社会福利性。

  以上八者,是中国大乘佛教忏仪的主要要素。如果详加推敲,有很多细节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阐其价值。

  三、中国大乘佛教忏悔伦理的理念蕴涵

  当我们谈到中国大乘佛教的时候,所指涉的范域,不但广泛地包了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禅、净、、密八宗,而且涉及了一千六百年以上的中国佛教发展史。对于这么广泛的理论范域,要加以简单的论断与概括,本非易事;不过,透过以上所述各宗派、各时期所形成的忏悔仪式,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大乘佛教思想至少显示

  页128

  了十种比较常见的理念蕴涵。这十种理念蕴涵,未必是各宗派都完全具备的,但至少,有一部分是共通的,而也有一部分是某一宗派或某一仪轨中所特别强调的。兹略述如下:

  1.以业报为中心的灵魂观

  原始佛教在「无我」的观念前导下,对于各种含有神我色彩的灵魂观,极力破斥,但同时强调业报的观念。如《杂阿含经》所说:「有业报而作者。」[5]中国大乘佛教在义理传承上虽然也力倡「无我」之义,但更强调以业报为中心的灵魂观。从「无我」义上说,任何生命都没有永恒、独立、不变的精神实体,但是起业造作、随业受报的精神当体,假名为「灵魂」,却不能说它没有。在多数中国佛教仪式中,所谓「念佛往生」、「超荐度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实际上都是以此「以业报为中心的灵魂观」为其基本预设。

  2.唯心因果观

  中国大乘佛教在其忏悔理念上,多数强调唯心因果观。此处所谓「唯心」,是强调心灵在整个业报的因果序列中的主导性。此一主张不能够用宇宙发生论的眼光把它解释为「心为宇宙之起源」或是用宇宙本体论解释为「心为宇宙之本体」。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正是强调心灵在整个行为造作因果过程中的主导性;心灵的主导性是忏悔伦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忏悔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3.业性本空观

  顺着《杂阿含经》所说「有业报而无作者」的思惟路径,《维摩

  --------------------------------------------------------------------------------

  5. 《杂阿含经》,第一空义经,《大正藏》第二册。

  页129

  诘经》也说:「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6]业报虽有因果的序列势用,但却没有自己独立存在或是恒永存在的自体。虽说因果唯心,业报唯心,但是「心」本身也是从缘而起的,因此,对于业报的体性,要从有相的因果序列,直透其当体无自体,当相无自相,究极言之,自相空[7]。

  忏悔的力量,虽来自心灵的自省与作意,但是忏悔的彻底完成,则有赖于忏悔者本身对于「业性本空」、「业性当体不可得」的观照与体认。如果不能到达此一境界,则「忏悔」便不彻底。

  4.十方佛与多神包容观

  中国大乘佛教所重视的经典与仪轨,普遍地反映出对于十方佛与多神包容的尊重。此一尊重,一方面系承袭了印度所传来的大乘经典的传统,另一方面更显示,中国大乘佛教对于十方佛与多神包容所抱持的一种态度,那就是藉助佛力与神力来助成忏悔。此一态度是否涉及「他力崇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忏悔者礼拜十方佛以及三界诸神时,其心境上的虔诚与谦虚,确有助于忏悔者心灵的自我净化与提升。抑有进者,佛教在印度所强调的忏悔方式,原是着重于向大众,或是向教团中的教授群的发露告白,但在中国,则此对人的告白,已转为对佛菩萨或诸神的告白,而忏悔之印证,有时也要藉助于佛菩萨与诸神的显示,诸如托梦或征兆等。此一理念蕴涵,应为中国佛教忏悔仪式高度发展乃至于多样化的重要契机之一。

  5.一往平等慈悲观

  --------------------------------------------------------------------------------

  6. 《维摩诘经

  佛国品》,《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7. 《大智度论》卷31,《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页130

  慈悲的强调,不但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忏悔理念中受到普遍的肯定,而且,这种慈悲是遍在一切众生,一往平等的。此一慈悲理念的形成,一方面奠基于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的密切关连,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菩萨道」理念的引导。由于六道轮回,因此一切众生可能或近或远,都曾与我有过极密切的因缘,也因此而有可能曾经彼此伤害。如果要彻底忏悔,就要虚心地面对一切众生,忏悔我过去、现在乃至于未来已犯或是可能犯的过失。再者,由于菩萨道的实践,乃在于利乐一切有情,因此,不但有过失要忏悔,而且,如果对于众生的慈悲关怀有所欠缺,那也是应该忏悔的过失。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发心利乐一切有情,那么,一切有情也都将回过头来对我有所利乐(至少理上如此,不必作意去求),因此,这也将成为助成忏悔的善因缘。

  6.回向增上观

  「回向」理念为大乘佛教经典所共有,而中国大乘佛教尤强调之。回向的理念蕴涵,至少有四:(1)回俗向真,也就是把世俗一切善的作为,回向于佛道的究竟解脱。(2)回自向他,也就是从自我关心,扩大到对于一切众生的关心。(3)回缺向圆,也就是将一切缺陷过失,透过内心的充分反省与观照,回向于圆满的觉悟。(4)回小向大,也就是从自度的小乘道,转向提升为广度一切众生的大乘菩萨道。中国大乘佛教在此「回向」理念的普遍强调下,从「回俗向真」方面,重视世俗的善行,认为世俗的善行可以在「回向」的作用下,上达解脱之道。从「回自向他」方面,重视利他行为,认为自私是终究不利己的行为,唯有利他,才能真正自利。从「回缺向圆」方面,重视逆来顺受,一切以自省为出发点,甚而一切缺陷伤害,在「回向」的转换作用下,只是修持(特别是修持忍辱波罗蜜)的过程,最后将会有圆满的成

  页131

  果、从「回小向大」方面,重视入世与大众,认为唯有遍学一切法门,才能够实现成佛之道。此一「回向」理念与忏悔伦理相结合时,便使得忏悔不再只是一种人面对错误过失,而采取的自责行为,而是使得忏悔成为一种自我激励或自我导引的「善行」。此所以在一般中国佛教徒的「早课」、「晚课」或是一切拜佛乃至于「忏仪」中,忏悔都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行忏悔并非意谓忏悔人在他采取此一仪式时确知已发生了什么过错,而是说,忏悔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自我反省观照的善行,是修德积德所不可少的德目之一,也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门。

  7.多元净土观

  顺着十方佛的理念而来,净土信仰的多元化,自为合理之开展。中国大乘佛教所强调的净土,主要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东方药师佛净土、兜率天弥勒内院净土,也有部分提及到他方世界的净土。[8]多元化的净土,出现在不同的忏悔仪式中,这使得净土显得更富于多样化与可选择性。

  8.佛性自足观

  对于佛性的本然自足与肯定,是中国大乘佛教普遍强调的特点之一。尤其是深受《楞伽经》影响的中国禅宗,更是对于佛性的本然自足,给予特别的强调。[9]因此,在各种中国本土所形成的佛教着作(包括忏悔仪式)中,「明心见性」、「不向外觅」的提示,随处可见。

  --------------------------------------------------------------------------------

  8. 《净土与禅》,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

  9. 《中国禅宗史》,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

  页132

  9.空有一如观

  中国大乘佛教在佛教的宗派传承上,虽然对于「空宗」与「有宗」各有所禀承,但是强调「空」与「有」的融合,却有相当一致的见解。如实而言,这一方面由于佛陀的原始教义,已蕴含了「空」、「有」不相隔阂的中道精神,如《杂阿含经》所提示,「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10]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性格,比较倾向于「中道」与「融合」使然。[11]于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的方言,便十分常见于中国大乘佛教的忏仪着作之中。

  10.无相解脱观

  对于「忏悔」的精神蕴涵,发挥到极致,应该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慧能在他的《坛经》讲话中,一方面传授「无相戒」,一方面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12]所谓「无相戒」,乃是慧…

《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游祥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