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中國佛教忏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遊祥洲)▪P2

  ..續本文上一頁彌勒信仰爲中心的忏儀代表作,而一向崇尚彌陀信仰的淨土宗道場也援用之。由此可見,忏儀在中國大乘佛教,確是極爲多樣而富于包容性的。

  --------------------------------------------------------------------------------

  4. 《梁皇寶忏》,具雲「梁諸大法師集《慈悲道場忏法》」,《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922-967。

  頁127

  7.顯密融合而兼用

  唐宋以後,中國大乘佛教的發展雖廣分爲八宗,但是彼此卻有相互吸收融合的趨勢。此一趨勢,明顯地反映在忏儀的結構之中。唐宋之後的忏儀,大多數一邊采取了顯教的經典,同時部分引用密宗的咒語。因此有一部分忏儀,往往在誦經之後,接著就是念咒。此一顯密融合而兼用的傳統,至今仍然保存在多種忏儀法本以及一般佛教寺院與家庭的早晚功課之中。

  8.與社會慈善事業相結合

  基于慈悲之理念,忏儀的進行,往往連帶地結合了社會慈善事業。這雖不是忏儀法本本身所列舉的程序與項目,但在舉行忏儀前後,卻往往可以連帶推動。此一特性,主要乃是由于忏儀法本本身普遍強調菩薩道六波羅蜜中「布施波羅蜜」的重要,也因而顯示了忏儀的社會福利性。

  以上八者,是中國大乘佛教忏儀的主要要素。如果詳加推敲,有很多細節值得進一步研究並推闡其價值。

  叁、中國大乘佛教忏悔倫理的理念蘊涵

  當我們談到中國大乘佛教的時候,所指涉的範域,不但廣泛地包了天臺、華嚴、叁論、唯識、禅、淨、、密八宗,而且涉及了一千六百年以上的中國佛教發展史。對于這麼廣泛的理論範域,要加以簡單的論斷與概括,本非易事;不過,透過以上所述各宗派、各時期所形成的忏悔儀式,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中國大乘佛教思想至少顯示

  頁128

  了十種比較常見的理念蘊涵。這十種理念蘊涵,未必是各宗派都完全具備的,但至少,有一部分是共通的,而也有一部分是某一宗派或某一儀軌中所特別強調的。茲略述如下:

  1.以業報爲中心的靈魂觀

  原始佛教在「無我」的觀念前導下,對于各種含有神我色彩的靈魂觀,極力破斥,但同時強調業報的觀念。如《雜阿含經》所說:「有業報而作者。」[5]中國大乘佛教在義理傳承上雖然也力倡「無我」之義,但更強調以業報爲中心的靈魂觀。從「無我」義上說,任何生命都沒有永恒、獨立、不變的精神實體,但是起業造作、隨業受報的精神當體,假名爲「靈魂」,卻不能說它沒有。在多數中國佛教儀式中,所謂「念佛往生」、「超薦度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實際上都是以此「以業報爲中心的靈魂觀」爲其基本預設。

  2.唯心因果觀

  中國大乘佛教在其忏悔理念上,多數強調唯心因果觀。此處所謂「唯心」,是強調心靈在整個業報的因果序列中的主導性。此一主張不能夠用宇宙發生論的眼光把它解釋爲「心爲宇宙之起源」或是用宇宙本體論解釋爲「心爲宇宙之本體」。所謂「罪從心起將心忏」,正是強調心靈在整個行爲造作因果過程中的主導性;心靈的主導性是忏悔倫理的重要基礎,也是忏悔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3.業性本空觀

  順著《雜阿含經》所說「有業報而無作者」的思惟路徑,《維摩

  --------------------------------------------------------------------------------

  5. 《雜阿含經》,第一空義經,《大正藏》第二冊。

  頁129

  诘經》也說:「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6]業報雖有因果的序列勢用,但卻沒有自己獨立存在或是恒永存在的自體。雖說因果唯心,業報唯心,但是「心」本身也是從緣而起的,因此,對于業報的體性,要從有相的因果序列,直透其當體無自體,當相無自相,究極言之,自相空[7]。

  忏悔的力量,雖來自心靈的自省與作意,但是忏悔的徹底完成,則有賴于忏悔者本身對于「業性本空」、「業性當體不可得」的觀照與體認。如果不能到達此一境界,則「忏悔」便不徹底。

  4.十方佛與多神包容觀

  中國大乘佛教所重視的經典與儀軌,普遍地反映出對于十方佛與多神包容的尊重。此一尊重,一方面系承襲了印度所傳來的大乘經典的傳統,另一方面更顯示,中國大乘佛教對于十方佛與多神包容所抱持的一種態度,那就是藉助佛力與神力來助成忏悔。此一態度是否涉及「他力崇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忏悔者禮拜十方佛以及叁界諸神時,其心境上的虔誠與謙虛,確有助于忏悔者心靈的自我淨化與提升。抑有進者,佛教在印度所強調的忏悔方式,原是著重于向大衆,或是向教團中的教授群的發露告白,但在中國,則此對人的告白,已轉爲對佛菩薩或諸神的告白,而忏悔之印證,有時也要藉助于佛菩薩與諸神的顯示,諸如托夢或征兆等。此一理念蘊涵,應爲中國佛教忏悔儀式高度發展乃至于多樣化的重要契機之一。

  5.一往平等慈悲觀

  --------------------------------------------------------------------------------

  6. 《維摩诘經

  佛國品》,《大正藏》第叁十八冊。

  7. 《大智度論》卷31,《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頁130

  慈悲的強調,不但在中國大乘佛教的忏悔理念中受到普遍的肯定,而且,這種慈悲是遍在一切衆生,一往平等的。此一慈悲理念的形成,一方面奠基于一切衆生在六道輪回中的密切關連,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菩薩道」理念的引導。由于六道輪回,因此一切衆生可能或近或遠,都曾與我有過極密切的因緣,也因此而有可能曾經彼此傷害。如果要徹底忏悔,就要虛心地面對一切衆生,忏悔我過去、現在乃至于未來已犯或是可能犯的過失。再者,由于菩薩道的實踐,乃在于利樂一切有情,因此,不但有過失要忏悔,而且,如果對于衆生的慈悲關懷有所欠缺,那也是應該忏悔的過失。從另一個角度說,如果發心利樂一切有情,那麼,一切有情也都將回過頭來對我有所利樂(至少理上如此,不必作意去求),因此,這也將成爲助成忏悔的善因緣。

  6.回向增上觀

  「回向」理念爲大乘佛教經典所共有,而中國大乘佛教尤強調之。回向的理念蘊涵,至少有四:(1)回俗向真,也就是把世俗一切善的作爲,回向于佛道的究竟解脫。(2)回自向他,也就是從自我關心,擴大到對于一切衆生的關心。(3)回缺向圓,也就是將一切缺陷過失,透過內心的充分反省與觀照,回向于圓滿的覺悟。(4)回小向大,也就是從自度的小乘道,轉向提升爲廣度一切衆生的大乘菩薩道。中國大乘佛教在此「回向」理念的普遍強調下,從「回俗向真」方面,重視世俗的善行,認爲世俗的善行可以在「回向」的作用下,上達解脫之道。從「回自向他」方面,重視利他行爲,認爲自私是終究不利己的行爲,唯有利他,才能真正自利。從「回缺向圓」方面,重視逆來順受,一切以自省爲出發點,甚而一切缺陷傷害,在「回向」的轉換作用下,只是修持(特別是修持忍辱波羅蜜)的過程,最後將會有圓滿的成

  頁131

  果、從「回小向大」方面,重視入世與大衆,認爲唯有遍學一切法門,才能夠實現成佛之道。此一「回向」理念與忏悔倫理相結合時,便使得忏悔不再只是一種人面對錯誤過失,而采取的自責行爲,而是使得忏悔成爲一種自我激勵或自我導引的「善行」。此所以在一般中國佛教徒的「早課」、「晚課」或是一切拜佛乃至于「忏儀」中,忏悔都成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實行忏悔並非意謂忏悔人在他采取此一儀式時確知已發生了什麼過錯,而是說,忏悔已成爲一種必要的自我反省觀照的善行,是修德積德所不可少的德目之一,也是修持佛法的重要法門。

  7.多元淨土觀

  順著十方佛的理念而來,淨土信仰的多元化,自爲合理之開展。中國大乘佛教所強調的淨土,主要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東方藥師佛淨土、兜率天彌勒內院淨土,也有部分提及到他方世界的淨土。[8]多元化的淨土,出現在不同的忏悔儀式中,這使得淨土顯得更富于多樣化與可選擇性。

  8.佛性自足觀

  對于佛性的本然自足與肯定,是中國大乘佛教普遍強調的特點之一。尤其是深受《楞伽經》影響的中國禅宗,更是對于佛性的本然自足,給予特別的強調。[9]因此,在各種中國本土所形成的佛教著作(包括忏悔儀式)中,「明心見性」、「不向外覓」的提示,隨處可見。

  --------------------------------------------------------------------------------

  8. 《淨土與禅》,印順著,臺北正聞出版社。

  9. 《中國禅宗史》,印順著,臺北正聞出版社。

  頁132

  9.空有一如觀

  中國大乘佛教在佛教的宗派傳承上,雖然對于「空宗」與「有宗」各有所禀承,但是強調「空」與「有」的融合,卻有相當一致的見解。如實而言,這一方面由于佛陀的原始教義,已蘊含了「空」、「有」不相隔閡的中道精神,如《雜阿含經》所提示,「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10]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中國的民族文化性格,比較傾向于「中道」與「融合」使然。[11]于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的方言,便十分常見于中國大乘佛教的忏儀著作之中。

  10.無相解脫觀

  對于「忏悔」的精神蘊涵,發揮到極致,應該是禅宗的「六祖」慧能。慧能在他的《壇經》講話中,一方面傳授「無相戒」,一方面講說「摩诃般若波羅蜜法」。[12]所謂「無相戒」,乃是慧…

《論中國佛教忏悔倫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遊祥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